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鱼的习性

Dec13

田鱼的习性

时间:2019/12/13 15:37 | 分类:文史百科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田鱼:鲤鱼的一个变种,分部在浙南青田县一带,在青田县现有小舟山“中国田鱼村”和方山龙现“中国田鱼村”。

全省唯一一部稻田养鱼历史记实——清光绪《青田县志》中就有“田鱼,有红、黑、驳数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养之”的记载。

田鱼是淡水鱼中的一绝,由鲤科鱼类深化而来,是一种水稻与养鱼共存的模式。

小舟山稻田鱼通体鲜红,外形美观,虽出自稻田而无泥腥味,肉嫩味可口,鱼鳞片柔软可食,营养十分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

田鱼也可以 ... 成田鱼干食用,非常的香脆可口,是当地人的送礼佳品。

鲤鱼属于底栖杂食性鱼类,荤素兼食。

饵谱广泛,吻骨发达,常拱泥摄食。

鲤鱼又是低等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变化而变化,无须靠消耗能量以维持恒定体温,所以需饵摄食总量并不大。

同时鲤鱼与多数淡水鱼一样属于无胃鱼种,且肠道细短,新陈代谢速度快,故摄食习性为少吃勤食。

鲤鱼的消化功能同水温关系极大,摄食的季节性很强。

冬季(尤其在冰下)基本处于半休眠停食状态,体内脂肪一冬天消耗殆尽,春季一到,便急于摄食高蛋白食物予以补充。

深秋时节,冬季临近,为了积累脂肪,也会出现一个“抓食”高峰期,而且也是以高蛋白饵料为主。

因此初春。

深秋垂钓鲤鱼,要以蚯蚓、河虾等动物性饵料为主。

春季过后,随着气温升高,鱼的摄食量变大,饵的质量已不主要,数量则上升为第一位。

因此在暮春、整个夏季、初秋的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里,鲤鱼都以素食为主。

此时垂钓,应使用面饵、糟食等。

鲤鱼虽属底栖性鱼类,但这并不是说它的活动区域一成不变。

季候变化、水温冷暖。

风力风向、气压高低、朔望更替、水质清浊、水流大小、水位涨落、水体溶氧、饵物环境等,都会随时改变鱼儿的活动区域,使它们常常进行较大幅度的位置移动,若在较大水域,这便叫做‘洄游”。

鲤鱼同其他淡水鱼相比,有共同习性也有特殊习性。

这些习性主要是由繁殖需要、索饵需要、趋氧生存需要决定的。

喜草习性各种水草和水生植物滋生繁茂的水域,也是各种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繁衍生息之所,鱼类可以在这里摄取到丰盛食物。

水草茂盛处又是鱼类绝佳的排卵产床,每年春天繁殖季节,这类地方都是鱼儿的聚集之所。

顶流习性一个池塘往往有溪流或渠水注人,它不但为塘内鱼儿带来大量新鲜饵物,而且进出水处又有较高的溶氧度,是鱼儿觅食摄氧的理想去处。

所谓“顺风的旗,顶水的鱼”,道理就在于此。

逐波习性水域宽阔的池塘,一遇风天,水面往往掀起较大风浪,风浪推动表层浮游生物和其他一些食物积聚于下风口处,这些饵物又被浪头打入水中,这一带于是成了鱼类的天然觅食场。

波兴浪涌之处,水体溶氧度肯定就高(这与高密度养鱼池的增氧机道理相同)。

基于上述两条,鱼儿便养成了随波逐浪趋下风的生活习性。

向暖习性在自然水体温度较低时,很明显各类鱼都喜欢到向阳的水域活动觅食,很少到大片阴坡一侧和浓荫蔽日的水区活动,也不会长时间在水温较低的深水处呆着不动。

初春与晚秋,背风向阳的浅水处白天在

日照下较为温暖,鱼儿爱到此处来游大觅食。

而早晚夜间温差大,浅水处水温亦下降快、降幅大,鱼儿便通常要龟缩到水体相对温暖的深水区去。

随着昼与夜水面温度的升降,鱼儿也会随之日浮夜沉。

相反在夏天高温季节里,早、晚、夜间浅水区凉爽宜人、鱼喜趋之。

而白天随着气温水温升高,鱼儿则逐渐移向深水处。

烈日当头、酷暑难耐的盛夏正午,鱼儿一般在池塘最深处龟缩不动。

若循以上规律“找鱼”,基本便可觅其踪迹。

合群习性除鲶鱼、黑鱼以外,大多数鱼类喜群居。

“鱼贯而行”、“过江之鲫’”等成语就说明了这种习性。

鲤鱼亦如此,这一方面是由相同的食性和生活习惯决定的,另外鱼类集群而动,也是出于防避敌害的一种天性与本能。

趋氧、趋静习性自然水体含氧量一般平均每升8-12毫克,当其降至不足1毫克时,就会引起多数鱼类停止摄食、“浮头”,甚至死亡。

鲫鱼、鲶鱼等耐缺氧的能力相对强一些,鲤鱼则不行,一般要求溶氧度每升5毫克以上。

水中氧气一是来自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再一个来自水面空气。

无风天气溶氧慢,波浪大则溶氧情况好。

哪一处缺氧,鱼便很敏感地向含氧高的水域转移。

这就是鱼喜草、喜流、喜波、喜浅滩的主要原因。

雷雨前气压低,天气发闷,鱼不咬钩;大雨刚歇天放晴,鱼则“疯咬”;上风头死水区鱼不爱咬,下风处波兴浪涌,鱼十分活跃;肥水塘如有外来新鲜水注人口,那里是钓鱼黄金带。

…··所有这些现象说明的都是一个道理:溶氧高的地方鱼儿趋之若鹜。

此外喜静也是鱼类明显的特征之一,鲤鱼也不例外。

鱼类听觉发达,对声响尤其是一些突如其来、生疏的高强度声响极为敏感,听到后迅速转移远离声源。

当然鱼类避声仅是一般而言,它们对某些自然声响——如瀑布声、风浪声、流水声、淘米洗菜声、昆虫落水声等非但不惧怕,反而很喜欢。

若是高密度精养池塘,那么抛撒颗粒饲料的声音甚至会使鱼儿争相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