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牧之外传文言文翻译

Aug27

范牧之外传文言文翻译

时间:2020/08/27 00:49 | 分类:文字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 范牧之外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余宅邻牧之。

少闻牧之以情死,不敢问父老。比十年,奉化人之教,略已定情,乃始许牧之子必宣作《牧之传》。

范生牧之,名允谦,伯父太仆(1),父光禄(2),为文正、忠宣公后(3)。牧之复以庚午举乡进士。

生而颀,广额,颐颊而下小削,目瞳清荧,骨爽邱俊,不甘处俗。华亭世家子,出必鲜怒(4),锦衣狐裘,舞于车上,童子骈肩而随,簪玉膏沐,如妇女之丽。

牧之见之,往往内愧肉动,毛孔猬张辄障面去。牧之居恒单衫白袷(5),着平头弁(6),与诸少年颉颃而游(7)。

游遇豪贵人牧之欠抑唯喏,阳嗛不敢言(8)。众以为是生也,寒酸不上人眼,意轻之。

牧之乃快。或坐客小觉,则指衣疾趋出,急遣追呼者问牧之,牧之飘风逝矣。

性嗜书,无所不读,能跳梁于翰墨间(9),有才子之志。客非韵(10),斥门者不纳。

纳必以名香清酒为供,或宴语夜央,喜不嗜寐。童子更烛割炙(11),复张具如客初至时。

屋下鸡鸣,犹闻鼓琴落子声(12),及醉而啸者。至是四方之客日益集,牧之恢张心胸,厚往薄来,故杂宾亦稍稍进;而未几杜生之事起。

杜生者, ... 也。以风态擅名,慷慨言笑,自题女侠。

与牧之一遇阊门,目成久之(13)。退而执手叹曰:“吾两人得死所矣!君胜情拔俗,余亦侠气笼霄,他日枕骨而葬太湖之滨,誓令紫气射为长虹,羞作腼腆儿女。”

下指鸳鸯,上陈双鹄,言罢大泣。众惊其不祥。

嗣淹系旬月(14),无复顾礼,毁顿精神,刻辍家政。客乃有为文告神以绝牧之者。

牧之答曰:“仆闻亏名为辱,亏形次之。诸君子俱当世贤者,仆虽不才,忝惠、庄之遇旧矣(15)。

诸君子一旦报齐束带,矢之神前,击钟伐鼓,以绝鄙人,一时观者,莫不骇遽狂走,谓仆当得夷族之社员,以至于此。甚而造作端末,飞流短章,笔之隃糜(16),付之尸祝(17);无烦检考,遽定爰书(18);不须左验(19),遂成文案。

是忠告含生于覆载(23),强息于人世,辱云甚矣!仆亦何人,其能甘之?惟有蹈东海而死耳。”牧之既深情胶粘不解,而复为诸客所激,若圆石遇坂,转触转下,势不得不与俱尽。

会太宗窘杜生(24),出辱之庭。牧之忍愧,以身左翼,多悲辞。

太宗徘徊,不令下鞭,然终不许牧之以一 ... 烬(25),黜卖杜生为贾妇。牧之佯诺,阴使人赝为山西贾(26),得之,以藏于别第。

俄载而与俱之长安。居长安邸不三月,牧之病肺死。

牧之既死,杜生敕家人装治其丧归(27),而以身从。杜入舟,忽忽微叹,间杂吟笑,如无意偿范者。

至江心,命浴,浴罢更衣,左手提牧之定和砚,右手提棋楸(28),一跃入水。左右惊视不能救,初见发二三尺放沉浮旋澜中,已复飏起紫衣裾半褶,复转睫间,而生杳然没矣。

余闻牧之事光禄、秦淑人(29),及遇弟允临,斤斤孝友,名教人也。因缘为祟,卒耗俊姬,何哉?汉高、项羽(30),英雄绝世,剑锋淬人,眼不为眨,乃心销神枯终不能断虞、戚之爱(31)。

夫二公赖有此举,小足破俗;不然,项乃倔强老卒,隆准公一村亭翁故态耳(32)。语云:“天下有情人,尽解相思。”

世无真英雄,则不特不及情,亦不敢情也。牧之者,得无老氏所谓“勇于敢则 ... ”者欤(33)?定盟旦誓,永焉弗谖(34),沉恨幽疑,泮然涣释,两人可谓诚得死所矣。

使杜迟回独生,或不欲生而无幸以不汗病,寥寥千古,含怨何期?今而后,知杜生之有以谢牧之(36),奇宕挑达(37),半卧粉黛中以老。君于牧之则讳姓,于蠡则讳名,垂二千年而合为范牧之也。”

呜呼!然欤?否欤?赞曰:余与牧之子必宣游,生驹俊鹘(38),抑何其似牧之也?必宣入国,而遇平康里则疾回其车(39)。市有倚门而挑者,耻若面黥(40),惟恐唾沫形影之及。

必宣少孤,心不能记牧之短长肥瘠,而能不失尺度如是,父岂必身为教哉?夫曾子子父之相反(41),而赵括之读父书也(42),为人后者,其奚择也。[1] 3作品注释(1)太仆:官名,掌管皇室车马牲畜之事。

(2)光禄:官名,唐以后专管皇室祭品、膳食,及招待酒宴。(3)文正、忠宣公:文正公,即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纯仁,宋哲宗时,累官尚书仆射,中书侍郎。

谥忠宣。(4)鲜怒:即鲜车怒马,装饰华丽的车子和肥壮的马匹。

(5)白袷:白色夹衣。(6)平头弁:冠名。

古代文士日常所戴。(7)颉颃:本指鸟飞上下的样子。

此处指平等相伴。(8)阳嗛:装作说不出话。

(9)跳梁:活跃,逞强。(10)韵:风雅。

(11)割炙:割肉。(12)落子:下棋时移动棋子。

(13)目成:男女钟情,以目传情。(14)淹系:滞留、停留。

(15)忝惠、庄:忝,有愧于,此处是委婉谦词。惠、庄,指战国时代宋国哲学家惠施和庄子。

(16)隃糜:地名,其地产墨,因以为墨的代称。(17)尸祝:尸,代表鬼神受祭的人;祝,传告鬼神言词的人。

(18)爰书:记录囚犯口供的文书。(19)左验:寻找证据。

(20)擿觖(zhì jué):挑剔,吹毛求疵,加以诬陷。(21)捃摭(jūn zhí):拾取,拣择。

(22)文致:舞文弄法,陷人于罪。(23)覆载:天地的代称。

(24)窘:胁迫,为难。(25)烬:燃烧成灰,此处指毁弃声名。

(26)赝:伪装,冒。

2. 《王义方传》的文言文译文

《王义方传》的文言文译文: 王义方,是泗州涟水(今江苏涟水县)的人,自幼丧父,家庭非常贫困,侍奉母亲非常恭谨。

他饱读诗书,性格正直特别。因参加明经考试,前往京城,在路上遇到一个因徒步赶路而疲惫的人,对王义方说:“我的父亲在很远的地方做官,得了病而且很严重,想要前往探视,因徒步赶路十分疲惫不能前往。”

王义方同情他,解下自己的马送给他,没有告诉自己的姓名就离开了,因此美名振动当时。不肯走访请托权贵,魏征认为他与一般人不同,准备把夫人的侄女嫁给他,他婉言谢绝了。

不久魏征去世,王义方却主动迎娶了魏征夫人的侄女。别人问王义方这样做的原因,王义方说:“我先不这样做是不依附权贵,现在这样做是报答宰相的知遇之恩。”

王义方一直和刑部尚书张亮友好,张亮犯罪,王义方受牵连被贬到吉安县做县丞。吉安处在蛮夷之间,百姓强硬固执不驯服。

王义方招集地方首领,逐渐地挑选了一些学生门徒,为他们开设讲授经书,举行祭祀先圣先师的礼仪,传授清歌短笛合奏的技艺,他们都十分高兴。不久,王义方调任洹水县(今河北魏县)县丞,当时张亮的侄子叫张皎从崖州回来,投靠王义方。

张皎快死的时候,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希望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王义方答应了他。因为张皎妻子年轻,王义方让家奴背着灵柩,自己从马上下来,让张皎的妻子骑着,自己步行跟着。

在原武安葬完张皎,把他的妻子儿女送回家,在张亮的坟前祭告才离去。 显庆元年,王义方升任侍御史。

当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掌朝政,有个妇女淳于氏姿色过人,因获罪被囚禁在大理寺,李义府很高兴,委托大理寺寺丞毕正义违法把她弄出监狱。高宗皇帝下令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新审理淳于氏这个案子,毕正义自缢身亡。

王义方认为李义府奸邪害政,将要弹劾上奏,拿这件事问自己的母亲。母亲说:“从前王陵的母亲用剑 ... 成就儿子的大义,你能尽忠心成就美名,这是我的心愿,我即使死了也不遗憾!”义方于是上奏皇上说:“皇上设置公卿大夫,想要水火互相救济,宰辅大臣互相帮助,不能独自认为是对的或认为是错的。

现在陛下安抚并拥有天下,少数民族及边远地方的人,犯罪了都不能逃避惩罚,何况皇帝身边的奸臣肆意暴虐呢? ... 人灭口,这生 ... 的大权,不由君主发出,却向下移交给奸臣,脚下踩着霜就要想到坚硬的冰块,弥补不能太晚。请求交给有司共同处理毕正义死的情况。”

高宗特意要赦免李义府的罪过,认为王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谦逊,把王义方贬谪到莱州任司户参军。年终也没有调回来。

王义方客居昌乐,就招募学生教学。母亲去世,隐居不出。

卒,年五十五。

3. 文言文 《陶侃逸事》的翻译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译文

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

陶侃聪慧灵敏,对人谦逊有礼,做事勤奋。.整日盘腿端坐,检查管理没有遗漏,没有稍稍的闲适。他常对他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如此珍惜的时间,对于我们众人,来说就更应当珍惜时间,怎么可以只想着安逸、游玩、醉生梦死的生活呢?活着的时候不能对国家有好处,死了以后后人听不到你的美名,这是自暴自弃。”

4. 杨王松传 文言文翻译

大哥,你说的应该是《杨王孙传》吧,出自《汉书》是吧?为你奉上全文翻译: 杨王孙传 班固《汉书》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

学黄老之术 ,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 。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臝葬,以反吾真 ,必亡易吾意 。

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 ,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 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 ,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

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 ,仆迫从上祠雍 ,未得诣前 。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厚自持 。

窃闻王孙先令臝葬,令死者亡知则已 ,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臝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 。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 』,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 ?愿王孙察焉。

」 王孙报曰:「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 ,吾是以臝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於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 ,靡财单币 ,腐之地下。

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 ,此真与暴骸於中野何异 !且夫死者,终生之化 ,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

反真冥冥 ,亡形亡声,乃合道情 。夫饰外以华,厚葬以鬲真 ,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

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

其尸块然独处 ,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鬲以棺椁,支体络束 ,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 ,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繇是言之 ,焉用久客!昔帝尧之葬也,窾木为椟 ,葛藟为缄 ,其穿下不乱泉 ,上不泄殠 。

故圣王生易尚 ,死易葬也。不加功於亡用,不损财於亡谓 。

今费财厚葬,留归鬲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 ,是谓重惑。於戏 !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臝葬。

【译文】 杨王孙是汉武帝时的人。学习道家学说,家里有上千金的财产,生活得很讲究,(各种保健 ... 措施等)无所不至。

等到病终时,给儿子留下遗嘱,说:“我想光着身子入土,以便回到我本来的样子中去。一定不要违背我的想法。

我死后做一只口袋装入我的尸体,墓穴挖到地下七尺,把口袋放下去后,从脚下把口袋褪下来,让我的身体直接和土接触。”他儿子想沉默不答应,但又难以废弃父亲的命令;想听父亲的,又于心不忍。

于是前往拜访杨王孙的朋友祁侯。祁侯写信给杨王孙说:“王孙你被疾病所折磨,我近来跟随皇上到雍地祭祀,不能够到(杨王孙)跟前(探望)。

希望您保养好自己的精神,不要操心太多,好好吃药,自己多保重。私下听说你立下遗嘱要光着身子入土,假使死去的人没有知觉也就罢了,要是有知觉的话,这是将尸体陈列在地下,要光着身子去见祖先,我私下认为王孙这样做不合适。

况且《孝经》里说:‘(人死后)要为他穿好衣盖好被,用棺椁装起来’。这也是圣人传下来的规矩。

(你杨王孙)何必目光如此短浅,独自坚持自己知道的那一点点道理呢?希望王孙明白这一点。” 王孙回信说:“我听说古代的圣君,因为人无法忍受亲人死去的痛苦,所以制定了(《孝经》那样的)规矩,现在(人们守规矩)却过分了,我因此要光着身子入土,以此来矫正社会不正之风。

铺张浪费地埋藏实在对死者没什么好处,而社会上的人竟然互相攀比,费尽钱财,让它们烂在地下。要是今天刚埋进去,明天又被盗墓的人(图财)挖开,这才真和暴露在野外没什么两样!况且对死者来说,从出生到死去,这是他的必然归宿。

回归的人得到了回归,死去的人得到了变化,这是事物各自回到他们的本来面目。回到无知无识、无形无声的本来面目,这才符合道家的主张。

装点仪式夸耀自己,铺张埋葬让死者与归宿隔离,使想走的人走不了,想变化消失的人不得变化,这是让所有事情都得不到恰当的处所。况且我听说,人的精神归天所有,人的肉体归大地所有。

精神肉体分离后,都要各自回到它们的本来面目,所以称之为鬼,鬼就是归的意思。“死者的尸体放在那里孤身独处,它难道还会有知觉吗?(你们用金钱绸缎把它包起来,用棺椁把它装起来,它的肢体被包裹束缚着,嘴里含着玉石,想变化变化不得,日久天长变成了干枯的肉干,千年之后,棺椁烂了,它才能回归大地,靠近大自然赋予它的住宅。

这样说来,何必厚葬,让死者不能直接入土返回大自然赋予他的住宅中!当年尧埋葬的时候,把木头挖空做成个小棺材,用葛藟捆绑一下,那墓穴深不及泉水,上不至散发出腐尸味。所以圣明的君主活着时人们容易崇尚,死后也容易埋葬。

他们不把工夫用在没用的地方,也不将钱财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现在人们浪费钱财铺张埋葬死者,让死者久久不能回归自然,死去的人感觉不到,活着的人享受不着,这叫做大糊涂、特糊涂。

啊呀!我可不做这样的傻事。” 祁侯说:“很好。”

于是,(王孙死后)就光着身子被埋葬了。

5. 文言文《汪应辰传》翻译

汪应辰,字圣锡,是信洲玉山人。年幼时沉稳聪明,和一般小孩不一样,五岁时就知道读书回答他人的问话常常出语惊人,认识很多偏僻字。家贫寒,没有灯油,就经常拾柴火用来点接着白天看书。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书,一看就不会忘记。十岁能写诗,曾在乡校游学,郡里的学官戏弄他说:“韩愈十三岁能写文章,现在你像什么?”应辰回答到:“孔子有三千学生听他讲学,只有你还是这样。”绍兴五年,考中进士第一名,年龄刚刚十八岁。御策用民力、吏道、兵势问他,汪应辰回答时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以诚信为根本,对皇帝而言要设身处地为天下百姓着想。皇帝看了他的策论,认为他是一个老成的读书人,等到放榜的时候一看,竟然是个年轻人。引见者带汪应辰上前拜见皇上,皇上对他感到很惊异。皇上立即想授予他官职,赵鼎说:“姑且让他到京城外任职,培养他成才。”于是授予震东军签判。按照惯例,殿试第一名无须按等级等候,从这个时候,就先到地方上锻炼一年半载才回来。召回京城,任秘书省正字。当时秦烩主张和谈。应辰上书说:“和谈不成功不是担忧的事,和谈成功了,而就因此不防范就可怕了。不同的意见不停息不是可怕的事,不同的意见没有了,上下相互欺骗就可怕了。即使和金和谈了,边疆之上还应该提高警惕,褒扬将帅,使他们滋生骄纵之心,认为休整军队,使老百姓修养生息可以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即使忘了长久以来的耻辱,难道不想想将来意料之外的祸患吗?这就是因此不防备可怕的原因啊?我希望不要认为和金和好了就没有忧患了,而是要常常想到忧患进行防备,像敌人来到一样。“奏折送上去后,秦桧很不高兴,贬汪应辰出京城做通判建州,汪应辰于是辞官归隐。张九成被贬到邵州,朋友都和他断绝了往来,而汪应辰按时问候他。等到他的父亲去世,说他的坏话的人还攻击他,但汪应辰却不远万里前去吊唁,人们都为他感到危险。过了很长时间,召回京城做秘书少监,提拔做吏部尚书。李显宗冒领安丰军的功劳赏赐五千多人,应辰上奏折反驳他。做户部伺郎兼伺讲。应辰独自一人承担繁多的事务,节约多余的开支,常常上书皇上说:"轮到值班的官吏值班三天,给他们增加的饭钱就一万缗;工匠洗器皿仅仅给百余千,而给官吏吃饭的钱就六百千;塑显仁皇帝的神像,半年时间不到,官吏的饭钱就已经支了三万、银绢六百匹两。其他方面的浪费都和这方面类似。”皇上对这种浪费很惊异,命令吏部加以裁减。授予 官职作吏部尚书,不久兼翰林学士和侍读。论及爱民六件事,在朝廷上和其他人的意见不合,不高兴的人很多。……汪应辰待人接物温和谦逊,遇到事情刚直不屈 ,流落岭桥十七年。秦桧死了,才得以回朝廷。刚正方直,敢于直言而不回避。……在淳熙三年二月在家中去世。

评论说:汪应辰学术精通,尤其以刚直被人称赞。……侍奉皇上忠诚,足以担当大任,可惜他的才能没有完全得到使用啊!!

6. 文言文殷不害翻译

殷不害----孝悌忠信

殷不害/字长卿,陈郡/长平人/也。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家世俭约,居甚贫窭,事老母,养小弟,勤剧无所不至,士大夫以笃行称之。年十七,仕梁廷尉平。不害长于政事,兼饰以儒术,名法有轻重不便者,则上书言之,多见纳用。梁武帝尝谓庾肩吾曰:“卿是文学之士,吏事非卿所长,何不使殷不害来邪?”其见知如此。侯景之乱,不害从简文入台。及台城陷,简文在中书省,景带甲将兵入朝陛见,过谒简文。景兵士皆羌、胡杂种,冲突左右,甚不逊,侍卫者莫不惊恐辟易,唯不害与中庶子徐摛侍侧不动。及简文为景所幽,遣人请不害与居处,景许之,不害供侍益谨。简文夜梦吞一块土,意甚不悦,以告不害,不害曰:“昔晋文公出奔,野人遗之块,卒反晋国,陛下此梦,事符是乎?”简文曰:“若天有征,冀斯言不妄。”梁元帝立,以不害为中书郎,兼廷尉卿,因将家属西上。江陵之陷也,不害先于别处督战,失母所在。于时甚寒,冰雪交下,老弱冻死者填满沟堑。不害行哭道路,远近寻求,无所不至,遇见死人沟水中,即投身而下,扶捧阅视,举体冻湿,水浆不入口,号泣不辍声,如是者七日,始得母尸。不害凭尸而哭,每举音则气绝,行路无不为之流涕。即于江陵权殡,与王裒、庾信俱入长安,自是蔬食布衣,枯槁骨立,见者莫不哀之。

(选自《陈书·殷不害传》)

你可是试着像第一句那样断句,就可以把文章读通的。

难懂的词义画上记号。读完文章,将不懂得词字用古汉语字典查出。一般古代汉语的意义是相通的,这样无论什么文章都可看懂。不说全通一知半解是可以的。应付高考应该没问题。

【参考译文】

殷不害字长卿,陈郡长平县人。极有孝心,在办父亲的丧事时,礼节甚恭,因此从小就很知名。他家世代崇尚节俭,平时家里很穷困,侍奉老母亲,抚养小弟弟,勤劳辛苦无所不至,士大夫都称赞他行为惇厚。十七岁那年,做了廷尉属官。殷不害长于处理政事,兼治儒家学术,名分和法治有轻重不便利之处,就上书指出,很多都被皇上采用。梁武帝曾对庾肩吾说:“你是有文才的人,做官处理政事不是你的长处,为何不让殷不害来呢?”他被皇上了解到如此地步。侯景叛乱,殷不害随简文帝进宫城。到了宫城陷落,简文帝住在中书省,侯景带领穿着铠甲的士兵入朝谒见天子,经过简文帝住处顺路进见他。侯景的士兵都是羌、胡等杂族人,在简文帝身边争执互斗,一点也不恭顺,侍卫无不害怕被惊退,只有殷不害与中庶子徐摛陪在旁边不动。到简文帝被侯景囚禁,派人请求殷不害同他居住,侯景答应了,殷不害侍奉更加恭敬。简文帝晚上梦见吞了一块土,心里很不高兴,把它告诉殷不害,殷不害说:“从前晋文公重耳出奔,一个平民送给他土块,最终返回晋国夺得君位,皇上此梦,征兆正合于此!”简文帝说:“若上天有预兆,希望你的话不是谎言。”梁元帝即位,让殷不害做中书郎,兼任廷尉卿,于是带家属西上。江陵沦陷时,殷不害就先到别处去督战了,母亲所在的地方失守了。当时很寒冷,冰雪交加,老弱冻死的填满水渠壕沟。殷不害哭着走在路上,远远近近到处都找遍了,遇见沟渠中有死人,就跳进水中,扶着尸体察看,全身都打湿冻僵,饭食不沾口,高声哭泣不停,这样经过七天,才找到母亲的尸体。殷不害靠在母亲尸体上痛哭,每当说话就憋不过气来,路人见了没有不为之流泪的。就在江陵暂且安葬了母亲,与王裒、庾信一起到长安,从此吃粗食穿布衣,面色憔悴极度消瘦,看见他的人没有不伤心的。

7. 文言文翻译 郭侃传

郭侃(?~1277):字仲和。其祖父郭宝玉是郭子仪的后裔、成吉思汗铁木真手下大将。郭侃年幼时为丞相史天泽所器重,留在自己家教养。成年后被封百户,智勇兼备。1233年,金将伯撒复取卫州,郭侃率军拒守,大破四万金兵于新卫州,乘胜渡河,攻打开封,在归德大败金兵于阏伯台,即随速不台攻汴京西门,迫降金元帅崔立。

1252年,郭侃随旭烈兀西征。1256年,至木剌夷(即暗 ... 教团所在地,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也提到过这个组织),郭侃破其兵五万,下128城,斩其将忽都答而兀朱算滩。兵至乞都卜,其城在担寒山上,用悬梯上下,以精兵把守。旭烈兀筑夹城围之,不能下。郭侃架炮攻之,守将火者纳失儿开门投降。旭烈兀又派郭侃前往游说兀鲁兀乃算滩来降,其父阿力据西城,被郭侃攻破,逃走占据东城,郭侃又攻破此城并 ... 之。兵至兀里儿城,他埋下伏兵,下令听到钲声就出动,敌兵果然前来,伏兵起,全歼敌军,海牙算滩降。又西至阿剌汀,破其游兵三万,祃拶答而算滩降。兵至乞石迷部,忽里算滩降。1257年十二月,郭侃随旭烈兀进攻黑衣大食国首都巴格达(黑衣大食国,即阿拔斯王朝,父子相传37代,当时有士兵数十万。),破其兵七万,屠西城,又破其东城,东城的宫殿都以沉香檀木建造,他放火焚烧,香气传出百里,得到七十二弦琵琶、五尺珊瑚灯檠等珍宝。旭烈兀为防敌人逃走,特地在底格里斯河上设浮桥阻拦,并用兵船巡逻,哈里发木思塔辛上船逃跑,见到河上有浮桥阻拦,就自缚投降。有503年历史的黑衣大食王朝至此灭亡。其将纣答儿逃走,郭侃追击,于暴雨中斩纣答儿,又陷三百余城。

又西行3000里,到天房(即沙特),其将住石请降,手下都相信而不做准备,郭侃说:“欺敌者亡,军机多诈,如果中他的计,是莫大的耻辱。”于是严加防范。住石果然来偷袭,郭侃大败之,巴儿苏丹降,下185城。又西行四十里,在军队已歇息时,郭侃突然召集他们出发,只留几个病卒,西行十余里再扎寨。敌军不知到,来袭时只 ... 了病卒,可乃算滩大惊说:“东方的天将军,真是神人啊。”于是归降。1260年,旭烈兀命郭侃渡海,收富浪(即Frank,法兰克人, ... 人对欧洲人的总称。此处指的应该是当时由基督教骑士团控制的塞浦路斯)。郭侃劝降,兀都算滩说:“我昨天所梦到的神人,就是将军啊。”随即归降。到石罗子,敌军前来抵抗,郭侃直出掠阵,一鼓就击败敌军,换斯干阿答毕算滩降。到宾铁,郭侃以奇兵袭击,大败敌军,加叶算滩降,又破兀林游兵四万,阿必丁算滩大惊,前来归降,得城120。向西南走到乞里弯,忽都马丁算滩来归降。郭侃回军向蒙哥告捷,正好遇到蒙哥去世,于是回邓州,开屯田。

忽必烈即位,郭侃上疏 ... 号、筑都城、立省台、兴学校等二十五事,又献先取襄樊,再直取临安之策:“宋据东南,以吴越为家,其要地则荆襄而已。今日之计,当先取襄阳。既克襄阳,彼扬、庐诸城,弹丸地耳,置之勿顾,而直趋临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后来果然如此。1262年二月,益都李璮和徐州总管李杲哥叛蒙古,宋将夏贵也进攻元朝。史天泽推荐郭侃前往讨伐,他奔袭至徐州,击斩李杲哥。夏贵迁徙军民南去,郭侃追击,过宿迁县,夺回军民万余人。受赐金符,被封为徐、邳二州总管。李杲哥之弟驴马,又与夏贵以兵三万来犯,郭侃出战,斩首千余级,夺战舰二百。1265年,史天泽被贬官,郭侃也被调同知滕州。1268年,平定吴乞儿、济南道士胡王的民变。1270年又平定和尚臧罗汉与赵当驴的民变。被封为万户,随军下襄阳,由阳罗上流渡江。江南平定后受封宁海知州,一年后病死。郭侃战胜攻取,所向无敌,行军有纪律,风餐露宿,暴风雨时也不入民宅。军队所至皆兴农课,因此吏民敬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