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文化

Aug24

第二节 发展文化

时间:2018/08/24 23:19 | 分类:晋朝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魏晋时代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现代的文化巨人鲁迅称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步入了“自觉”。这一历史时期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文化大发展时期,它毫无疑问地也包括晋武帝执政的20多年时间。>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除了思想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在起作用之外,范文澜先生还指出:西晋士族,生活是优裕的,礼法的束缚是疏松的,全国统一以后,闻 见也比三国分裂时扩大了。这些,使得一部分土族中人有条件去从事文化事业。西晋一朝虽极短促,但文化上成就却是巨大的。> >   另外,这也与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司马氏的提倡有关。> >    司马氏家族本为河内大族,世代“伏膺儒教”,崇尚风雅,追求文化知识。司马懿以“博学洽闻”而在少年时代即知名于众。司马师“雅有风采”,与该时的文化 名人夏侯玄、何晏等人齐名。司马昭的妻父,就是魏晋儒教两个主要流派之一的“王学”的代表人物王肃。王肃注解过的《尚书》、《诗》、《论语》、《三礼》、 《左氏传》以及其父王朗所注的《易传》等,正是在司马氏集团的支持下,被列于官学,成为当时的儒生必读之书。> >   司马懿的确在诛 ... 曹爽时 同时捕 ... 了何晏、邓扬、丁谧、毕轨等儒士、名人,这就是史载的“同日斩戮,名士减半”。司马师则 ... 了当时名士中名望极高、与何晏同为领袖人物的夏侯玄。司 马昭则 ... 了思想史、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嵇康。因此,后人多有认为司马氏以 ... 夺手段建立晋朝,对文化人也采取高压以至 ... 戮政策,失却了道义。诸多文化人、儒 士不愿合作,又处于高压之下,只得以“癫狂”态度处世,而嵇康等在原则上并不反对儒家所规定的伦理秩序,而是反对司马氏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反对司马氏提 倡的虚伪的名教,故而被 ... ,云云。这些说法当然有其道理。> >   但是,如果客观地看问题,司马懿不 ... 曹爽及其党羽,反过来就是他自己垮台; 司马师不 ... 夏侯玄等,反过来就是他自己被废、被 ... ;司马昭之 ... 嵇康,主要是因为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不仅不合作,反而多有威胁、颠覆性的言行。难道历史 上,古今中外曾有哪一个 ... 的统治者能够坐视嵇康这类人而任其所为吗?情感不能代替封建社会政治斗争的逻辑和你死我活的事实。> >   至于 ... 戮得国,历史上哪一个封建君主不是在平民百姓的白骨堆上,在鲜血淋淋的倾轧中,登上皇位的?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封建礼教,其实质是“吃人”。> >    晋武帝司马炎虽然不比曹氏父子本身在文化方面的许多建树,但他却尊重知识,力促文化发展的。加之他登上皇位以后,司马氏已不存在同其他政治集团的争斗问 题了,因此他对文化人的政策比较宽松,而且多次下诏书,从各方面促进文化的发展,许多儒学大家,文学家,史学家及各种文化人才,都在他朝中居官。> >    西晋建立之初,晋武帝就下诏任命庾敷、秦秀等19人为博士,以张华、刘实为太常之官,负责兴建太学和整理书籍,史书记有“世祖武皇帝应运登禅,崇儒兴 学。经始明堂,营建辟雍,告朔班政,乡饮大射。西阁东序,《河图》秘书禁籍。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墉故事,太学有石经古文先儒典训。”> >   由于晋武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九州之中,师徒相传,学士如林”,太学生有3000人之多。> >   泰始二年(公元266年)七月,他下令营造太庙,“致荆山之木,采华山之石;铸铜柱十二,涂以黄金,镂以百物,缀以明珠。”成就一件规模壮观的文化艺术品。> >   泰始四年六月(公元268年),晋武帝又在诏书中写道:“士庶有好学笃道,孝弟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晋之。”表现出对文化人的提携之意。> >   泰始六年冬十一月,晋武帝亲临当时太学的教习场所辟雍,“行乡饮酒之礼,赐太常博士、学生帛牛酒各有差”,以示关怀和鼓励。> >   咸宁三年(公元277年)三月,他下诏说:宗室戚属,国之枝叶,欲令奉率德义,为天下式。然处富贵而能慎行者寡,召穆公纠合兄弟而赋唐棣之诗,此姬氏所以本枝百世也。今以卫将军、扶风王亮(即司马亮)为宗师,所当施行,皆咨之于宗师也。倡导宗室戚属学习文化、礼仪。> >   咸宁四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这种“国子学”大概相当于现今的“贵族学校”之类。> >   咸宁五年冬十月,汲郡有一个叫不准的人挖掘战国时的魏襄王墓,得到漆写小篆古书十几万字的竹简。晋武帝下令收取,藏于秘府,显示了对文化古籍的重视。> >   晋武帝出身于儒学世家,自然对儒学投以关注。他在位期间,儒学得到发展,其代表人物和成果是傅玄及其所撰《傅子》。> >   傅玄,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人。他少年孤贫,博学而善于写文章,在音乐和声律方面亦有造诣。曾在曹魏时任弘农太守,典农校尉。晋武帝为晋王太子时,即与傅玄关系密切,任傅玄为散骑常侍。晋武帝登位后,封他鹑觚子爵位,官至侍中、太仆、司隶校尉。> >    傅玄是当时一位卓有声望的儒学家,他向晋武帝上疏说:“夫儒学者,王教之首也。尊其道,贵其业,重其选,犹恐化之不崇;忽而不以为急,臣惧日有陵迟而不 觉也。”晋武帝阅启下诏说:“二常侍恳恳于所论,可谓乃心欲佐益时事者也。”在肯定了傅玄的良好用心后,晋武帝接着指出:“二常侍所论,或举其大较而未备 其条目,亦可便令作之,然后主者八坐广共研精。”可见,晋武帝不仅赞同傅玄之见,还与其有所切磋。> >   傅玄除著有《傅子》外,还有文集百余卷传世。> >    《傅子》分为内外中篇,共4部、6录,合140首,几十万言。司空王沈看了他写就的内篇时评价说言辞丰富道理充实,经纶政体,存重儒教,足以阻止杨墨的 偏颇,比肩于以往的孔孟之说。唐朝魏征在他的《群书治要》一书中,曾摘引了《傅子》的不少篇章和观点。宋朝时,《傅子》一书内容散佚甚多,后经后代学者辑 录,得以大体恢复姆·傅玄在哲学思想上继承了《易经》的元气说和阴阳关系说,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他强调人的作用,将其概括为“天时不如地 利,地利不如人和”。他注重事实,提出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而只有将三者统一起来,才能接近减少失误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