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兵部尚书孙传庭简介

Jun30

大明朝兵部尚书孙传庭简介

时间:2018/06/30 02:32 | 分类:历史人物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明朝人物

中文名:孙传庭

别名:孙伯雅、孙百谷、孙白谷

国籍:中国(明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

出生日期: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

逝世日期:1643年(崇祯十六年)

职业:永城、商丘知县,吏部主事、郎中,陕西巡抚,兵部尚书。

主要成就:击败高迎祥、李自成,斩陈可新、谢君友

代表作品:《白谷集》、《鉴劳录》

主要战役:黑水峪之战、柿园之战、郏县之战

(历史lishixinzhi.com)(历史lishixinzhi.com)

孙传庭人物生平

家族渊源

代县孙氏 《代州孙氏家乘》记载始祖是明洪武初年迁居山西,其始迁祖孙成(生子:孙顺)在洪武年间命为振武卫百户,由河南省汝宁府光山县孤树里村迁居山西代州,后遂安家于此,自后子孙繁衍,被尊为迁代始祖。十世 大明督师孙传庭 ,二子:世瑞、世宁 。

子午谷黑水峪击溃高迎祥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初授永城知县。天启初年进入北京任职,为吏部验封主事,再升至稽勋郎中,两年后因不满魏忠贤专政,弃官回乡。

崇祯八年(1635年)秋,孙传庭出任验封郎中,后越级升为顺天府(今北京市)府丞。

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请缨任陕西巡抚,负责剿灭农民军。传庭在榆林建军,号为秦军。此时洪承畴正与李自成战于陕北,卢象升调任宣大总督后,民军首领闯王高迎祥自湖广复出,来到陕西,欲自汉中进攻西安。传庭领秦军镇守,高迎祥无法攻克,遂意图自子午谷入,直逼西安。传庭料之,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劳,激战四天后,高迎祥溃败,后被俘,送往北京处死,而其外甥李自成继任闯王。

击溃李自成

崇祯十年(1637年)初,马进忠等部再渡西折入陕,进袭商州、洛南、蓝田等地。孙传庭率部与各路明军以优势兵力接连打击了起义军圣世王、瓜背王、一翅飞、镇天王等部,才使关中以南地区趋于平定。

崇祯十一年(1638年),过天星、混天星的起义军从徽(今甘肃徽县),秦(今甘肃天水市)等地经凤翔将通向澄城时,孙传庭指挥其部分五路合击该起义军于杨家岭、黄龙山一带,捕 ... 二千余人,又在(鄜)州(今陕西富县)以西、合水以东的方圆三、四百里的深沟峡谷内采用分兵堵截,机动设伏的战术再败起义军,并打退了驰援陕西起义军的马进忠、马光玉所率领的宛、洛之部后,又与洪承畴在潼关南原以重兵埋伏,使闯王李自成部几乎全军覆没,李自成仅以18骑兵突围而走。至此,陕西境内的起义军几被镇压下去。此时明军情势大好,但因清军在此时攻入长城,崇祯帝急调洪承畴与孙传庭回京防御,李自成便得到喘息。

意见不合,请辞入狱

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多尔衮、岳托率清兵分路从墙子岭(今密云东北)、青山口(今迁西东北)入长城,明京师 ... ;督各路入京勤王之兵的总督卢象升在巨鹿阵亡。明廷遂召孙传庭、洪承畴主持京师防守,升孙传庭为兵部右待郎兼右佥都御史,指挥各路援军。孙传庭抵达京郊后,由于他和主和派的杨嗣昌及中官高起潜矛盾颇深,崇祯帝降旨不准他入京朝见,而洪承畴则在京郊受到慰劳,并奉旨进殿拜见崇祯帝。孙传庭对此不平待遇自然大为不满。杨嗣昌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并主张将陕西军全部留下,用于守卫蓟辽。孙传庭对此极力反对,认为“秦军不可留也。留则贼势张,无益于边,是代贼撤兵也。”杨嗣昌对孙传庭的意见置之不理,孙传庭对此不胜忧郁重重,以致耳聋。

崇祯十二年(1639年),朝廷调孙传庭总督保定、山东、河南军务,孙传庭立即上疏请见皇帝,但因杨嗣昌的百般阻挠而未成。孙传庭心中愠怒,引病告休。但杨嗣昌仍不放过,言孙传庭称病乃推托之举。崇祯帝大怒,将孙传庭贬为平民后,又将其禁囚,以待判决。

复出督陕

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移军河南,时河南大饥,史载:饥民“惟恐自成不至”,“从自成者数万”。

在孙传庭下狱的三年期间,熊文灿、杨嗣昌在镇压起义军的战争中连遭败绩,闯王李自成在河南打开了局面,拥兵数十万。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崇祯帝想起孙传庭,把他从狱中释放,起用为兵部右侍郎,奉命兵援汴梁。崇祯帝亲临文御殿询问孙传庭有关镇压起义军的方略,并设宴款待,为他压惊,嗣后即速命孙传庭率禁卫军驰援开封。不久孙传庭代替汪乔年为陕西总督,斩 ... 跋扈的贺人龙,接着传庭又转战河南之地,连战连胜,李自成遂向冢头寨(在今南阳境)转移,途中大量抛弃财物,明军竞相争夺而乱阵,“天大雨,粮不至,士卒采青柿以食,冻且馁,故大败”,造成了“柿园之败”。明军是役损失将校70余人及步骑数千。传庭败归陕西,固守潼关。

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