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纹饰之饕餮纹辩

Dec18

青铜器纹饰之饕餮纹辩

时间:2019/12/18 07:07 | 分类:传统文化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青铜器纹饰之饕餮纹辩

  中国的青铜时代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延续了1500多年。在这一时期内古代工匠运用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创作出了司母戊方鼎、四羊方尊、曾侯乙尊盘等无数青铜瑰宝,为中国青铜文化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青铜器由器物造型和纹样装饰这两部分组成。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纹样题材相当广泛,不同时期的纹样也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归纳为动物纹、几何纹、自然景象纹、人类社会生活纹等四大类。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装饰纹样,承载着不同的信息,反映着社会政治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通过对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充分认识它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纹饰的演变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从而解释青铜器纹饰的实际功用和艺术价值,使得青铜器纹饰的文化和社会内涵有一个完整全面的展示。

  1  饕餮纹定名的依据

  一提起青铜器纹饰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饕餮纹了。饕餮纹是青铜器纹样装饰的主题纹饰。最早的饕餮纹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这一时期的饕餮纹已经具备了饕餮纹的主要特征——突出的目纹、居中的鼻纹、对称的目纹和獠牙外露的口纹。其后从山东龙山文化的日照两城岗到夏商文化的发祥地河南偃师二里头再到郑州二里头一安阳殷墟一周原扶风,一路走来饕餮纹的样式由简到繁,由线到面,由平面到浮雕,在历史发展的里程上它传承有序演变有据,体现在纹样构图上就是以鼻梁为中心左右对称,有突出的目纹和龇口獠牙,面目狰狞夸张,给人以恐怖震撼的感觉。

  青铜器纹饰是在继承陶器纹饰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变化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形成动物纹、植物纹、自然景象纹、几何纹、和人类社会生活纹等5大类青铜器纹样,并由这些华丽诡异的纹饰和不同的器型组成一件件青铜艺术瑰宝。在种类繁多的青铜器纹饰中,除饕餮纹外其他形状的纹饰定名都比较准确无异议。作为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上位置突出的主体纹饰,这种以线条或者图案构成抽象的兽形纹饰古称饕餮纹。近代研究青铜器的学者也将这种纹饰称为饕餮纹。而后来的一些学术著作中称它为兽面纹。那么,哪一种定名最为合适和贴近本意呢?

  在历史文献里,最早提及青铜器纹饰的是战国秦相吕不韦编著的《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先识》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传说饕餮是上古时期的一种凶猛且残忍的魔兽,喜食人,具有强大的力量;饕餮一词在汉语大字典中解释为贪和狂暴、凶猛。饕餮纹或者说是兽面纹是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上装饰的主要纹饰,青铜礼器是奴隶制社会用来显示王权和用以宗庙祭祀的重器,并且以它制定了等级森严的礼制。鼎是青铜器中最重要的礼器,自古以来就有夏禹铸九鼎的传说,“九鼎”成为政权的一种象征,谁占有了“九鼎”谁就握有了全国最高的政治权力。那么,在青铜鼎的显著位置装饰兽的头部变形和夸张的纹饰,突出了高浮雕的双目和龇口獠牙,给人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把这种纹饰称之为饕餮纹,正是取信了饕餮狂暴凶猛,具有强大力量的本意。商周时期把饕餮纹装饰在青铜礼器上,其目的就是借助饕餮的神威来显示王权的强大,因此,这种以兽的头部为主体的抽象变形纹饰称之为饕餮纹是最恰当的。

  然而,有的学者依照“饕餮有首无身”的定义,认为这类以兽的头部为主的纹饰实际上是各种各样的动物或幻想中的物象头部正视图案,应该称为兽面纹。比如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以《吕氏春秋·先识》里对饕餮的描述为依据,认为饕餮纹一词只限于“有首无身”这样的定义,绝大多数纹饰并非如此”。在商代和西周早期这种兽形纹饰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心线两边对称排列,有角、有耳,突出的双目有圆形和圆角长方形、目纹下的嘴多做龇口獠牙状,两侧有利爪、身躯和卷尾;那些没有身躯卷尾和爪的,属于简化式。兽的头部特征是组成图案纹样的基本元素,不可或缺,有变化的是这些特征的表现形式,比如兽的角纹有内卷角、外卷角、牛角、羊角和鹿角。按照兽面纹的定义,由牛角、羊角或者是鹿角参与构成的纹饰,应该称为牛首纹、羊首纹和鹿首纹。我们知道牛、羊、鹿是性情温和的动物,由它们来表现威严和凶猛似乎不大合适,也会使这种诡异神秘的纹饰顿失威严和震撼之感,这显然并不符合青铜礼器作为国之重器,用来祭祖敬神的文化思想内涵。其实在商周时期以牛、羊、鹿、象等动物仿生纹样来装饰青铜器的为数不少,例如:藏于日本根津美术馆的商代双羊尊、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商代象尊,以及西周彝盖装饰的牛纹、西周貉子卣口沿装饰的鹿纹,这些装饰在青铜器上的动物形象比较写实,表情也是温顺憨实的,与那些面目狰狞的兽形纹饰有天壤之别。另外,将有首有身和有首无身的兽形图案统称为兽面纹也有失准确。将那些“有首无身”的兽形纹饰称之为兽面纹,似乎也说得过去,可是把为数众多的“有首有身”兽形纹饰都称作兽面纹却十分牵强。

  说饕餮有首无身是基于古人对饕餮的描述。秦相吕不韦所处时代是战国末期,这一时期的饕餮纹在表现形式上基本上是有首无身。即使是在商和西周时期,有首有身饕餮纹的身体部分也只占到整个图案的三分之一左右,与正常的动物身体比例相去甚远。以老虎的侧面图为例,虎的身体部分占到图的五分之四左右,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饕餮纹的身体部分严重萎缩,相对于夸张突出的头部显得微不足道。秦相吕不韦说饕餮有首无身是否基于以下情况:(1)他所处时代的饕餮纹的确是有首无身;(2)是他对周鼎饕餮纹的结构认识不足;(3)他看到的周鼎确实有首无身。其实从《吕氏春秋·先识》的著录中可以看出,饕餮原来是有身体部分的,只是因为“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因此,不能把对饕餮的描述割裂开来看待,只取“有首元身”的之意是不全面的。另一方面在对殷墟妇好墓出土青铜器的纹饰对比以后发现 ,妇好偶方彝上装饰的兽形纹饰与同一墓葬鼎腹上的兽形纹饰在整个面部的纹饰结构上几乎完全一样,区别是前者无身口外翻,后者有身口内卷,这两个兽形图案出于同一时期同一墓葬之中就充分说明了它们表现的应是同一种物象,即是饕餮。

  2  饕餮纹的含义与功用

  青铜器纹饰的配备,主要是出于人神沟通的宗教考虑和器皿功能的考虑。首先是宗教的考虑商代是“尊神重鬼”的时代,对天地、神灵、自然的敬畏主导者人的思维,而人的自我意识尚处于张望阶段。青铜器作为沟通神灵祖先、贴近天地的礼器,必然也决定了其纹饰是具宗教一味的符号,并规定了纹饰应具备的特征,作为青铜礼器上的主要纹饰,饕餮纹的发展过程是伴随着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环境不断地认识而来的。它融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以及个体创作者的审美差异,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变的饕餮纹样式。这些差异以角纹最为明显,如上面提到的牛角、羊角、鹿角、虎耳形角等形式。其他部位的变化只是体现在方向上的变化,比如口部有张口、内卷口、外翻口的变化,身体尾部有外卷和内卷的变化,这个认识与创作过程贯穿了饕餮纹发展的全过程。那么,把饕餮的形象以图案纹样的形式装饰到青铜器的显著位置上体现了古人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呢?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认识,其一是说饕餮是古代人们敬奉的神灵,商代人们依据想象力把饕餮的形缣装饰在国之重器——青铜礼器上,在希望借助它的超凡神力保佑自己。对这一认识从青铜器纹饰组合上也能看出端倪,比如殷墟出土的妇好偶方彝,其腹部为饕餮纹,肩部饰鸟纹 盖面的中间饰饕餮纹,两端饰鸟纹。这种以鸟纹衬托饕餮纹的图案纹样包含了商人祈求神灵护佑与假借饕餮神威的含义,因为玄鸟是商族的图腾,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之说。另外从青铜器纹饰图祥和纹饰结构上也可以看出玄鸟与饕餮被神化的痕迹。仍以殷墟妇好方彝为例,在饕餮纹、鸟纹周围饰有繁缛细密的云雷纹,云雷纹其实是古代人们模拟天空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云雾缭绕的天空,饕餮和玄鸟置身其中,描绘的是一幅神灵境界,真实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祖先崇拜、对自然神灵崇拜的意识。同时,这些装饰着神灵境界图案的青铜器又是用来祭祀祖先的礼器,因而统治者借以成为能够与神灵沟通的王者,以王权神赋的意念和神秘恐怖饕餮形象来恫吓、麻痹、愚弄民众,从而达到统治的目的。其二是说饕餮纹并非饕餮,而是商人对祖神崇拜的形式。如果认同这种说法,那么玄鸟与商人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更何况饕餮纹在商代与周代同时盛行,那么,商人与周人的祖神是一样的吗?在民间习俗中对人物神的崇拜,起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和原始社会的鬼魂崇拜。这种崇拜认为先人灵魂不死,可以保佑与庇护后人,显然商人与周人的祖神是不一样的,饕餮纹是祖神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由于饕餮纹承载着古人对它的崇拜和畏惧,而奴隶社会的统治者正是利用了人们对饕餮的崇拜和畏惧来麻痹和教化奴隶,来达到巩固其政权的目的。在商和西周时期饕餮纹始终占据着青铜礼器上的重要位置,担负着“明尊卑,别上下”的使命。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制度发生激烈变革,反映在青铜器纹饰上的变化是神秘和凶猛的饕餮纹已不再用作主体纹饰,而是退居到次要位置。

  3  结束语

  每一种事物的出现都不会没有原因的,一定会有与之相关联的多种因素存在。在商周青铜礼器上出现这种神秘怪异的饕餮纹是一个社会意识、宗教信仰和艺术相结合的综合产物。为饕餮纹正名,还其本来面目不仅仅是饕餮纹与兽面纹之辩,而是要用严谨科学的求学态度来考证历史,全面客观地反映历史。饕餮纹伴随着青铜器叭鼎盛走向衰退,饕餮纹作为青铜器纹饰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纹样结构由简单到繁褥,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它见证和记录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是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珍贵资料。

  来源:河南机电高等等专科学校学报

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