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君主帝王之东晋穆帝司马聃

Aug17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穆帝,名司马聃(公元343-361年),字彭子。东晋第五代皇帝,庙号孝宗。在位344年—361年,晋穆帝是晋康帝之长子,母褚蒜子。康帝死后继位,时年仅2岁。在位17年,病死,终年19岁。葬于永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西北幕府山南)。曾用年号:永和(345年—356年)升平(357年—361年)。其妻何法倪谥号为德章皇后。

  康帝病危时被大臣们立为太子。344年9月由于晋康帝驾崩(病死),晋穆帝于同月己亥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和”。由于年幼而由褚太后掌政,并由何充辅政。何充过世后改由蔡谟与司马昱辅政。晋穆帝在为期间东晋虽然北伐失败,但是由于桓温消灭了在四川立国的成汉,并且于356年夺回洛阳,虽然不久就因为粮运不继而撤退,东晋的版图仍然有所扩大。

  司马聃即位时只有2岁,由褚太后临朝听政。在位期间,用桓温驱逐了庾氏势力。桓温势力日益强大,企图篡夺帝位。公元361年5月丁巳日,司马聃病死于建康宫中的显阳殿。

  司马聃死后的谥号为穆帝。

  司马聃-生平年表

  公元343年,司马聃出生。

  公元344年,晋康帝病死,司马聃即位,是为晋穆帝。

  公元346年。桓温率军沿长江西进,灭掉成汉政权。

  公元349年,桓温第一次北征。

  公元354年,桓温第二次北征,收服洛阳。

  公元357年,司马聃开始即位。

  公元361年,司马聃病逝。

  司马聃-重要人物

  褚蒜子

  东晋康帝皇后,河南阳翟人,褚裒之女。成年以后,晋成帝闻其美丽及才识,将之许配给弟弟琅琊王司马岳,褚蒜子成为琅琊王妃。不久晋成帝病逝,传帝位予司马岳,是为晋康帝,册封褚蒜子为皇后、岳母谢氏为寻阳乡君。褚蒜子和晋康帝之间育有一子司马聃。

  由于晋康帝早逝,因此两岁的幼子司马聃继承帝位,是为晋穆帝,褚蒜子晋升为皇太后,由于晋穆帝年幼无法执掌国政,因此在朝臣的要求之下,暂由褚蒜子垂帘听政,由褚蒜子抱着年幼的晋穆帝坐在御座上,面前垂下一重白色珠帘面听大臣上奏国事。

  何充(292年-346年),字次道,东晋庐江县(今属安徽霍山)人。

  美容英姿,善能文章。最初是王敦的幕僚,勇敢直言,王敦说王舍:「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是咸称之。」何充不以为然,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东晋成帝时官任宰相;晋穆帝二岁即位,与大臣庾冰共辅幼主。「充虽无澄正改革之能,而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杜稷为己任。凡所选用提拔,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晋书》说他好佛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超过一百人,但却对亲友未加照料,亲友至于贫乏。阮裕笑他:「卿志大宇宙,勇迈千古」,何充不以为然,一如既往,「持八关斋,结会诵经,终生不倦。」。何充弟何准也是虔诚佛教徒,时人谢万将此兄弟与郗、郗昙兄弟相比曰:「二郗谄于道,二何佞于佛」。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东晋大将,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娶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其父为桓彝,曾三次北伐。

  桓温少有大志,往刘琨、陶侃的事。咸康七年(341年),任琅琊太守。永和元年(345年),桓温任荆州刺史,取代庾翼兵权。次年(346年),桓温趁成汉内部不稳之际,率军沿长江直上,平定蜀地,汉王李势投降,拜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永和五年(349年)四月,后赵主石虎死,北方再度混乱,桓温多次请求北伐未果。永和六年(350年),朝廷以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 ... ,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温。结果殷浩大败而回,桓温遂掌大权。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亲率步骑四万馀人,水军直指南乡(湖北均县),命梁州刺史司马勋沿子午道(秦岭栈道,通向汉中)推进,一路攻上洛(陕西商县),在陕西蓝田击破氐族苻健军队数万人,进驻霸上(长安东面),苻健以数千人退守长安,当地民众「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桓温未乘胜追击长安,反待敌自溃,期间本想将春麦收作军粮,但秦军已抢先收割,晋军粮秣不继,被迫撤返襄阳。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击败羌族姚襄,收复洛阳。隆和元年(362年),桓温建议迁都洛阳,又建议南迁的士族返乡,但遭到达官贵人激烈反对。前燕趁东晋君臣相互猜忌和牵制之际,重新领洛阳。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为了树立更高的威望,决定率步骑5万北伐前燕,一路势如破竹。经金城时,「见前为琅琊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世说新语》)在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忽逡巡不前,企图「坐取全胜」。不久军中绝粮,又闻前秦援兵将至,遂烧船、弃甲,自陆道撤退,凿井而饮,行军七百馀里,途中遭前燕骑兵伏击,损失三万馀人,大败而归。

  桓温长期掌握大权,素有不臣之志,颇王敦之举。有一次,他抚枕而叹:「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咸安元年(371年),率军攻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斩袁瑾。同年,桓温废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专权,次年,文帝死,桓温有代晋之谋,不久病死,由其弟桓冲代位。

  他临死前希望朝廷赐其九锡,但在谢安等人的拖延下,结果不能如其所愿,晋室只按平王司马孚及汉朝霍光的规则处理他的后事。追赠丞相。

  司马聃-死因之谜

  《晋书》没有讲司马聃有什么不良嗜好,也没有讲皇帝死前有什么先兆,皇帝说死就死了。八卦的史书竟然不讲八卦事,再加上这事发生在政治恶斗十分激烈的东晋时代,就显得更加蹊跷了。

  换上新皇帝的第一年,桓温上了一道奏章,提议中央 ... 迁回刚刚被桓温收复的旧都洛阳。洛阳这时早已成为东晋与北方各国拉锯的地带,一会儿属你,一会儿属我,几经屠城之后,早已万物萧条,百姓星散,这时迁都洛阳,是极其不合适的,毕竟首都不是将军的中军帐,打到哪里,安营扎寨在哪里。如果迁都成功,整个中央都要依赖桓温的 ... 保护,王朝就要受制于桓氏家族。但是朝廷里没人敢提出异议。虽然王述说明同意迁都的理由,但这个理由毕竟过于不负责,不能作准。

  皇帝之死和桓温迁都,两件事看起来没有瓜葛,但联系起来,意义就多了。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看看司马聃到底怎么死的:

  第一种可能是桓温做的手脚,这个可能性很小。桓温虽然是前任皇帝的女婿,但势力还没有到达中枢,更何况宫闱。而且桓温作为既得利益者,皇帝换人,朝中势力重新洗盘,对他也没有什么好处。

  第二种可能是朝廷权臣政变,这个可能性稍高。小皇帝在位的十七年,刚好是桓温势力崛起的黄金期,皇帝不可能不受桓温的影响;另一方面皇帝的独立执政,等于削减了朝臣权力。但这个理由也讲不通,因为如果朝臣真有这心思,其后也不必立个20岁的司马丕继任,干脆再立个两岁的小王子更省事。

  第三种可能就比较复杂。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大臣请皇帝决策,奏章其实是过场,一定需要事先的沟通,桓温的动议,其实是摸新皇帝的底牌,给新皇帝难堪。

  两相比较还是朝臣动手的可能性高:第一,如果是桓温动手,那么以他的性格,他不会一下子就提出动议,显得自己巴不得前皇帝早死似的。第二,桓温这么早就提动议,显得他对新皇帝没有什么信心,而且他对前皇帝之死也有点小道消息,拥护新皇帝的人,一般跟前皇帝之死脱不了干系,所以如果有人胆敢公然反对桓温,那么他就可以借题发挥,追究司马聃之死,甚至可以“清君侧”(后来,这个皇帝没当多久,果然被桓温给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