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多管瓶的演变及文化内涵

Oct06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龙泉窑多管瓶的演变及文化内涵

  龙泉窑青瓷从目前考古发掘资料推断,始烧于三国,盛于宋元,至明清逐渐衰落,在长达一千六百年的青瓷发展史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青瓷文化。龙泉窑历代烧造的青瓷器皿种类繁多,难以胜数,其中明器多管瓶是展示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习尚,风情民俗,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丧葬礼制,乃至当时社会思想文化大背景的独具特点的器物之一。了解其演变和文化内涵,对于认识青瓷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典型意义。

  发展变化是万事万物的通理,任何文化现象也概莫能外。古代原始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周易,系辞》多管瓶就是在不断演变中丰富和沉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遂成天地之文】永存于世。龙泉窑多管瓶在自己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从不拘囿于一格,总是与时代的发展共进,与民俗习尚、审美心理的变化同步。在这种总趋势的推动下,尽管各个朝代的情况不同,社情各异,但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就是革新、创造,不断研制新工艺,生产新品种,不断出现新形式、形成新风格,对龙泉窑青瓷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映照着丰富多彩的青瓷艺术。

  首先,多管瓶的出现和发展与我们民族悠久的生活习俗有关。实物资料证明,多管瓶是由唐代的多角瓶演进产生的,至北宋多管瓶样式较多,有四管、五管,以至多达十五管的。到南宋中期又由多管瓶演变成龙虎瓶。

  浙江省庆元县出土的多角瓶,是唐代产品,盖为覆钵形,顶中有带茎的卷边荷叶形钮,顶缘和盖中部各贴一圈水波纹。瓶直口、平唇、深腹、平底,肩与上腹贴三圈波浪形堆纹,其中上面两圈系在贴三角形泥条后,间隔几毫米用圆形工具压成半圆形,泥条的薄边向上,似波浪。最下面的一圈贴扁泥条后,再压成波浪形,肩部的波浪纹上等距离装羊角形五角。在浙西南方言中,【角】,【谷】音近,显然是以其谐音表示【角】乃【谷】之意,象征这是一种内装粮食的冥器。唐代多角瓶的发现为研究宋代龙泉窑多管瓶的生产,找到了渊源关系。

  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较大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也随之繁盛起来,龙泉青瓷制瓷技艺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葬俗是现实社会的反映,随着民间丧葬礼俗的改变和葬品的需求,多管瓶生产的形制也多样化了。有四管、五管、六管、七管甚至多至十五管的。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十五管瓶,系北宋产品,瓶盖作成莲花形,花苞钮,盖面刻四重覆莲瓣,在盖缘的一层莲瓣办尖翘起。瓶的肩腹部份成弧形的五级,其中最下一级较高,然后一级级依次缩短,在二至四级的分级间各装花苞形的管五个,计三层十五管,上下层管交错安装。在十五管瓶中也有将管做成蛙头形的。龙泉市查田镇下圩宋墓出土的一件多管瓶,肩腹部分成十级,是多管瓶中分档最多的一件。瓶由上而下在第二、三级间装七管,管为花口,外壁削成多棱。

  随着时代的变迁,多管瓶的器型开始由丰满向修长形发展,更重要的是不仅寓意更加丰富,而且直接书写文字来表达人们的祈愿,其文化内涵更为直观。诚如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言:歌谣文理,与世推移【蔚映十代,辞采九变】(《文心雕龙,时序》)清代大画家石涛也讲过,【笔墨当随时代】,多管瓶作为青瓷工艺制品,也必然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北宋中期偏早时,多管瓶的颈较短,椭圆腹,矮胖丰满,最大腹径在腹中部,到中期偏晚时腹变成瘦长挺秀。龙泉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五管瓶,盖内墨书【庚戌十二月十一日太原王副】铭文,日本国奈良大和文华馆收藏的一件多管瓶,其腹下部刻【元丰三年又九月十五圆日增添福寿……何十二婆百年 ... 益子女孙子富贵长命大吉】铭文,器型更具典型性,瓶腹部瘦长似橄榄,上腹分成四级,最大腹径在下腹。北宋晚期继续保存这种瘦长的风格,但肩与上腹的分级逐渐减少,至北宋末年,出现了只分两级的多管瓶。

  南宋前期,继续保留了北宋器型的—些特征,少数多管瓶上腹比较消瘦,瓶体分成三级或四级,而多数多管瓶分级少,只在肩部分成两级,最后演变成一级,即发展成凸肩。南宋的多管瓶以素面为主,刻划花少见。同时盖钮通常雕塑成鷄、犬或鸟,生动活泼,花苞钮则少见了。到了南宋中期偏晚时,在多管瓶的肩部塑龙或虎,随后演变成龙虎瓶,多管瓶停止生产,成为历史。这种装饰物的变化,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表现出某种更高也更为复杂的理念与追求。

  多管瓶多数与盘口壶、执壶成套出土,这是因为多管瓶装谷物,盘口壶装酒,是当时社会葬俗的—大特点。浙江省丽水地区的多管瓶、盘口壶等冥器,大都在龙泉市、庆元县、松阳县、遂昌县等地的宋墓中出土,均系龙泉窑根据当地丧葬习俗需要而生产。我们还发现,在同一个墓中出土的多管瓶、盘口壶,其胎釉原料与器型纹饰往往有相似之处,表明可能是同窑烧制。如庆元县黄田镇葛田出土的多管瓶、盘口壶,都是灰胎,青灰色釉,腹部刻直条纹。执壶、盘口壶的腹部,常用直线将腹分成四至八爪,多数是六爪。爪线有单线、双线和三线,以双线为主。线的两旁用刀刻深,使爪线分明。盘口壶有两种形式,—种为浅盘口、喇叭形高颈,肩部有双系;另一种口小而深,似盂,直颈较短,多数肩部无耳。前一种盘口壶由北宋早期的盘口壶发展而来,后一种也可称为【盂口壶】是北宋出现的新产品。盘口壶有多种用途,既可以插花,也可以盛酒。英国伦敦大维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龙泉窑盘口壶腹部刻有【元丰三年(公元一0八0年)闰九月十五圆日愿烧上邑粮膺(罂)承贮千万年香酒,归去伯(百)年,归后阴营千子万孙,永招富贵,长命大吉,受福无量,天下太平】的铭文,说明此器物是装香酒随葬给死人享用的,属冥器一类,与现实生活中使用的同类器物功能不同。

  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物证明,龙泉市金村、大窑,庆元县上烊等地瓷窑生产的多管瓶均是丧葬使用的冥器。龙泉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五管瓶,盖内墨书【张氏五娘五谷仓柜,上应天宫,下应地中,阴子益孙,长命富贵】的铭文,说明多管瓶是给死者装五谷的随葬品。

  以后出现的龙虎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口,上腹与肩部作成弧形两级,上面堆塑蟠龙或奔虎,器型丰满;另一种是盂口形口、圆筒形颈,颈部堆塑龙或虎。龙虎瓶都有盖,盖钮做成凤、虎、狗、鷄、鸟等,生动活泼,艺术性强。在宋墓中常常是龙瓶与虎瓶成对出土。如前听述,龙瓶、虎瓶由多管瓶发展而来,龙泉窑在北宋至南宋前期生产多管瓶,到南宋中期由多管瓶演变成龙虎瓶。这种演变,我们找到了实物例证,在遂昌县城关镇东梅村一座南宋墓出土的一对龙虎瓶,其龙瓶的肩部仍装有五管,而虎瓶上已不装五管。南宋以后的龙虎瓶则不再见装管了。  

  多管瓶是龙泉窑生产历史较长的独有的产品,同时也在浙江省德清县出土的—件唐代谷仓的腹部有【元和三年十月十四日润州句容县甘唐乡延德里赵金妻任氏粮罂】,青白瓷堆塑瓶上铭有【东仓】,【西库】,福建出土的罐上铭有【谷仓酒库】,它们都具有类似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丧葬习俗与社会风尚的共性。如多管瓶、堆塑瓶内装存稻谷,都作为随葬的谷仓,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农本思想和【民以食为天】的观念,也体现了尊崇祖先祝祷亡者的传统美德;同时也说明,在人们无法主宰自然的情况下,只得用这类冥器寄托避邪祛灾的美好愿望。在龙泉青瓷多管瓶的装饰演化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浓厚的宗教信仰色彩,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宗教史的实物资料。宋代在龙泉、庆元一带盛行道教,光绪《龙泉县志》载:【琉华山,在南一都,距县七十里,亦名仙山。山顶有仙人遗迹铁香炉。在焉山下即琉田(今大窑),居民业陶。】龙虎瓶的出现,也反映出道家的宗教思想。道学著作《性命圭旨》篇中谓:【龙从火裏出,虎向水中生,龙虎相亲,坎离交济】道家把八卦中象征水的坎卦和象散火的离卦引伸出龙与虎,因此,人们逐渐用龙虎瓶取代了多管瓶,显然有让龙与虎【相亲】与【交济】,以保亡者冥福、祈生者阳泰的寓意。这种现象也充分说明道教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道教在这一带根深蒂固的影响。

  龙泉窑多管瓶始产于唐,在以后的墓葬中出土了多角瓶、多管瓶,直到龙虎瓶。这种变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表现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特点和内容,但沿袭始终的却是一脉相承的农业经济思想。千百年来人们总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唯有【五谷丰登】才能【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人们这种理想,在社会经济相对发展、文化技艺比较成熟的时候,表达得尤为完美。在随葬品上,人们把这种理念以精美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来, ... 出许多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花草鱼虫,用来装饰冥器,而且在器物外形上又有不同形式的创造。因此,龙泉青瓷中的多管瓶、龙虎瓶成为一种特有的历史文化载体,是龙泉青瓷文化中的瑰宝,也是研究龙泉青瓷古代制瓷工艺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

  注释:

  【一】朱伯谦、王国平:《龙泉窑青瓷》,一九九八年台湾省《艺术家》出版社出版。

  【二】石涛:《画语录》。

  【三】《大和文华馆所藏品——图版目录七中国陶瓷》。

  【四】朱伯谦、王国平:《龙泉窑青瓷》,一九九八年台湾省《艺术家》出版社出版。

  【五】章海初:《浙江德清发现唐代黑釉粮罂》,《文物》一九 ... 第二期。

  【六】陈定荣:《堆塑瓶论》,《江西历史文物》一九八六年第二期。

  【七】黄汉杰等:《福建谷仓明器初论》,《福建文博》一九九七年第一期。

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