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教稼文言文翻译

Mar05

后稷教稼文言文翻译

时间:2020/03/05 22:03 | 分类:文字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 求翻译: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翻译:后稷教民农作、种植五谷一、原文《孟子》:“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二、译文《孟子》:“后稷教民农作、种植五谷;五谷丰收,人民得到养育。”三、出处节选自《孟子》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二、作品赏析《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 ... ,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

《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三、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滕文公上。

2. 【求文言文翻译

古代喜欢写字的人很多,但只有仓颉一个人的名声流传了下来,这是因为他用心专一啊;喜欢种庄稼的人很多,但只有后稷一个人的名声流传了下来,这是因为他用心专一啊;爱好音乐的人很多,但只有夔一个人的名声流传了下来,这是因为他用心专一啊;爱好道义的人很多,但只有舜一个人的名声流传了下来,这是因为他用心专一啊。

倕制造了弓,浮游创造了箭,而羿善于射箭;奚仲制造了车,乘杜发明了用四匹马拉车,而造父精通驾车。从古到今,还从来没有过因为三心二意而能专精某项事业的人。

曾子说:“唱歌的时候看着那打节拍的棍棒而心想可以用它来打老鼠,又怎么能和我一起唱歌呢?”出自《荀子·解蔽》。

3. 求文言文翻译

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

翻译:

从古到今,还从来没有过因为三心二意而能专精某项事业的人。

【原文】

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精于物者也。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于道而以赞稽物。壹于道则正,以赞稽物则察;以正志行察论,则万物官矣。

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处一之危,其荣满侧;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

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是矣。故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小物引之,则其正外易,其心内倾,则不足以决庶理矣。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于射;奚仲作车,乘杜作乘马,而造父精于御。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

曾子曰:“是其庭可以搏鼠,恶能与我歌矣?”

【译文】

农民精于种田,却不能以此做管理农业的官吏;商人精于买卖,却不能以此做管理市场的官吏;工人精于制造器物,却不能以此做管理器具制造的官吏。有些人,不会这三种技术,却可以让他们来管理这三种职业。所以说:有精于道的人,有精于具体事物的人。精于具体事物的人只能支配这种具体事物,精于道的人则能够全面地支配各种事物。所以,君子专心于道而用它来帮助自己考察万物。专心于道就能正确无误,用它来帮助自己考察万物就能看得非常清楚;用正确的思想去处理非常清楚的调查结论,那么万物就能得到治理了。

从前舜治理天下,不用事事告诫而各种事情都办成了。原因就在于舜固守、专心于道的原则而达到了时时戒惧的境界,他的光荣就会充满身旁;培养专心于道的品德达到了精妙的境界,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光荣。所以《道经》说:“一般人的思想只能达到戒惧的境界,得道之人的思想才能达到精妙的境界。”这戒惧与精妙的苗头,只有明智的君子才能了解它。

人的思想就像盘中的水,端正地放着而不去搅动,那么沉淀的污浊渣滓就在下面,而清澈透明的水就在上面,那就能够用来照见胡须眉毛并看清楚皮肤的纹理了。但如果微风在它上面吹过,沉淀污浊的渣滓就会在下面泛起,清澈透明的水就会在上面被搅乱,那就不能靠它获得人体的正确映像了。人的思想也像这样啊。如果用正确的道理来引导它,用高洁的品德来培养它,外物就不能使它倾斜不正,那就能够用来判定是非、决断嫌疑了。如果有点小事牵制了他,那么他那端正的神态就在外表上发生了变化,他的思想就在胸中发生了倾斜,他就连那最浅显的事理也无法决断了。古代喜欢写字的人很多,但只有仓颉一个人的名声流传了下来,这是因为他用心专一啊;喜欢种庄稼的人很多,但只有后稷一个人的名声流传了下来,这是因为他用心专一啊;爱好音乐的人很多,但只有夔一个人的名声流传了下来,这是因为他用心专一啊;爱好道义的人很多,但只有舜一个人的名声流传了下来,这是因为他用心专一啊。倕制造了弓,浮游创造了箭,而羿善于射箭;奚仲制造了车,乘杜发明了用四匹马拉车,而造父精通驾车。从古到今,还从来没有过因为三心二意而能专精某项事业的人。

曾子说:“唱歌的时候看着那打节拍的棍棒而心想可以用它来打老鼠,又怎么能和我一起唱歌呢?”

4.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孟子·滕文公上》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译文: 在尧那个年代,天下还不太平,大水横溢,四处泛滥成灾。

草木茂盛,鸟兽繁殖成群,五谷歉收,禽兽威胁人类安全。兽蹄鸟迹的痕迹,中原随处可见。

只有尧一人为此忧虑,他选派舜统领治理工作。舜命令伯益掌管火政,伯益放火焚烧山林沼泽的草木,使禽兽逃散藏匿。

禹又疏浚九条河道,疏通济水漯水而注入大海;挖掘汝水汉水,开掘淮水泗水,疏导入长江,然后中原地区才能够耕种天地。在这个时候,禹在外地八年,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进去,即使他想耕种,能行吗?。

5. 文言文《墨子

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2) 。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

役(3) ,修其城郭, ... 劳而不伤,以其常正(4) ,收其租税, ... 费而不病。民所苦者非此也,苦于厚作敛于百姓。

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

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君欲实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凊。圣王以为不中人之情,故作诲妇人,治丝麻,棞布绢,以为民衣。

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 足以为轻且暖; 夏则. 绤之中, 足以为轻且凊, 谨此则止。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

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当是之时,坚车良马不知贵也,刻镂文采,不知喜也,何则?其所道之然。

故民衣食之财,家足以待旱水凶饥者,何也?得其所以自养之情,而不感于外也,是以其民俭而易治,其君用财节而易赡也。府库实满,足以待不然;兵革不顿,士民不劳,足以征不服。

故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矣。当今之主,其为衣服,则与此异矣,冬则轻煗(5) ,夏则轻凊,皆已具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锦绣文采靡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佩。

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以为身服,此非云益煗之情也。单财劳力(6) ,毕归之于无用也,以此观之,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是以其民淫僻而难治,其君奢侈而难谏也,夫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国无乱,不可得也。

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衣服不可不节。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

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养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冬则冻冰, 夏则饰..(7) ,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作为舟车,不便民之事。其为舟车也,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

故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

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

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

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凡回于天地之间,包于四海之内,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也,虽至圣不能更也。

何以知其然?圣人有传:天地也,则曰上下;四时也,则曰阴阳;人情也,则曰男女;禽兽也,则曰牝牡雌雄也。真天壤之情,虽有先王不能更也。

虽上世至圣,必蓄私,不以伤行,故民无怨。宫无拘女,故天下无寡夫。

内无拘女,外无寡夫,故天下之民众。当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国拘女累千,小国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无妻,女多拘无夫,男女失时,故民少。

君实欲民之众而恶其寡,当蓄私不可不节。凡此五者,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淫佚也。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此五者不可不节。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熟,衣服节而肌肤和。

[ 注释] (1) 本篇主要通过宫室、衣服、饮食、舟车、蓄私的古今对照,批判当时统治者的奢侈生活。主旨与《节用》篇基本相同。

篇题所谓辞过,即要求时君改掉这五方面的过失。(2) 谨:通“仅”。

(3) 役:上当有“以其常”三字。(4) 正:通“征”。

(5) 煗:同“暖”。(6) 单:通“殚”。

(7) 饰:“馂”的误字。[ 白话] 墨子说:“上古的人民不知道作宫室之时,靠近山陵居住,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伤害人民,所以圣王开始营造宫室。

营造宫室的法则是:地基的高度足以避湿润,四边足以御风寒,屋顶足以防备霜雪雨露,宫墙的高度足以分隔内外,使男女有别——仅此而已。凡属劳民伤财而不增加益处的事,是不会做的。

(照常规)分派劳役,修治城郭,那么民众就虽劳苦而不至伤害;照常规征收租税,那么民众虽破费而不至困苦。因为民众所疾苦并不是这些,而是苦于对老百姓横征暴敛。

所以圣王开始制造宫室,只为方便生活,并不是为了观赏之乐;开始创制衣服带履,只为便利身体,而不是为了奇怪的装束。所以,(圣王)自身节俭,(以身作则地)教导百姓,因而天下的民众得以治理,财用得以充足。

现在的君主,修造宫室却与此不同:他们必定要向百姓横征暴敛,强夺民众的衣食之资用来营。

6. 寻文言翻译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

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啁。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

"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师说这乐曲叫做《文王操》啊。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

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

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俭了。

"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

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子贡怒气发作。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

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

'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知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

"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知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

'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

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 子路出,子贡入见。

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

'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

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尸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孔子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而礼乐废弃,《诗》《书》残缺。孔子追寻探索夏、商、周三代的礼制,整理《书传》,上记唐尧、虞舜之际,下至秦缪公之时,依次编排其间史事。

孔子说:"夏代的礼制我能说出来,但夏人后裔杞国的文献不足为证了。殷代的礼制我能说出来,但殷人后裔宋国的文献不足为证了。

如果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加以验证了。"孔子考察周代对殷礼、殷代对夏礼所作的变动后,说:"往后即使推到一百代,它的礼制也可以知道,因为总是一代崇尚文采而一代崇尚质实。

周礼借鉴了夏、殷两代,郁郁乎文采斐然啊。我依从周代的礼制。

"所以《书传》、《礼记》出自孔门。 孔子告诉鲁国的大师说:"乐曲的演奏过程是可以知道的。

开始演奏的时候,一齐出来气势盛大;接着展开,和谐清纯,层次分明,连续不断,一直到乐章演奏。

7.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许行》——《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译文】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滕国国君)说:“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愿意接受一廛(廛:一般百姓一户人家所住的地方)而成为氓(由外地或别国迁来之民)。”滕文公给了他住所。

他(许行)的门徒几十人,都穿著用粗麻毛或粗麻编成的衣服(为当时贫苦人所穿),靠编鞋织席为生。 陈良(楚国人,是儒家学派的)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陈相的弟弟),背著耒耜(上古时的翻土工具)从宋国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先代圣君所倡导和实行的治天下之道,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 ... 。”

陈相见了许行,非常高兴,把他(原来从陈良那儿)所学的(儒家那一套)全抛弃了,转而向许行学习。陈相见到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说:“滕国国君,那确实是个贤明的君主;虽然如此,还没懂得许行所赞许的治国之道。

古代的贤君,和人民一起耕作养活自己;一面自己做饭吃,一面治理天下(饔餐:早饭叫饔,晚饭叫餐。这里用作动词,泛指做饭);如今,滕国有仓廪府库,那么这就是坑害百姓来养活自己,哪能称得上贤明呢?” 孟子问道:“许子一定要自己种粮食然后才吃饭吗?”陈相说:“对。”

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麻或毛的粗劣布衣。”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

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孟子说:“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它。”

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对耕种有妨碍。”孟子说:“许子用釜、甑(蒸东西的炊具)烧火做饭,用铁制的农具耕种吗?”陈相说:“对。”

孟子说:“自己制造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的做法,不是坑害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拿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这种做法难道就是坑害农夫了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从事烧陶、炼铁之事,(使)一切用具都只从自己家中取用而使用它们(舍:只)(宫:室,住所)?为什么忙碌地和各种工匠进行交易?为什么许子这样不怕麻烦?” (陈相)说:“各种工匠的工作,本来是不能一方面耕作,同时还兼做的。”

孟子说;“那么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一面耕作,同时还兼做得了的吗?为官的有为官所做的事,小民有小民应做的事。再说,一个人自身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样样都得具备,如果各种东西一定要自己制造出来才使用它们,这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

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劳心的统治人,劳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得养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要由人来养活,这是天下普遍的原则。”

“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指治理好)。大水不顺水道乱流,到处泛滥。

草木无阻碍蔓延,禽兽大量孽生(“畅、盛”二字表示草木和禽兽又快又多地蔓延、孽生),庄稼没有收成,禽兽威胁人们。鸟兽所走的道路,纵横交错于中原地带。

唐尧个人为此担忧,选拨舜治理(敷:施行,也即治理的意思)。舜派益(舜的臣)管火,益放大火焚于山野沼泽地带而焚烧草木,野兽逃避躲藏。

禹疏通九河(古代黄河下游河道分为九条,叫九河),疏导济水、漯水,而使之流入大海;疏通汝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水道的淤泥,使之流入长江(按,上述四条水,只有汉水流入长江。这里可能是记述的错误);这样一来,中原地带可以耕种并收获粮食以供食用。

当这个时候,禹八年在外奔波,多次经过家门却没有进去,即使想亲身参加耕种,可能吗?” “后稷(周的始祖,名弃)教导百姓农事(农业上种叫“稼”,收叫“穑”,两字连用,泛指农事),种植庄稼(树、艺:意思都是种植),庄稼成熟了而百姓得以生存。关于做人的道理,(单是)吃饱、穿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化,便接近似于禽兽。

唐尧又为此担忧,派契做司徒(官名,掌管教育等事),教之以古代社会所规定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有男女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唐尧(放勋:尧的号)说:‘使民勤劳,使民归附,拯救百姓,使民正直,帮助百姓(辅、翼:都是帮助的意思),使他们自得其善性,又接著救济、施恩惠于他们,对他们施加恩惠。

’圣人是这样地为民忧虑,还能有闲暇耕作吗?” “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皋陶(相传是舜的司法官)作为自己的忧虑。把百亩田地耕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

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把向善的道理教给别人叫做忠,替天下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