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Sep28

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时间:2014/09/28 23:13 | 分类:高中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有这样一道历史选择题:《儒林外史》中有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中举这一级考试发生在:
  A.本县  B.本乡  C.本府  D.本省
  正确答案是D,但答对者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是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不大清楚。
  科举制度创于隋朝。隋文帝时废除了魏晋以来以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开始以科举考试选拔官吏。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唐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考试科目很多,其中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应试的也以这两科为多。唐高宗咸亨年以后,进士科最为时人所重,唐代重要官员大多出身于进士。
  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比“九品中正制”无疑是一种更为优越的选官制度,它重视学识与才干,而不是首先看重出身,为广大庶族地主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唐代的封建政权具有更广阔的阶级基础,也促进了隋唐时期教育、文化的发展。
  到了明代,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清朝基本上承袭明朝制度。明清科学考试都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是县一级的考试,各地考生参加本县、府的考试,由省的提督学政主持,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即省级考试,每三年一考,逢子、卯、酉年举行,乡试一般在秋季八月举行,由皇帝派主考官主持,八月底放榜,及格者为举人。取得举人身份的才可以参加翌年在首都举行的会试。
  会试: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即逢辰、戌、丑、未年份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士。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中试者被称为进士。进士又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都称“传胪”,进士榜用黄纸书写,被称为“金榜”,中进士被称为“金榜题名”。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弊端日益严重,文体采用死板的八股文,考试内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允许考生有自己的见解,是明清文化专制的集中体现,它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其消极作用已占主要方面。清光绪年间终被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