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

Sep23

孝庄太后

时间:2018/09/23 19:31 | 分类:历史人物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嫁后金 靠智谋 辅佐皇太极   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这本是一个平常的年份,但当年的满、蒙人估计不会这么看,他们肯定会记住这个年份,因为是年二月,蒙古科尔沁部13岁的贵族千金博尔济吉特氏,在哥哥吴克善以及护卫部队的伴送下到达后金新都辽阳,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34岁的皇太极为侧福晋。满蒙联姻是满人的一项既定国策,11年前,博尔济吉特氏的亲姑姑哲哲已嫁与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九年后的天聪八年(1634),她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尽管姑侄三人同侍一夫。这种情况即使在古代也很少见,但毕竟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如果仅此而言,满蒙人恐怕就不一定记住这个日子。可是,此女实在非同凡响,由于她的人嫁,后金的政治生态、清初的历史新知网局面,都因此而“别有洞天”。   博尔济吉特氏,这个称谓太长,为方便起见,我们此后就用“孝庄”来指代吧。   婚后,孝庄先后给皇太极生下数个女儿。但男孩只有一个(即日后的顺治)。皇太极称帝时,孝庄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地位并不显赫,后宫统摄一切的是她的姑姑,而受皇太极专宠的则是她的姐姐宸妃。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孝庄的聪明才智逐渐显露,她成了皇太极政治上的得力助手。   1642年3月,清军俘获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大喜。洪承畴是明朝很有影响的封疆大吏,收服他对于收揽汉族知识分子之心、瓦解明朝统治意义非常重大。皇太极下令把洪承畴押解到盛京,派早已降清的原明朝高官范文程等人前去轮流劝说,孰料洪承畴“延颈承刀。始终不屈”。   眼见洪承畴软硬不吃,皇太极食不甘味。十分着急,但自己和满朝大臣又束手无策,毫无办法。看到这种状况,孝庄毛遂自荐,向皇太极提出,由她亲自前去劝说。   孝庄扮成一位汉族侍女,身藏一壶人参汁,来到关押洪承畴的地方。刚开始,孝庄绝口不谈政治,也不提劝降之事,而是温言婉语,“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洪承畴喂下人参汁。此时的洪承畴,由昔日人则华堂高坐的朝中重臣,出则指挥数十万人马的三军统帅成了阶下之囚,其心情的复杂彷徨可想而知。在绝望与困苦中,他需要与人倾诉,需要与人交谈,也很想有人能够对他加以关心。孝庄清楚懂得这一点,她在洪承畴毫无防备的状态下,讲人生、讲家庭,谈理想、谈抱负……一点一点瓦解对方的心理防线。   洪承畴原以为这就是一位出身贫苦、饱受磨难的 ... 女子,因战乱或其他原因为求生存而成为侍女,在同病相怜的心理下,他毫无顾忌也毫无设防。几天后,孝庄完全取得了洪承畴的信任。眼见时机成熟,孝庄向洪承畴说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及皇太极求贤若渴的心情。她对洪承畴说,明朝政治 ... ... ,经济濒于崩溃边缘,老百姓早已不堪重负,灭亡是迟早的事情,大丈夫在世,识时务者为俊杰,洪大人满腹经纶,怎么能就此结束自己的宝贵生命呢!   耳听孝庄的温言婉语,联想到家中的娇妻爱子,洪承畴禁不住涕泪交涌。孝庄继续柔声劝导说:“人求死太容易了,可求生就难了。大人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就这么死了实在是太可惜了。退一步讲,大人纵然不为自己想,也应该为妻儿家人着想、为社稷苍生着想。以大人的威望才干,若能保全性命,就能为国家和百姓做很多事情。明朝无道,你即便能够回去,也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清主仁慈宽宏,你如归顺,不但不会为难你,而且必然重用。这样无论是对你和家人,还是对国家百姓都是幸事。”就这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打垮了洪承畴的心理防线,成功说服洪承畴降清。此后,洪承畴在清军入关、平定中原、建立全国统一政权中均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件事,充分展示出孝庄是一位富于权谋智计的女人,绝非等闲之辈,她的才能、识见不在男人之下,这让皇太极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  从此,孝庄经常留意参与清廷的政治活动,她的政治素质与才能更得到了迅速提高,意志品质也得到更好的磨练,很快就脱颖而出,每当政治事变或重大事件发生时,她过人的德才胆识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于是,她逐渐成为皇太极的得力辅助。   孝庄自13岁嫁与皇太极,与之共度18个春秋。在这18年中,她从妃到皇后,与丈夫一道经历风云变幻的政治、 ... 斗争,领略了许多过去从未领略过的艰辛与喜悦、痛苦和幸福,也不断提升与增强了自己的智慧才能。逐渐地,她由一个少不更事漂亮美丽的蒙古姑娘成长为成熟老练的政治高手。丈夫归天时,她已经善于高屋建瓴,正确判断和把握局势并能巧妙应对;已经具备了一般女性甚至一般男性难以具备的过人政治智慧。   立顺治 安内部 权且以退为进   1643年,清军大战松锦告捷后,国势蒸蒸日上,气象陡涨,皇太极踌躇满志,擘画下一步战略,意欲一鼓作气,打入关内,取明而代之。孰料天不假年,8月9日突发脑溢血,暴死于清宁宫。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对皇位继承留下遗嘱,随着他的丧仪进行,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也在暗中悄悄展开。   努尔哈赤曾规定,后金继承人必须由满洲贵族共议,从八大议政贝勒中推选。八大贝勒“同心谋国”,其中以军功昭著的儿子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及侄儿阿敏轮月执政,朝贺时兄弟四人并排南面坐,这是一种原始 ... 民主制的残余。皇太极继承汗位后,打破了这一规定,皇帝南面独坐,独操大权。这样,皇位对于有可能得到它的人就更加具有诱惑力和吸引力。所以,皇太极丧事尚未办完,皇位争夺已经明朗化,很快就形成两大阵营:皇太极的长子豪格,34岁,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拥有父亲亲将的两黄旗与伯父代善镶红旗、堂叔济尔哈朗镶蓝旗的拥护支持;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32岁,雄才大略,曾西征河套察哈尔林丹汗残部,得元朝传国玺献皇太极,并迫降 ... ,极善用兵,很得皇太极倚重和信赖,继位呼声颇高,拥护者有英亲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正镶两白旗。   正镶两黄旗将领盟誓说,宁可死作一处,也坚决要立豪格;而正镶两白旗则表示誓死不立豪格,他们跪劝多尔衮马上继位,并使用激将法说:“汝不即位,莫非畏两黄旗大臣乎?”还对多尔衮分析道:“两黄旗大臣愿立皇子即位者,不过数人尔!我等亲戚咸愿王即大位也!”   双方暗中的一系列活动使得对立更加严重。8月14日。也就是皇太极死后第五天,崇政殿诸王大会,彼此终于摊牌。这天一大早,两黄旗大臣盟誓大清门前,命令本旗巴牙喇(天子禁军)张弓戴甲,环立宫殿。会议开始之前,黄旗大臣悉尼就提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会议已开始,年高辈尊的代善首先发言:“虎口(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豪格见气氛对己十分有利,料大位已是囊中之物,想欲擒故纵,就逊谢说:“福小德薄,非所堪当。”然后就放心地离开会场。豪格的谦让与离开,给了对方绝好机会。阿济格、多铎乘机劝多尔衮即位,年老的代善不愿得罪年轻气盛的多尔衮,马上态度骑墙地说:“睿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两黄旗大臣看到代善如此,沉不住气了,佩剑而前说:“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长子,则宁死从帝地下而已!,,这时,有人为缓解对立,就提出立代善,老头子心知立自己绝无可能,立刻说:“吾以帝兄,当时朝政,尚不预知,何可参与此议乎!”说完赶紧退出会场,阿济格也跟随而去。会议开到这个份上,两黄旗大臣怒目而视,多铎横眉立眼,双方相持不下,会议陷入僵局。   在此关键时刻,多尔衮提出一个折中方案:“虎口王即让而去,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固)山军兵,否与右真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于是,双方各自让步都不再坚持原定人选,会议气氛缓和,一致同意立六岁的福临为帝。祭祖祷告天地、集体盟誓之后,改元顺治。  1644年9月19日,在济尔哈朗率劲旅护送下,清幼主从盛京迁居北京。10月1日黎明,古老的皇城装点一新,上午巳时,皇极殿前三响鞭声,钟磐交鸣,韶和典乐徐徐奏起,一派喜庆气氛。年仅6岁的福临登临大宝,成为清朝第二位皇帝。此时,小皇帝根本不懂他坐在高高御座上的全部含义,只有坐在他旁边那位头戴凤冠、面色凝重的青年妇女,也就是小皇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清楚知道这一切的来之不易以及她今后肩上的担子有多么沉重!   多尔衮对皇位早已垂涎,为什么关键时刻却主动放弃?这并不是他的高风亮节,也不是他的力量相差太多,而是孝庄太后在背后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孝庄心中十分清楚,此时清廷内部绝不能发生内乱,否则大清的江山就可能毁于一旦。所以,必须做到既不能让双方中的任何一方继位,又要暂时满足他们对权力的部分要求笼络住他们,同时还要保证让福临即位。这尽管很难,可孝庄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通过一系列权谋智计的运用,她终于成功了。   孝庄是如何首先笼络住多尔衮的?官修史书没有记载,私家撰述也语焉不详。曾有人认为是美丽漂亮的孝庄为了大清事业献出了自己,不过这也仅仅是一种猜测罢了。   福临即位后,鉴于多尔衮的拥立功劳以及他的能力、势力,孝庄不得已采用了韬晦之计,以退为进。她让多尔衮担任了摄政王之职,掌握军政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未能当上皇帝对多尔衮来说终究是遗憾。他的精神世界逐渐陷入一种自相矛盾、懊悔不乐、自怨自责的苦痛之中。到后来,权力欲望竟然像火一样炙烤,使他做出许多可笑滑稽的举动,如偷用皇帝器皿、私造龙袍、对镜自恋等等。当年与他争位的豪格,已在顺治元年被罗织罪名废为庶人禁锢而死,豪格的福晋也被他收入摄政王府供他受用;原来与他共同辅政的济尔哈朗,虽然早就识相地拱手交出权力,可终因曾支持过豪格,于顺治四年在罢职后被降为郡王。多尔衮为弥补未能当上皇帝的缺憾,令史官按皇帝之制为他撰写起居注,令工匠为他修建规模超过帝王的府第。军队调度、赏罚黜陟,一出己意,全国上下“只知有睿王一人”。面对多尔衮的肆无忌惮,孝庄太后为了大局,继续采用隐忍、委曲求全策略。为了不让多尔衮废帝自立,孝庄不断给其戴高帽、加封。比如顺治元年,即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后又进一步加封为“皇叔父摄政王”。顺治四年,更取消多尔衮御前跪拜礼仪;遇到节日或庆典,多尔衮与皇帝一道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拜谒。此时的多尔衮,俨然成为不是皇帝的皇帝。   顺治七年(1650)底,多尔衮外出打猎,死于喀喇城,孝庄认为,此时稳定大局最为重要,还不宜清算多尔衮的罪责。于是,朝廷便追尊其为“诚敬义皇帝”,动用皇帝丧仪。至此,福临开始亲政。两月后,孝庄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即让顺治皇帝宣布多尔衮“谋篡大位”等多项罪状,削爵毁墓撤除太庙牌位,籍没家产,多尔衮的众多党羽亦同时受到清洗。旋即,济尔哈朗取代多尔衮成了新的权力集中点。孝庄太后敏锐地察觉出这一变化,为了防微杜渐,不再出现“多尔衮第二”,她让顺治发布上谕,宣布一切奏章都必须进呈皇帝亲览,www.lishixinzhi.com不必启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从而消除了可能产生的政治隐患。少年皇帝亲政后,太后要求他除了每天勤奋理政,还必须读书、认真学习吸收汉文化,并鼓励与帮助顺治大胆使用汉族官员,整顿吏治。为时不久,就开创了清初的政治新局面。   对于皇家而言,婚姻也是政治。孝庄太后在处理顺治的婚姻问题上,同样善于权衡谋划。   清朝的建立,蒙古八旗也有汗马功劳,蒙古王公在清廷政治生活中,一直是一股可倚重的力量。为了确保满蒙政治关系代代传续,福临即位不久,孝庄就选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贝勒之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顺治亲政当年即大礼成婚,居中宫之位。  可是,年轻的福临偏偏就不重视婚姻对政治的特殊作用,也不理解母后的良苦用心,只以好恶来对待自己的婚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人长得聪明漂亮,但喜欢奢侈,尤其是爱嫉妒。按说,出身贵族,嫁入皇家,这点问题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然而,福临不能容忍,坚决要求废后另立,且性格非常执拗倔强,虽然大臣们多次进谏,他仍然坚持己见。顺治十年,孝庄眼看实在改变不了儿子。只好同意把皇后降为静妃。为消除可能造成的政治影响,她又选择蒙古科尔沁多罗贝勒之女进宫为妃,冀望稍后成为皇后。不料福临还是对这位美丽的姑娘不感兴趣,反而如醉如痴迷上了同父异母弟弟的福晋董鄂氏。董鄂氏出生于满洲正白旗,父亲鄂硕,任内大臣。封三等伯(位同一品)。董鄂氏通诗文,性情温顺,仪表端庄,很有风采。孝庄察觉了这一危险苗头,立即采取措施,宣布停止命妇人侍的旧例。以“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并赶紧给顺治完婚。谁知这些措施仍不能打消福临对董鄂氏的迷恋,为获得更多接近董鄂氏的机会,顺治十二年(1655),他封董鄂氏的丈夫为和硕襄亲王,以示优宠。后来,董鄂氏的丈夫得知内情,怒斥了董鄂氏。此事被顺治知悉,他打了弟弟一记耳光,其弟羞愤 ... 。   皇帝做出这样的事情传到外面政治影响肯定很坏,孝庄只好悄悄处理此事。对顺治弟弟按亲王体例发丧,董鄂氏被接入宫中封为贤妃。不久为了皇帝不再胡思乱想荒废朝政,遂满足了皇帝的心愿,封董鄂氏为贵妃。   贵妃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事情到此本来可以告一段落,可顺治对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认为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皇后最合适的人选,因此准备第二次废后。倘若这样,满蒙关系必受影响,大清国基势必动摇,孝庄这次再也不能容忍,她毫不犹豫地对顺治的愚蠢打算进行了干预,顺治目的未达,结果,母子间出现隔阂,顺治竟然下令抠去太庙匾额上的蒙古文字,而皇后也非但对婆婆不感激,反而把皇帝想废自己的怨恨不满归罪到婆婆头上,太后生病她都不去问候。这一切,孝庄太后都默默忍受,不和儿子媳妇一般计较。只要对国家有利,对大清江山有利,宽容理解是她长期奉行的原则。 >   择康熙 除权奸 奠定盛世基础     顺治的所作所为,特别是他后期对政治的厌倦,使得孝庄很早就不得不未雨绸缪,仔细遴选皇位继承人。因此,顺治离世后,择立新主毫不费力,顺治的皇子、8岁的玄烨顺利登基,是为康熙皇帝。   玄烨年幼,按照历史新知网惯例,要么由大臣摄政或辅政,要么太后垂帘听政。当时,许多人都建议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有一个安徽的秀才叫周南的还千里迢迢专门赶到北京,请求皇太后接纳大家的建议,可孝庄都以大清建国之初曾总结历代经验教训,规定后宫不得干政、更不许“垂帘听政”为由严词拒绝了。孝庄清楚,以她此时的声望与政治资历或者能力,要临朝听政亲掌大权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此例一开,将来或许就会遗患无穷;另一方面,鉴于多尔衮摄政大权独揽、专横跋扈的教训,摄政王制度也绝不能再用。为此,就只能采用大臣辅政的制度。这样,孝庄同意了由顺治遗命选定的四位满族皇室老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成为康熙的辅政大臣。   孝庄原以为,有了这四大臣的尽心辅政,自己就可以一心一意 ... 小孙子,培养他治国安邦的才能,进而能够让他早日亲政承担起统驭大统的重任。   孰料顺治身前所择非人,口是心非的鳌拜很快就暴露出专横暴戾的本性,他欺康熙年幼无知,太后又身居后宫,便广植党羽,排斥异己,独揽朝政,俨然是摄政王再出。   鳌拜出身军旅,思想狭隘,对顺治朝吸收汉文化变更礼制的做法极不适应,现在一朝大权在手,凡事都要循祖制、复旧章;不仅如此,他还公然打破顺治四年不许再圈地的禁令,借旗地交换之机大肆圈地,造成许多农民流离失所。  鳌拜的倒行逆施,引起朝野上下极大不满,但大家都慑于鳌拜 ... 不敢作声。辅政大臣中,索尼年老畏缩,遏必隆软弱依附鳌拜,唯一敢和鳌拜抗衡的苏克萨哈资历又浅,一直处于受打压的地位。   康熙六年(1667),玄烨14岁,依照惯例。应该亲政,但鳌拜依仗自己势大,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架空皇帝。苏克萨哈由于长期受鳌拜压制,遂乘皇帝亲政之机,上奏辞职,请求皇上同意自己去守先帝陵寝,实际是想以此将鳌拜军,迫使他还权给皇帝。鳌拜对苏的意图心知肚明,便背着皇上和党羽一道捏造苏克萨哈24条大罪,将其拘捕入狱并打算处以极刑。苏克萨哈从狱中秘密托人送出申诉给康熙,康熙知道了全部真相,坚决不同意鳌拜的做法。鳌拜利令智昏,居然不但不稍有收敛,反而“攘臂帝前,强奏数日”,逼迫康熙只好违心地同意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株连九族,抄没家产。这件事,让孝庄太后和康熙甚为焦虑,鳌拜已成为皇权最大的威胁,可鳌拜羽翼已成,势力很大,措置稍有不当就会激成巨变,给国家与百姓造成灾难。   怎样才能顺利铲除鳌拜势力?孝庄凭借长期的从政经验心中已有良策。她暗暗告诉心急如焚、焦虑不安的孙子:沉住气,不动声色、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在祖母的正确指导下,康熙不露痕迹地加紧了准备,有一天,宫里的人们忽然看到皇帝身边出现了一群少年,认真地进行着布库练习(满语:摔跤),而皇帝也在旁边看得津津有味。此后,这群少年便经常陪伴皇上玩耍。大家都以为少年皇帝天性好玩,找一批同龄孩子陪他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谁也没有洞悉到这内中隐藏的智谋。就连鳌拜本人知道这个情况后,也认为康熙贪玩好耍,以为这样一来更加有利于他弄权,不但毫无防备,反而更加放心。   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一天,鳌拜进宫晋见皇上,路过庭院时看到平时练习摔跤玩耍的年轻人们还在玩耍,他丝毫未起疑心,认为这与往日没有什么两样。突然,在鳌拜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这群年轻人一拥而上,等待鳌拜明白过来,他纵有过人的臂力也无济于事,一瞬间,他就被按倒在地并被捆了个结结实实。随着鳌拜被抓,他的党羽不是很快落网就是亡命他乡。长期害国害民的鳌拜集团,未动一刀一枪就被康熙在孝庄太后指点下连根拔除。   铲除鳌拜集团的过程中,康熙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和胆略让孝庄太后非常欣慰,真是“孺子可教也”,她庆幸自己当初坚持不同意立顺治临终属意的福全而是玄烨,事实证明,玄烨会成为一个出色的皇帝。   玄烨8岁即位,10岁生母亡故,扶立他当皇帝的是祖母,照看他成长的是祖母,替他排难解忧坐镇压台的还是祖母。因此,祖孙二人感情十分深厚融洽。孝庄不但非常关心玄烨的生活起居,而且更非常关心他的学识才干、人格品行、文韬武略等各方面的成长进步。对他的言语举动,都立下规矩,严格要求,稍有逾越就严厉批评绝不宽待。玄烨虽然年幼,却能深刻体会祖母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望,凡事都能认真做好。在孝庄的精心培育教导下,玄烨在少年时代就从各方面打下了很好的根基。铲除鳌拜集团后,孝庄放手让玄烨理政,没有特别重大的事情或玄烨难以决断的问题,都不插手过问,让孙儿在实践中锻炼,只是不断提醒孙儿要谨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备等。从此,在祖孙及朝野的共同努力下,清朝从动乱开始走向稳定,经济与社会也逐步从萧条凋敝逐步走向繁荣,这些都为尔后平定“三藩之乱”、 ... 省以及稳定边疆的大规模战争奠定了政治、 ... 和经济基础。清朝能够在康熙时期进入“盛世”,与孝庄皇太后付出的心血关系极大。   寿终寝 葬东陵 盖棺后人论定   孝庄一生生活节俭,不事奢华。平时,她总是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赈济士兵或受灾的民众;平定三藩之乱时,她又把宫廷节省下来的银两全部拿出犒赏出征的士兵。对于祖母。康熙十分敬重。1682年康熙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天都要派人驰书问候祖母并报告自己的行踪,甚至自己在河里亲手抓到鱼也立刻派人送给祖母尝鲜。康熙二十二年秋,孙儿陪祖母巡游五台山,每到上坡地方,康熙都下轿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  1687年12月,孝庄太后病危,康熙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还亲自带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祷告上苍,祈求宁愿折损自己的寿命以增祖母寿命。康熙在诵读祷文时当着全体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的面禁不住涕泪交流。他说:“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   可是,尽管康熙情真意切,但自然规律是谁也无法抗拒的。当月25日,孝庄太后走完了她不平凡的一生,以75岁高龄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康熙悲痛欲绝但无力回天,他只有通过给祖母上尊崇谥号来表达自己对祖母的无限爱戴、敬仰、追思与怀念,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   生前,孝庄曾嘱咐孙儿:“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若别起坟茔,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你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康熙与孝庄祖孙情深,历来非常孝顺,便遵照遗嘱,将祖母安葬在遵化东陵附近。于是,孝庄就没有与自己的丈夫皇太极合葬,而是长眠地下与儿孙为伴。   活着时以身作则,厉行节约俭朴,死后也不愿劳民伤财。这种胸怀,这种境界,这份淡定,这份睿智,的确令人佩服。不知今天的贪官污吏、 ... 分子,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们,读了孝庄事迹后有无感想?有无感慨?有无触动?   有人认为,孝庄太后的历史新知网功绩是中国历代皇后、太后都无法比拟的。她虽然有能力做武则天第二,但她没有;她可以轻而易举实现“垂帘听政”,她也没有;她完全有条件玩弄政权,享乐人生,就像清末那个慈禧太后,她更是没有。为了大清、为了儿孙、为了国家,她一生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她堪称为中国女性杰出的代表!。   人们常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此言一点不错。同为历史新知 ... 键时期权力高端的女人,同样历经三代涉足政治,同样是皇妃、皇后、皇太后,孝庄与慈禧,前者让国家繁荣昌盛,作用积极,后者则令国家 ... 衰落,受尽屈辱。堂堂大清,成败两太后,何以?不可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