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华尔街日报认证世界首富、美国铁路大王干爹…晚清商界帝王伍秉鉴是怎么没落的?

Dec26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2001年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做出了一个名单,列出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不仅身为榜上少数的中国人,在19世纪他在美国商界几乎是无人不晓的的大人物,更是美国铁路大王。清朝时期世界首富、十三行贸易的商业钜子,伍秉鉴最后大笔捐款让他成为红顶商人之列,但比起这顶官帽更精彩的是他在十三行贸易中写下的传奇。

20191225-023137_U17218_M579950_3ed5.jpeg

“十三行”总商对外贸易霸主

1757年,乾隆皇帝一声令下,清朝进入了锁国时期。海禁政策让清朝的对外通商仅剩广州一口通商,广州地区成为全球贸易的重镇,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唯一开口。当时与外国的贸易往来透过“行商”来进行,聚集在广州地区最兴盛的其中十三家洋货商行被统称为十三行,从此“十三行”成为对外贸易的代名词。在全球化的海上贸易发达的十八世纪,十三行扮演了垄断中国对外贸易的角色,“银钱堆满十三行”的繁盛景况造就出了一批富敌国的十三行商人,伍秉鉴就是其中鼎鼎大名的一位。

入主十三行要先从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说起,伍国莹继承家业时伍家还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本商家。当时广州的十三行崛起,伍国莹便在十三行总商“同文行”中担任账房,开始接触会计与投资、与外商往来累积实力和资产,后来创立了自己的行商“怡和行”。伍国莹死后伍秉鉴在1801年接手掌管怡和行,在他的经营下,怡和行在五年内就从还是新创公司等级的菜鸟窜升到可以与身为业界龙头的同文行并肩角逐的地位。

伍秉鉴的家族世代居于福建泉州地区,在闽南的丘陵地形发展出种茶的家族事业。种茶的优势搭上了当时世界贸易的茶叶热潮,让怡和行很快在广州十三行站稳地位。当时茶叶是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许多行商经营的买卖都以茶叶为主,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怡和行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靠的是对品质的严格把关。怡和行要求茶叶的品质,在商场上主打精致高价的路线,渐渐的建立了品牌形象,“怡和行”的商标也成为茶叶品质的保证。不仅在商品的质量上下足功夫,怡和行同时在品牌诚信、可靠度上做出良好的口碑,准时交货、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外国人眼中值得信赖的优质商家。

资产遍及各国外国商人眼中的“教父”

17到19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纵横全球贸易的商场,其在十三行贸易中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怡和行创立之初,英国东印度公司正想在中国扶植一个走私 ... 的伙伴,因此协助了怡和行的成立。伍秉鉴接手后更是备受青睐,成为了东印度公司茶叶的主要供应商,每年的交易额可高达百万两白银。

习惯与外商打交道的伍秉鉴深谙国际市场上成功的要点,站在中国对外的窗口,他知道要能在世界贸易的国际商场上开拓蓝海,积极的朝海外拓展新的领域是必备的眼光。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他间接得知了一位做棉花买卖的印度商人詹姆塞特吉·吉吉博伊,伍秉鉴看准的印度市场的商机,开始与詹姆塞特吉·吉吉博伊有往来,日后就靠着詹姆塞特吉·吉吉博伊担任怡和行在印度的代理商,成功开启了与印度的贸易往来。

真正与伍秉鉴关系最密切的则是后来居上的美国商人。海上贸易发展的虽较欧洲列强晚,伍秉鉴却敏锐的嗅出美国商人带来的庞大商业利益,让他几乎全心的投入对美的贸易中。他先是与铂金斯洋行合作,让铂金斯洋行一举成为美国对华贸易的重镇,还协助了美国旗昌洋行在广州成立。旗昌洋行的创办人之一约翰・穆瑞・福布斯,在来到中国时还只是一名卖茶学徒,伍秉鉴收他为义子并其成立旗昌洋行,而这位约翰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铁路大王,他在美国的铁路事业也受到伍秉鉴的大力支援。

有着精准的投资眼光是伍秉鉴在广州十三行独领 ... 的胜利条件,但他身为商人的诚信与义气才是让他获得外国人敬重的原因。怡和行的商誉深受外国商人信任,英国东印度公司甚至一度把怡和行当作他们在中国的银行,在贸易季以外的时间把大量现金存放在怡和行中。记载中伍秉鉴不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但他擅于与外国商人交朋友,他们有困难时他也大方的伸出援手。他成为旗昌洋行最重要的支柱,还曾撕毁了波士顿商人欠他的钜额债据让他能顺利回到美国。即便在商场上打好关系也许是为了利益考量,但可靠的诚信与强令人信任的担保让他获得美国人“教父”的称号。

一代富豪的殒落

伍秉鉴一手经营的怡和行稳坐十三行总商直到开放五口通商,十三行贸易没落,他的名声从广州随着贸易路线传到世界各国。美国商人亨特曾在《广州番鬼录》中故算过伍饼鉴的资产,加上货物、店铺等总共两千六百万墨西哥银元,换算成新台币将近一百七十亿的身价。这个可以抵过半个清朝的身价在今日看来依然是天文数字。然而,他的眼界能扩及世界,却无法脱离身在中国被朝廷制约的束缚。十三行总商看似风光体面,在中国的贸易限制之下,伍秉鉴的手腕再圆滑,夹在朝廷与外国商人之间仍不免矛盾的处境。

清朝 ... 对广州十三行的态度反覆而矛盾,一手给十三行商人看似极大的权力,一手却对这些商人们无所节制的剥削。面对 ... 的予取予求商人们只能忍气吞声的应付这些不得不的“捐献”,通商口岸叱咤风云的十三行总商到了官吏面前只剩低眉敛首、唯唯诺诺,而这种姿态在外国商人眼里则形成一种丧失尊严的表现。

1840年 ... 战争爆发,曾经包庇 ... 走私的伍秉鉴大量捐献支援战争,《南京条约》中三百万的外债,伍秉鉴负担了三分之一,这笔庞大的捐助为他换来了朝廷赐的三品官员。而在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后,广州的十三行贸易逐渐衰弱,风光一代的怡和行也随之没落。南京条约签订隔年,伍秉鉴过世在他那有如大观园般的伍氏花园里,仿佛跟着那个时代一起殒落。墓碑上提着“臣本布衣,身系兴亡之局”,大概是他一生矛盾最贴切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