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简介:能力似孔明,作派像济公

Sep03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王猛 >   王猛是时期一位奇才怪人,能力似孔明,作派像济公。祖居北海剧县(今山东省寿光县),以后搬到魏都(今河北省临漳)生活。王猛自幼家境贫寒,靠卖 簸箕为生。他酷爱读书,有点儿余钱便用来买书,致使学问渊博。但他并不满足,又去华阴山求师学道,拓宽了知识面。当时关中士族嫌他出身低微、瞧不起他,他 毫不在乎。有人曾经请他在前秦的官府里做小官吏,他也不愿去。后来索性在华阴山隐居了下来,但他有自己的志向。> >   晋朝始终处于动乱时期,民不聊生。王猛很想帮助一位贤能之人打天下,但始终未能找到这样的人。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想收复中原,这一天率兵打到灞上,王猛闻讯,便想见见桓温。> >   桓温很重视人才,便让他进见。桓温仔细打量来人,只见他衣衫褴褛,举止随便,但身材魁梧,面目不凡,一看就不是等闲之辈,于是提出几个问题,让他解答。> >   王猛侃侃而谈,从国家大事、政治 ... 形势,到普通百姓的生活,谈得头头是道,最后总结说,当前优势在晋朝而不在胡人,应该趁这种机会收复中原。王猛说话的同时,一只手伸进衣服里又摸又抓,原来是在捉虱子,惹得在场的将士窃笑不止。王猛“扪虱而谈”的故事,由此传开了。> >   桓温觉得王猛是个人才,便聘他为官。但王猛见桓温不是可以信赖的英雄,缺少雄才大略,便拒绝邀请,回华阴山隐居去了。> >    升平元年(公元357年),与东晋成对立的前秦皇帝苻生,大逆不道,滥 ... 无辜,被苻坚 ... 死。苻坚夺过前秦军政大权,开始治理朝政。他听说过“扪虱谈天 下”的王猛的事,便盛邀王猛共事。两人相见恨晚,话语投机。王猛讲起打天下的理论,有根有据,使苻坚叹服。苻坚把他当做对待。王猛终于遇见知音,决 心竭尽全力辅佐苻坚创建大业。> >   苻坚任命王猛为始平县信。始平县的秩序十分混乱,几任县令无力治理。王猛上任以后毫不客气地惩治贪官污吏,逮捕横行乡里的恶霸,老百姓拍手称快。由于王猛治理始平县有功,不久升任京兆尹。> >    王猛任京兆伊后,一个月之内处决了20多个仗势欺人、胡作非为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震惊了朝廷内外,风气大有好转。苻坚非常钦佩王猛的才干, 一年之内居然升了他五次官,从京兆尹到吏部尚书、再到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中书令。坚在王猛的辅佐之下,凡事能抓住根本,他从长远利益出发,提出兴教 育、办学校,并亲自到学校调查研究。苻坚还关心百姓的疾苦,注意宫廷的节俭,深得民心。> >   有一年,东晋征西将军桓温带领大军讨伐前燕国,前燕国派人向秦国求救,表示可将虎牢以西赠给秦国。苻坚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多数人的态度是,以前我们秦国有难求燕国相助时,燕国坐视不管,现在也不应管他。王猛却一言不发。> >   苻坚把王猛单独叫到 ... 相问,王猛才说:“燕国强大,却不是东晋的对手,如果桓温侵占中原,对我们秦国不利,陛下难举大事。不如联合燕国,共退晋兵,然后再伺机灭燕,中原则唾手可得了。”苻坚连连赞同,派兵助燕,打败了桓温。> >   不久,秦王苻坚命王猛为统帅,督绕镇南将军杨安等十将率领步骑6万兵力,讨伐前燕。王猛领命,做了充分准备,于太和五年六月出兵伐燕国。秦军如猛虎下山,,锐不可当,连连取胜。但是,杨安率军攻打晋阳遇到麻烦。> >    晋阳守军凭借城墙高大,拼命死守,杨安久攻不下,死伤1000余人。正在无计可施之际,王猛赶来支援。他看了一下地形,说:“晋阳城高池深,不可强攻, 只可智取,你就看我的吧!”夜里,王猛命令300名强壮士卒由城下掘挖地道进入城内,打开城门,秦军蜂涌而入,燕军猝不及防,结果,晋阳眨眼之间被王猛占 领。> >   燕主慕容听说晋阳失守,大惊一吃,命令太傅慕容评率领40万人马抗击秦军。慕容评屯兵潞州(今山西潞城东北)不敢前进。王猛只 派游击将军郭庆带领5000人于深夜绕到燕营后面。点燃火炬,焚烧军粮。燕兵惊醒,看见漫山遍野的秦军拿着火把 ... 过来,吓得四散而逃。慕容评仓促应战,也 无济于事,只好带领几十人逃回邺城。王猛率军将邺城包围,同时将捷报送与秦王苻坚。苻坚大喜,亲自统领十万大军赶赴前线,以助王猛。> >   燕主慕容见邺城危在旦夕,便趁夜色掩护,弃城逃往龙城。半个月之内,燕国的州郡牧守全都投降前秦。前燕就此灭亡了。前燕自公元317年慕容德封公算起,至公元370年慕容亡国为止,共计53年。> >    前秦王苻坚在王猛的辅佐之下,力量由弱变强,地盘由小到大,吞并前燕以后,又陆续臣服了巴氐族建的成汉国,灭了前凉国,攻占了晋兵掌管的襄阳等地,统一 了北方大部分地方,等于拥有了半个大中国的土地。大宛、肃慎、天竺等国和海东诸国畏惧大秦的势力,纷纷贡献丰厚的礼品,以求和平相处,免遭侵扰,苻坚能成 就大业,王猛立下了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