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日王简介_造神戒 邪眸王少 小说_王小妮简介王小妮结婚

Nov11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唐僧-玄奘玄奘画像 玄奘(602 年-664 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 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 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中文名: 玄奘 国籍: 唐朝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南洛阳洛州缑氏 出生日期:602 逝世日期:664 职业:僧人,翻译家,旅行家 信仰: 佛教 主要成就: 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 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家姓名: 目录名号称呼 儒学世家 天资聪颖 佛门龙象 誉满京城 玄奘简介 生平经历 西行求法 取经路线 取经回国 卓越贡献 创立学说 翻译佛经传播学说 大唐西域记 玄奘门徒 法宝身后之事 取经背景 唐玄奘与大雁塔 佛教三藏 玄奘故里 人物故事 大智大勇 智勇降逆徒 大度义服外道 龟兹辨经 历史评价 家庭 相关电影 电影信息 演职员表 剧情简介 相关图书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大唐玄奘法师传》铜雕画 在线观看(电影) 全集在线观看(电视剧) 名号称呼 儒学世家 天资聪颖 佛门龙象 誉满京城 玄奘简介 生平经历 西行求法 取经路线 取经回国 卓越贡献 创立学说 翻译佛经传播学说 大唐西域记 玄奘门徒 法宝身后之事 取经背景 唐玄奘与大雁塔 佛教三藏 玄奘故里 人物故事 大智大勇 智勇降逆徒 大度义服外道 龟兹辨经 历史评价 家庭 相关电影 电影信息 演职员表 剧情简介 相关图书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大唐玄奘法师传》铜雕画 在线观看(电影) 全集在线观看(电视剧) 展开 编辑本段名号称呼 中文名: 玄奘 国籍: 唐朝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 洛阳偃师玄奘故里 出生日期: 602 逝世日期:664 职业:僧人,翻译家,旅行家 信仰: 佛教 主要成就: 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 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 俗家姓名: 编辑本段儒学世家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家族本是儒学世家。

为东汉名臣陈寔(104 年—187 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 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天资聪颖 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出生,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在 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十一岁(613 年)就熟读《妙法莲 华经》、《维摩诘经》。十三岁时(615 年)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选。其后听景法师讲《涅槃》, 从严法师学《摄论》,升座复述,分析详尽,博得大众的钦敬。 佛门龙象 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618 年隋朝灭亡。玄奘跟长捷法师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后 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 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玄奘在成 都(据传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誉满京城 武德七年(624 年)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 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听。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

讲毕以后,继往赵州从道 深学《成实论》,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贞观元年(627 年),玄奘重游长安 学习外国语文和佛学。先后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俱舍》、《摄论》、《涅槃》, 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其才能倍受称赞,声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 编辑本段玄奘简介 大慈恩寺南门外玄奘法师雕像 玄奘(公元602~664),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人。唐代著名三 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 者之一。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 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 年,一作贞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 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 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 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 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

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 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 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 ... 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 其事迹衍生。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玄奘塑像 唐代高僧。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 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为我国杰出之译经家,法相宗之创始人。师之生年,一说为隋 代开皇二十年(600)。其兄先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法号长捷。师自幼从兄诵习经典,亦娴儒 道百家典籍。大业八年(612),洛阳度僧时,理郑善果,见师年纪虽小,然对答出众,贤其 器宇,破格以沙弥身分录入僧籍。师乃与兄共居净土寺,就慧景听涅盘经,从严法师受大乘 论。至隋唐之际,天下大乱,师偕兄遍历陇、蜀、荆、赵诸地,参谒宿老,足迹及于半个中 国。尝就道基、宝迁二师学摄论、毗昙,从震法师听发智论。于唐武德五年(622)受具足 众师所论不一,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可适从,乃誓游天竺,以问惑辨疑。于贞观三年(629,一作贞观元年)西行,孤身涉险,历尽艰难,经秦凉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即越过今之新 疆省北路,经中亚地区、阿富汗而进入印度境内,沿途瞻礼圣迹,迤逦南行,至摩揭陀国。

时为贞观五年,师三十岁,遂留学那烂陀寺,入戒贤论师门下,习瑜伽师地论等,又学显扬、 婆沙、俱舍、顺正理、对法、因明、声明、集量、中、百等论,钻研诸部,凡经五年。其后, 遍游五天竺,历谒名贤,叩询请益,寻求梵本。游学十二年,还那烂陀寺,依戒贤之命讲„摄 大乘论‟、„唯识抉择论‟。时有师子光讲中、百二论,驳师之说,师乃会和中观、瑜伽二宗作 „会宗论‟三千颂破斥之;后又制„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破斥乌荼国小乘论师之„破大乘论‟,因 而名震五天竺。戒日王等闻名,竞相礼谒。时,师四十一岁,意欲东返。戒日王于曲女城为 师作大法会,五印度十八国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罗门等七千余人亦到,此即佛教史上著 名之曲女城辩论大会。师受请为论主,称扬大乘戒日王简介,提出论文„真唯识量‟颂,悬之于会场门外, 经十八日,竟无人发论难之。戒日 ... 增崇重,十八国王并于会后归依为弟子。会毕,师决 意辞归,戒日王坚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国王于首都钵罗那迦城,开七十五日之无遮(布施) 大会,为师隆重饯行。贞观十七年,师正式辞王东归。经由今之新疆省南路、于阗、楼兰而 回国,往返共历十七年,行程五万里。于贞观十九年正月还抵长安,帝敕命梁国公房玄龄等 文武百官盛大欢迎。

师所赍经像舍利等,凡数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 粒之外,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 520 夹657 师归后,为太宗、高宗所钦重,供养于大内,赐号„三藏法师‟。太宗且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而固辞之。帝唯从其志,助其译经工作,建长安译经 院,诏译新经 师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经,凡十九年,共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 译出之主要经典有: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俱舍论、成 唯识论、摄大乘论等。师于印度所学遂尽传至中国。师尝斥责鸠摩罗什等古代译经家以„达 意‟为原则而信笔直译之翻译法,遂提倡忠于原典、逐字翻译之译经新规则。后代译经家每 以玄奘所立之定则为法式,而称玄奘以前所译之经为旧译,称玄奘以后所译之经为新译。师 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内载西域、印度、锡兰等138 国之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 风土人情等,亲践者110 国,传闻者28 国。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 亚之史地、文化上,乃至于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极高之价值,至堪珍视,故亦甚为欧美 日本学者重视。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示寂,世寿六十三(一作六十五、六十九)。

师示 寂后,高宗哀恸逾恒,为之罢朝三日。追谥„大遍觉‟之号。敕建塔于樊川北原。其后,黄巢 乱起,或奉其灵骨至南京立塔。太平天国时,塔圯;迨至乱平,堙没无人能识。 玄奘大师顶骨 近30 多年来玄奘大师真身顶骨(一部分)一直珍藏于南京灵谷寺。南京灵谷寺的净然法师 说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真正的玄奘法师顶骨是不能轻易示人的,一般秘藏于密室里,除 非有重大佛教活动和重要佛教友人来访,才会请出真正的玄奘法师顶骨,而一直在寺里的玄 奘法师纪念堂展出的乃是等同于真顶骨的影骨。另外对日抗战(1937~1945)时,日本人入 南京,修路掘地得到大师部分顶骨,移奉日本。后一部分顶骨归还台湾省,现奉安于台湾省省南 投县日月潭玄奘寺。〔参考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慧立)、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西域记序、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大唐内典录卷五、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续高僧传卷四、佛祖统 纪卷三十九、开元释教录卷八、法苑珠林卷二十九、古今译经图纪卷四〕 编辑本段西行求法 玄奘西行路线图 幼年出家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0 岁随哥哥进入佛门,13 岁剃度出家,21 后遍访佛教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

因感各派学说纷歧, 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 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 ... ,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 城,长途跋涉十余万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并 结为兄弟。后经龟兹(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 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 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 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 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 年。以后,玄奘西行求法路线 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 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五十部经 书的十名高僧之一)。

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 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 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 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 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 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 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 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 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 《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 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 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

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 18 个国王、3000 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 2000 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 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 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 年一度、历时75 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编辑本段取经路线 公元六二八年秋,玄奘进入北印度境, 从那揭罗喝国(阿富汗之贾拉拉巴德)东南山 行五百里,至健陀罗国都城布路沙布罗(巴基斯坦白沙瓦市西北)―东北行百余里,渡印度 玄奘大师塑像与大雁塔―东南三百多里,至乌铎迦汉荼城(巴基斯坦阿托克之北,印度河渡口)―北涉山川行六百 余里,入乌仗那国(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杜西里山西北)―南渡印度河。至坦叉始罗国(巴 基坦拉瓦尔品第周附近)―东南山行五百里,至乌刺尸国( 巴基斯坦东北境) ―东南登危道 度铁桥行千余里,至迦湿弥罗国(故都在今克什米尔印度控制区之斯利那加)―西南逾涉山 涧行七百余里,至半嗟国(今克什米尔的朋奇)―东行四百余里,至遏罗?^补罗国(今克什 米尔西南端的拉加奥利)―东南下山渡水行七百余里至磔迦国(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区)。 故城奢羯罗(锡尔亚科特)―东行五百里,至那仆底国(印度旁遮普邦费罗兹普尔)― 东北行百五十里,至?^烂达那国(印度旁遮普邦贾朗达尔)―东北行七百余里,至屈露多国 (印度北部西姆拉之西北)―南行七百余里,越山度河至设多图卢国(印度北部沙特累季河 流域)―西南行八百余里,至波里夜坦罗国(印度北方邦贝拉特地区)入中印度境―东行五 百里,至秣兔罗国(印度马土腊西南的马霍里)―东北行五百余里,至萨他泥湿伐罗国(印 度旁遮普邦的塔内沙尔)―东行四百余里,至禄勤那国(印度北部罗塔克之北)―河东行八 百里,渡河东岸至秣底补罗国(印度北部罗希尔坎德的曼达瓦尔)―北行三百余里,至婆罗 吸摩补罗国(印度北部加尔瓦尔地区)―东南行四百余里,掣坦罗国(印度北部拉姆那加尔)― 南行两百余里、渡河,西南至毗罗那拿国(印度北方别尔沙尔)―东行两百余里,至劫比他 国(印度法鲁卡巴德)―东南行两百余里,至时称霸五印的戒日王直接统治的羯若鞠阇国(曲 女城国,印度恒河与卡里河汇流处的卡瑙季)―东南行六百余里,渡恒河,南至阿喻陀国(印 度法特普尔的阿普依)―东行三百余里,北至阿耶穆法国(印度北部贝拉和赖巴雷德一带)― 东南行七百余里,至钵罗耶伽国(印度北方邦阿拉哈巴德,戒日王每五年一次的无遮大会在 此举行)―西南入大森林,行五百里,至侨赏弥国(印度阿拉哈巴德西南约五十公里的柯散)― 东行五百余里,至索迦国(印度毕塞浦尔)―东北行五百余里,至室罗伐悉底国(旧称舍卫 城,印度北部巴尔兰普尔西北约二十公里处,有给孤独园,为中印度,佛说法行道的重要场 所)―摩揭陀国(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和伽耶(格雅)地区,都城为王舍城今印度腊季吉 玄奘大师塑像与大雁塔佛陀一生居住,传道时间最长的地方。

公元六三一年,玄奘终于到达他向往已久的摩揭陀国那烂陀寺,时约十月初戒日王简介,这是他离 开长安的第五年,那烂陀寺故址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县的巴尔贡村。今遗址旁建有玄奘 纪念堂,为1956 年周恩来访印时中国捐资三十万建的。年( 唐贞观元年) 八月自长安出发― 秦州(今天水)―兰州―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瓜州(安西)―渡 葫芦河(窟窿河)。至唐玉门关(安西县城东五十公里疏勒河南岸双塔堡)―沿葫芦河上溯 十里许过关―过五烽。行八十余里到第一峰(白墩子)―避开第二烽(红柳园)第三烽(大 泉)。直抵第四烽(马莲井)―绕过第五烽(星星峡),便出了当时大唐帝国控制的疆域―往 西北行百余里沙漠,水尽,险些丧命―行径八百里瀚海(莫贺延碛)到达伊吾(哈密)―白 力城(鄯善)―高昌王城(吐鲁番)―无半城(布干台)―阿父师泉(托克逊县阿拉本布拉 克),宿于泉侧―西上银山(天山南脉库木什山,南北疆之界线)―入阿耆尼国(焉耆县)― 王城(焉耆县城四十里旧城)。 渡孔雀河,过铁门关,轮台,入屈支国(龟兹,今轮台,库车县境)―西行六百里,至 跋禄迦国(阿克苏)―西北行三百里至凌山(阿克苏境内乌什城西部的天山别迭里山口,海 拔4284 米,出山口即出今中国境,经七昼夜翻越险峻的冰山,从高昌带来的小徒弟死2 兵卒冻毙十之三四)―山行四百里,至大清池(吉尔吉斯斯坦西北部伊塞克湖,亦称热海)―沿湖西北行五百里,至素叶城(亦称碎叶,今吉尔吉斯之托克马克西南八公里处)―西行四 百里,至千泉―西行一百五十里,至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南行十余里,至小 孤城(三百余户的小城,均为突厥劫掠而来的中国人)―西南行两百里,到白水城(乌孜别 克斯坦塔什干东北)―西南行两百里,至恭御城―南行五十里,至赤建国(乌兹别克塔什干 地区汗阿巴德)―西行两百里,至赭时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城西五十公里处)―南行 千余里,至沛汗国(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之间)―西行千余里,至堵利瑟那国(塔 吉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西北行入大碛(今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大沙漠)―行五百余里, 至飒秣建国(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北三公里处,其内城东门叫中国门)―西行三百余里, 至屈霜你迦国(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一百公里处)―西行两百里,至喝捍国(乌兹别 克斯坦扎木博尔)―西行四百里,至捕喝国(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西四百里,至伐那国 (乌兹别克斯坦篾尔甫)―西五百里,至货利习弥迦国(乌兹别克斯坦基华城)这里已近咸 海,为玄奘行程中的最西之地―西南三百余 玄奘塑像 里,至羯霜那国(乌兹别克斯坦以南的沙赫里夏勃兹)―西南行两百余里入山,重登帕米尔 高原,先前翻越葱岭是走的高原东北边缘进入西突厥,现在则要翻越它的西部边缘才能到达 北印度―山行三百里,至古代中亚向南的重要交通孔道,帕米尔高原的险要隘口―铁门关(乌 兹别克斯坦南部达尔本特之西)―出铁门,至睹贷罗国故地,沿河岸而行至坦蜜国(乌兹别 克斯坦南界铁尔梅兹)―东南行数百里至活国(阿富汗北部昆都士)―西行数百里,至缚喝 国(阿富汗马扎里沙夫以西之巴尔赫)―南行入揭植国(阿富汗得哈斯城)―东南入大雪山, 山行六百里,入梵衍那国(阿富汗之巴米扬,有被 ... 炸毁之一百四十五尺的巴米扬立石 佛像)―东南行两百余里度大雪山,至小川泽出梵衍境,翻越黑山,至迦毕试国(阿富汗喀 布尔流域)―东行六百里,越黑岭,进入当时的北印度境,至滥波国(阿富汗东北的拉格曼 省)―南行渡河,至那揭罗喝国(阿富汗之贾拉拉巴德)。

编辑本段取经回国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 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 各地名僧20 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 创译《大菩萨藏经》20 卷,九月完成。 玄奘雕像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 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 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 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 卷,并请 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 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 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宫(现在陕西铜川焦坪煤矿), 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 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

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 卷的巨著。此后,玄 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 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 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 部,总计1335 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编辑本段卓越贡献 创立学说 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 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 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 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 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谓“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 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研究唯识论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 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 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 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 因明立量的 ... ,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翻译佛经传播学说 另外,从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印 相关书籍 度佛学的全貌。当时印度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 等五科。他于明科译出《理门》和《入正理论》,树立了在论议基础上的佛家逻辑轨范。于 对法科,声闻乘方面以《俱舍》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论,以 及其后发展的《顺正理》、《显宗》等论,他都原原本本地传译了出来;大乘对法译出了《集 论》和他的注书《杂集论》,显示对法经不同于瑜伽论的特点,并指示大小对法相通的途径。 于戒律科,译传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萨戒》,并辑出《受戒羯磨》以为实行的规范。于中观 科,特别译出护法的《广百论释》,以见瑜伽系贯通中观的成就。于瑜伽科,则“一本(《瑜 伽》)十支(《显扬》、《庄严》等)”,差不多全部译出,如上所举,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 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了。 大唐西域记 玄奘口述,辩机记录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 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玄奘门徒 玄奘之学,博大精深。一时硕彦,俱集门下。

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 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 窥基俗姓尉迟,十七岁得玄奘指导出家,常侍左右,二十五岁参加译场,勤于著述,有“百部疏主”之称。他对玄奘所传的唯识学说尤有领会,糅印度解释唯识十家之说而辑译为《成 唯识》一论,即是出于他的建议,他所撰《成唯识论述记》,为后世治此学者所奉的圭臬。 普光,于《俱舍》造诣最深,撰《俱舍论记》三十卷,为学者所宗。神昉和嘉尚 神昉和嘉尚,事迹不详。神昉撰有《十论经抄》三卷,《成唯识论文义记》十卷,《种姓 差别集》三卷等。嘉尚参加译事,玄奘临寂之前,特命他具录译经部卷及造像等,玄奘殁后, 曾撰《杂集论疏》。 圆测系新罗人,为奘门新罗学人的领袖。他曾在译场充证义,著有《仁王》、《深密》、《成唯识》等《疏》,多用真谛等所传的旧说。 法宝 法宝撰《俱舍论疏》十五卷,与普光《记》并称,见解时有出入。他又著《一乘佛性究 竟论》,不同意五姓各别之说。故在奘师门下,被视为别系。 此外还有: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 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编辑本段身后之事 玄奘死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旧唐书》本传作显庆六年,661),圆寂于长安玉华宫, 葬于白鹿原。后迁至樊川。墓地毁于黄巢起义,顶骨迁至终南山紫阁寺,公元988 年被僧人 可政带回南京天禧寺供奉。 1942 年,日本侵略军在原大报恩寺三藏殿遗址处,挖掘出一个石函,石函上刻有文字, 详细记载了玄奘顶骨辗转来宁迁葬的经过。由于玄奘顶骨的名声显著,各地都想迎请供奉, 致使玄奘灵骨一分再分。1943 28日,玄奘顶骨舍利在“分送典礼”后被分成三份, 分别保藏于南京汪伪 ... 、北京和日本。此后,汪伪 ... 把掌握的这部分被分别供奉在鸡鸣 山下的伪 ... 中央文物保管 ... 会和小九华山(今南京玄奘寺的所在地)。而文物保管 ... 会保管的这部分,在1973 年后,被迎至灵谷寺佛牙塔中供奉。 而北京迎请的那部分被分为四份,一份供奉在天津大悲院,1957 年被转赠给印度 ... 尼赫鲁,被安放在印度那烂陀寺的玄奘纪念堂中;一份供奉在北海观音殿,“文化大革命” 被毁,第三份则被供奉到成都文殊院;最后一份被供奉到广州六榕寺,亦在“文革”中被毁。 被日本请回的那份,先是安奉在东京增芝上寺,后被移至慈恩寺。

1955 年,从这份舍 利中分出一份,被迎请到台北日月潭玄奘寺供奉。而后,日本的那份又被分出一份,迎请到 日本奈良的三藏院供奉。第八份玄奘舍利供奉在台湾省新竹玄奘大学,1998 谷寺。2003年,西安大慈恩寺又从南京灵谷寺迎请了一份玄奘大师顶骨舍利安奉在新建的 玄奘三藏院大遍觉堂中。 目前,玄奘舍利在南京玄奘寺、南京灵谷寺等全世界九个地方被供奉。相对而言,南京 九华山的那份舍利,自1943 年封存后,就一直留在三藏塔下,没有动过,最为完整。如今, 南京在九华山原青园寺、 ... 寺遗址,重建了玄奘寺,玄奘大师的顶骨舍利成为该寺镇寺之 生平事迹见慧立、彦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及《续高僧传玄奘传》。由于他的取经活动受人钦佩,使他后来逐渐变为神话中的人物。唐中叶就有关于他的传说,宋代出现《大 唐三藏取经诗话》,明代吴承恩又有《西游记》,使唐僧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编辑本段取经背景 玄奘取经是历史上的一个壮举,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伟大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取经的事情 呢?玄奘取经的目的是什么?最后的结果、贡献又是什么?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就兴盛起来。兴盛的一个表现是翻译佛经。南北朝时人们在佛经的翻 译中就已经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只能根据当时对梵文的理解,运用梵文的知识来翻译经典, 而梵文本身是雅语,所以翻译的难度很大。

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么回 事,真正的佛典是怎么样的。 于是南北朝就已经有人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行动。因为语言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所 翻译的佛经到隋唐时期就难以阅读了,更别说梵文的佛经了。这就使隋唐时期一些从事佛经 翻译的人很困惑。其实这个问题到现在也还是如此,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正文共5119 字个字,但是大家能讲得很清楚吗?都讲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也就是中国对佛 经的翻译、理解的历史。因为不懂,就产生了歧义,有了歧义,就产生了争论,有了争论就 产生了派别,所以到隋唐时期佛教里产生了很多派别。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为对经典理解上的歧义而慢慢发展 起来的。歧义这么多,怎么办?一些有大志的僧侣就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去印度看看 真正的佛教的情况,看看佛经还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没有的经书又是怎么讲的。唐初的玄奘 就是这么一个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经完全是因为想探索佛教、佛教经典里的本原的情况。 取经的原因就是为了把佛经里讲的问题搞清楚,看更多的经书。 刚才说了,去西天求法的人从南北朝时就已经有了。根据史料记载,最早到西域求法的 是三国时代的一位高僧。

三国以后,两晋南北朝,也就是从3 世纪到8 世纪这段时间里,有 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经。这里边最著名的是东晋中叶的一个僧人叫法显,他的佛学修养非常深, 而且梵文的基础也很好。法显西行求法,经过大漠雪山,到了北天竺,然后到中天竺。天竺 就是现在的印度。法显在印度三年,看了很多的经书,之后带了很多经书回国。去的时候走 的陆路,回国走的是水路。从印度到了狮子国,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然后坐船,在海上遇 到了风浪,经过辗转漂流,到了苏门答腊,再坐船漂到了现在的中国广州,之后又在海上漂 流了很久,才靠岸,上岸一看,已经到了现在的山东青岛了。他一算时间,从斯里兰卡开始, 在海上走了三年。不管他带回来的东西多少,他的这种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从此, 到西天取经成为了对佛教无限忠诚的一个具有象征性的行为。 据学者统计,从公元3 世纪到4 世纪,一共有7 个和尚从陆路去取经,到了5 世纪,有 61 个人到西天取经,6 世纪有14 个人,7 世纪有56 个人,8 世纪有32 个人。从3 世纪到8 世纪不断的有高僧离开中土,不顾个人安危长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经。史书上记载的这 170 个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3 人,大多数人都牺牲了。

佛教徒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坚定的, 显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僧侣的追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到了唐代初年,出现了玄奘西天取经的壮举。玄奘取经是了不起的事 情,虽然他并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经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别大,影响特别大,具有的文化 意义特别深远。玄奘取经,一是为了解决佛经中的疑惑,再一个是当时东土的经文太少,他 要看更多的经文。所以,玄奘取经也是对公元3 世纪以来不断往西天求法这个传统的继承。 他决定去西天取经,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这也是真理的追求。人类对人生、社会、宇宙的 真相和意义的探求,从未停止,到玄奘这里,为我们留下了一座伟大的丰碑。对玄奘来说, 为天下黎民苍生寻找离苦得乐之路,就是一个佛教徒义无反顾的使命。玄奘千里西行求法取 经,正是中华民族千年来“舍生取义”精神的最生动和真实的写照。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从 世纪西天取经的事情中就能看出来,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唐代时佛经更加难读,玄奘的一个徒弟慧立在一本书里说,众人对于佛经是“先贤之所 不觉,今者之所共疑”,也就是说,南北朝时的先贤没有解决的问题,到现在更成了今天学 者共有的广泛的疑难,佛教的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

玄奘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历程,所以意义非常重大。 他深入学习各宗的经论,学得越深,了解越广,怀疑和困惑就越多。到长安后,他就决 心到天竺求法。恰好此时长安有个从天竺来的僧人,向他介绍了印度佛教的情况,特别提到 了那烂陀寺,这是个了不起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是个寺庙,但实际上是佛学最高学府。经 过这个印度僧侣的介绍,玄奘更下定决心要去印度,要去那烂陀寺。玄奘求经显示了他的意 志,他完全是有目的有追求的。 唐僧,俗名陈袆,法名玄奘,通称三藏法师、唐三藏,唐僧是他的俗称。玄奘出生在读 书人家,幼年受父亲教导,学习经书,对儒学略知一二。13 岁(或说11 岁)在洛阳净土寺 出家当和尚。时值隋末农民战争,中原是战场。他避难西入长安,为求师学习佛法,经汉川 到达成都。学习几年,不满足,又出川到荆州,北上相州,至赵州,返回长安。这时唐朝初 建,社会还不稳定。玄奘东西南北地奔波,相当辛苦,表现出不畏艰险的精神,是他日后去 印度取经磨练意志的初步偿试,也可以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四处学佛法,感到各家对佛 教宗旨,或者说得不明不白,或者说法不一。他想寻根究底,就想到佛教的发源地去拜访名 师,寻求经典,于是决心取道西域去印度求学。

贞观三年,他从长安出发,经过兰州到达凉州,当时唐朝国力尚不强大,与西北突厥人 正有争斗,禁止人民私自出关。凉州都督李大亮听说玄奘要西行,强令他返回长安。当地慧 威法师敬重玄奘宏愿,令小徒弟慧琳、道整二人秘密送玄奘前进。他们怕白天被官兵捕捉, 便夜晚行路。到达瓜州时,所骑的马又倒毙了。这时李大亮捉拿玄奘的公文到达,州吏李昌 认为玄奘的宏愿是罕见的,不应扣留他,就把公文毁掉,催促玄奘赶快前行。玄奘买得一匹 去过伊吾(哈蜜)15 趟的老瘦赤马,新收徒弟石盘陀陪同,于夜间上路。慧琳、道整二人 不堪远行,遂回凉州。如此艰难的行进使玄奘进一步下定了西行的决心:不到印度,终不东 归,纵然客死于半道,也决不悔恨。半夜,他们偷渡玉门关成功。刚事休息,只见石盘陀持 刀向他走来,石表示再走是死路一条,不愿同行,玄奘只好任他离去,孤身一人前进。 在大沙漠上,看不到行人,黄沙之外,人、兽的骨骸便是生灵的行迹。顺着走,有时像 在前面有大队人马在行动,其实这是在孤寂与恐怖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幻觉。行进到玉门关 外的第一个哨口,等到夜间偷渡,还是被守卫发现,差点被箭射中。校尉王详同情他,因他 不愿东返,劝他到敦煌修行,玄奘还是表示宁可受刑,也不停留。

王详只得让他过了哨卡, 并告诉他要往第四个哨口,那里有他的族人,可以放行。玄奘依言出发,过了第四哨,再前 进是800 里莫贺延碛,古代叫做沙河,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一书所谓是“上无飞鸟, 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地方。玄奘只身行走,默念《般若心经》,鼓励自己。走了100 地,迷失了道路,见到水,牵马饮水,不小心把袋子掉到水里,路上用的东西都丢失了,又不知道向哪里走,于是只得重返。他边走边想,先前发过誓,不到印度不回头,今天怎么了, 竟然往回走了?又想,宁可朝西走着死了,也不应该回去,想到这里,劲头来了,便改变方 向,继续西进。 今天说起玄奘继续西行是很轻松的一件事,当日他在路途上,白天黄沙飞扬,如同下雨, 晚上看见 ... 骨骸发出的磷火,闪闪烁烁,阴森可怕。最严重的是走了5 个白天,4 个夜晚, 还没有见到水,干渴难以忍受。到第五个夜间,没有一点力气了,便躺倒在黄沙上。半夜忽 然刮起风来,令人清醒,他立即爬起,又上路了。马忽然不按路行走,拉也拉不动,原来它 发现了水草。饮饱吃足,休息了一天,然后又出发。走了两天,出了流沙,到达伊吾,随后 到高昌。可以说这是玄奘取经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经过这番磨练,玄奘西行的意志更加坚 高昌王热情款待了玄奘,崇拜他,希望他留下传播佛教。

玄奘的目的是往印度取经,于是他婉言谢绝。高昌王再三挽留他,玄奘还是不同意留下。高昌王以为用扣留的方式可以使 玄奘屈服。玄奘用绝食来回答,三天滴水不沾。国王深为他的精神感动,遂放他西行,还给 他剃度4 个徒弟,30 匹马,25 个侠役,并写了24 封公文,给玄奘西行将要经过的各个地区 的行政首脑,请求关照。高昌王的礼遇,是玄奘以前没有经过的,此后上路,在物质条件上, 比前一段路程好多了。玄奘至层支国,因大雪封路,停留了两个月。走到葱岭北边的竣山, 终年不化的积雪,使玄奘一行行走艰难,晚上就卧在冰上休息。这样又经过7 天才走下山。 同伴死了三四成,牛马死之更多。到了康国,由于居民不信佛教,要用火焚烧玄奘的两个徒 弟,幸而国王制止,玄奘等才平安通过。到缚喝国,玄奘留住一个多月,学习佛教经书。以 后他不顾旅途疲劳,多次在一些地方停顿读经,并与当地佛学大师辩难。玄奘有时遇到强盗, 衣服资财全被掠夺,同行者悲哀哭泣,他劝慰众人说,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保住了, 损失的衣物算什么,鼓励徒众,继续前进。一次,在恒河,强盗认为玄奘体貌魁伟,适合祭 祀突伽天神,便把他绑上祭坛,即将行凶。玄奘毫不畏惧,镇静地默念佛经。

谁知这时狂风 骤起,吹断树枝,暴徒以为老天责怪他们作孽,慌忙向玄奘表示歉意,他这才躲过一场灾难。 一道道难关过后,玄奘走遍印度各地,搜集和学习了各种佛学经典,出席了戒日王主办 的全印度佛旨辩论会,玄奘为论坛主人。由于他高深的佛学造诣和威望,竟没有人敢向他发 难;有人想暗 ... 他,但阴谋没有得逞。玄奘求学的目的达到了,便带着佛经取道回国。在渡 信度河时,遇到风浪,50 来夹经书落水,玄奘痛惜万分,便设法弥补。他派人到乌长那国 补抄。到了于田,又派人去屋田、疏勒等地方访寻经书,并在那里等候求书人的到来。 贞观十九年(649 年),经历了17 个春秋,玄奘携带梵文经书357 部回到长安。随后在 弘福寺、慈恩寺翻译佛经,译书 75 部,1335 卷,并著有《大唐西域记》,成为中国历史上 杰出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玄奘历尽千辛万苦赴西域取经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为求 真理,舍生取义精神的光辉典范。 编辑本段唐玄奘与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 征。相传是玄奘大法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因仿印度 雁塔样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 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 一座方约45 米的台基上。塔七层,底层边长25米由地面至塔顶高64 米。塔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