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彦谦独以官贫文言文翻译

Apr19

房彦谦独以官贫文言文翻译

时间:2020/04/19 10:38 | 分类:文字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 房彦谦传 文言文

房彦谦 〔隋〕字孝冲,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玄龄父。

大业(六o五至六一六)时为泾阳令,谥定伯。善草隶。

《北史本传》 房彦谦,字孝冲,本清河人也,七世祖谌,仕燕太尉掾,随慕容氏迁于齐,子孙因家焉。世为著姓。

高祖法寿,魏青、冀二州刺史,壮武侯。曾祖伯祖,齐郡、平原二郡太守。

祖翼,宋安太守,并世袭爵壮武侯。父熊,释褐州主簿,行清河、广川二郡守。

彦谦早孤,不识父,为母兄之所鞠养。长兄彦询,雅有清鉴,以彦谦天性颖悟,每奇之,亲教读书。

年七岁,诵数万言,为宗党所异。十五,出后叔父子贞,事所继母,有逾本生,子贞哀之,抚养甚厚。

后丁所继母忧,勺饮不入口者五日。事伯父乐陵太守豹,竭尽心力,每四时珍果,口弗先尝。

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终礼,宗从取则焉。其后受学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

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年十八,属广宁王孝珩为齐州刺史,辟为主簿。

时禁网疏阔,州郡之职,尤多纵弛,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州境肃然,莫不敬惮。及周师入邺,齐主东奔,以彦谦为齐州治中。

彦谦痛本朝倾覆,将纠率忠义,潜谋匡辅。事不果而止。

齐亡,归于家。周帝遣柱国辛遵为齐州刺史,为贼帅辅带剑所执。

彦谦以书谕之,带剑惭惧。送遵还州,诸贼并各归首。

及高祖受禅之后,遂优游乡曲,誓无仕心。 开皇七年,刺史韦艺固荐之,不得已而应命。

吏部尚书卢恺一见重之,擢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后属陈平,奉诏安抚泉、括等十州,以衔命称旨,赐物百段,米百石,衣一袭,奴婢七口。

迁秦州总管录事参军。尝因朝集,时左仆射高颎定考课,彦谦谓颎曰:“书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唐、虞以降,代有其法。

黜陟合理,褒贬无亏,便是进必得贤,退皆不肖,如或舛谬,法乃虚设。比见诸州考校,执见不同,进退多少,参差不类。

况复爱憎肆意,致乖平坦,清介孤直,未必高名,卑谄巧官,翻居上等,直为真伪混淆,是非瞀乱。宰贵既不精练,斟酌取舍,曾经驱使者,多以蒙识获成,未历台省者,皆为不知被退。

又四方悬远,难可详悉,唯量准人数,半破半成。徒计官员之少多,莫顾善恶之众寡,欲求允当,其道无由。

明公鉴达幽微,平心遇物,今所考校,必无阿枉,脱有前件数事,未审何以裁之?唯愿远布耳目,精加采访,褒秋毫之善,贬纤介之恶,非直有光至治,亦足标奖贤能。”词气侃然,观者属目。

颎为之动容,深见嗟赏。因历问河西、陇右官人景行,彦谦对之如响,颎顾谓诸州总管、刺史曰:“与公言,不如独与秦州考使语。”

后数日,颎言于上,上弗能用。以秩满,迁长葛令,甚有惠化,百姓号为慈父。

仁寿中,上令持节使者巡行州县,察长吏能不,以彦谦为天下第一,超授鄀州司马。吏民号哭相谓曰:“房明府今去,吾属何用生为!” 其后百姓思之,立碑颂德。

鄀州久无刺史,州务皆归彦谦,名有异政。 内史侍郎薛道衡,一代文宗,位望清显,所与交结,皆海内名贤。

重彦谦为人,深加友敬,及兼襄州总管,辞翰往来,交错道路。炀帝嗣位,道衡转牧番州,路经彦谦所,留连数日,屑涕而别。

黄门侍郎张衡,亦与彦谦相善。于时帝营东都,穷极侈丽,天下失望。

又汉王构逆,罹罪者多,彦谦见衡当途而不能匡救,以书谕之曰:窃闻赏者所以劝善,刑者所以惩恶,故疏贱之人,有善必赏,尊贵之戚,犯恶必刑,未有罚则避亲,赏则遗贱者也。今诸州刺史,受委宰牧,善恶之间,上达本朝,慑惮 ... ,不敢怠慢。

国家祗承灵命,作民父母,刑赏曲直,升闻于天,夤畏照临,亦宜谨肃。故文王云:“我其夙夜,畏天之威。”

以此而论,虽州国有殊,高下悬邈,然忧民慎法,其理一也。至如并州畔逆,须有甄明。

若杨谅实以诏命不通,虑宗社危逼,征兵聚众,非为干纪,则当原其本情,议其刑罚,上副圣主友于之意,下晓愚民疑惑之心;若审知内外无虞,嗣后纂统,而好乱乐祸,妄有觊觎,则管、蔡之诛,当在于谅,同恶相济,无所逃罪,枭悬孥戮,国有常刑。其间乃有情非协同,力不自固,或被拥逼,沦陷凶威,遂使籍没流移,恐为冤滥。

恢恢天网,岂其然乎?罪疑从轻,斯义安在?昔叔向置鬻狱之死,晋国所嘉,释之断犯跸之刑,汉文称善。羊舌宁不爱弟,廷尉非苟违君,但以执法无私,不容轻重。

且圣人大宝,是曰神器,苟非天命,不可妄得。故蚩尤、项籍之骁勇,伊尹、霍光之权势,李老、孔丘之才智,吕望、孙武之兵术,吴、楚连磐石之据,产、禄承母后之基,不应历运之兆,终无帝王之位。

况乎蕞尔一隅,蜂扇蚁聚,杨谅之愚鄙,群小之凶慝,而欲凭陵畿甸,觊幸非望者哉!开辟以降,书契云及,帝皇之迹,可得而详。自非积德累仁,丰功厚利,孰能道洽幽显,义感灵只!是以古之哲王,昧旦丕显,履冰在念,御朽竞怀。

逮叔世骄荒,曾无戒惧,肆于民上,聘嗜奔欲,不可具载,请略陈之。 襄者齐、陈二国,并居大位,自谓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罔念忧虞,不恤刑政。

近臣怀宠,称善而隐恶,史官曲笔,掩瑕而录美。是以民庶呼嗟,终闭塞于视听,公卿虚誉,日敷陈于左右。

法网严密,刑辟日多,徭役烦兴,老幼疲苦。 昔郑有子产。

2. 《“房彦谦,字孝冲”阅读答案及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房彦谦,字孝冲,本清河人也,世为著姓。彦谦早孤,不识父,为母兄之所鞠养。

长兄彦询,雅有清鉴,以彦谦天性颖悟,每奇之,亲教读书。年七岁,诵数万言,为宗党所异。

十五,出后叔父子贞,事继母,有逾本生,子贞哀之,抚养甚厚。 后丁继母忧,勺饮不入口者五日。

事伯父乐陵太守豹,竭尽心力,每四时珍果,口弗先尝。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终礼,宗从取则焉。

其后受学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雅有词辩,风概高人。

年十八,属广宁王孝珩为齐州刺史,辟为主簿。时禁网疏阔,州郡之职,尤多纵弛,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州境肃然,莫不敬惮。

及高祖受禅之后,遂优游乡曲,誓无仕心。开皇七年,刺史韦艺固荐之,不得已而应命。

吏部尚书卢恺一见重之,擢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以秩满,迁长葛令,甚有惠化,百姓号为慈父。

仁寿中,上令持节使者巡行州县,察长吏能不,以彦谦为天下第一,超授若州司马。 吏民号哭相谓曰:“房明府今去,吾属何用生为!”内史侍郎薛道衡,一代文宗,位望清显,所与交结,皆海内名贤。

重彦谦为人,深加友敬。彦谦知王纲不振,遂去官隐居不仕,将结构蒙山之下,以求其志。

会置司隶官,盛选天下知名之士。朝廷以彦谦公方宿著,时望所归,征授司隶刺史。

彦谦亦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凡所荐举,皆人伦表式。其有弹射,当之者曾无怨言。

司隶别驾刘陀,陵上侮下,讦以为直,刺史惮之,皆为之拜。唯彦谦执志不挠,亢礼长揖,有识嘉之,陀亦不敢为恨。

其后隋政渐乱,朝廷靡然,莫不变节。彦谦直道守常,介然孤立,颇为执政者之所嫉,出为泾阳令。

未几,终于官,时年六十九。彦谦居家,所得俸禄,皆以周恤亲友,家无余财,车服器用,务存素俭。

自少及长,一言一行,未尝涉私,虽致屡空,怡然自得。尝从容独笑,顾谓其子玄龄曰:“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

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所有文笔,恢廓闲雅,有古人之深致。

又善草隶,人有得其尺牍者,皆宝玩之。(节选自《隋书·房彦谦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兄彦询,雅有清鉴 雅:高雅B.雅有词辩,风概高人 高:超出C.刺史韦艺固荐之,不得已而应命 固:坚持D.擢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 擢:提拔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彦谦天性颖悟,每奇之 /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年七岁,诵数万言,为宗党所异 /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C.事继母,有逾本生,子贞哀之 /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D.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房彦谦有操守的一组是①彦谦早孤,不识父,为母兄之所鞠养②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州境肃然③刺史惮之,皆为之拜④唯彦谦执志不挠,亢礼长揖⑤自少及长,一言一行,未尝涉私⑥所有文笔,恢廓闲雅,有古人之深致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房彦谦事奉继母,超过了他的生母,每年四季的山珍水果,自己不先吃,让继母先品尝。

B.房彦谦为官惠民,深受百姓爱戴,就连当时的大文豪内史侍郎薛道衡,也对他特别地尊敬。C.房彦谦为人正直,凡是他所举荐的,都是杰出的人才;彦谦弹劾他人时,被弹劾者竟然没有怨言。

D.房彦谦虽然身居高官,但平时勤俭朴素,所得俸禄,都拿来周济亲友,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齐桓晋文之事》)(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5)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3. 房彦谦文言文阅读

房彦谦 〔隋〕字孝冲,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玄龄父。

大业(六o五至六一六)时为泾阳令,谥定伯。善草隶。

《北史本传》 房彦谦,字孝冲,本清河人也,七世祖谌,仕燕太尉掾,随慕容氏迁于齐,子孙因家焉。世为著姓。

高祖法寿,魏青、冀二州刺史,壮武侯。曾祖伯祖,齐郡、平原二郡太守。

祖翼,宋安太守,并世袭爵壮武侯。父熊,释褐州主簿,行清河、广川二郡守。

彦谦早孤,不识父,为母兄之所鞠养。长兄彦询,雅有清鉴,以彦谦天性颖悟,每奇之,亲教读书。

年七岁,诵数万言,为宗党所异。十五,出后叔父子贞,事所继母,有逾本生,子贞哀之,抚养甚厚。

后丁所继母忧,勺饮不入口者五日。事伯父乐陵太守豹,竭尽心力,每四时珍果,口弗先尝。

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终礼,宗从取则焉。其后受学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

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年十八,属广宁王孝珩为齐州刺史,辟为主簿。

时禁网疏阔,州郡之职,尤多纵弛,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州境肃然,莫不敬惮。及周师入邺,齐主东奔,以彦谦为齐州治中。

彦谦痛本朝倾覆,将纠率忠义,潜谋匡辅。事不果而止。

齐亡,归于家。周帝遣柱国辛遵为齐州刺史,为贼帅辅带剑所执。

彦谦以书谕之,带剑惭惧。送遵还州,诸贼并各归首。

及高祖受禅之后,遂优游乡曲,誓无仕心。 开皇七年,刺史韦艺固荐之,不得已而应命。

吏部尚书卢恺一见重之,擢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后属陈平,奉诏安抚泉、括等十州,以衔命称旨,赐物百段,米百石,衣一袭,奴婢七口。

迁秦州总管录事参军。尝因朝集,时左仆射高颎定考课,彦谦谓颎曰:“书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唐、虞以降,代有其法。

黜陟合理,褒贬无亏,便是进必得贤,退皆不肖,如或舛谬,法乃虚设。比见诸州考校,执见不同,进退多少,参差不类。

况复爱憎肆意,致乖平坦,清介孤直,未必高名,卑谄巧官,翻居上等,直为真伪混淆,是非瞀乱。宰贵既不精练,斟酌取舍,曾经驱使者,多以蒙识获成,未历台省者,皆为不知被退。

又四方悬远,难可详悉,唯量准人数,半破半成。徒计官员之少多,莫顾善恶之众寡,欲求允当,其道无由。

明公鉴达幽微,平心遇物,今所考校,必无阿枉,脱有前件数事,未审何以裁之?唯愿远布耳目,精加采访,褒秋毫之善,贬纤介之恶,非直有光至治,亦足标奖贤能。”词气侃然,观者属目。

颎为之动容,深见嗟赏。因历问河西、陇右官人景行,彦谦对之如响,颎顾谓诸州总管、刺史曰:“与公言,不如独与秦州考使语。”

后数日,颎言于上,上弗能用。以秩满,迁长葛令,甚有惠化,百姓号为慈父。

仁寿中,上令持节使者巡行州县,察长吏能不,以彦谦为天下第一,超授鄀州司马。吏民号哭相谓曰:“房明府今去,吾属何用生为!” 其后百姓思之,立碑颂德。

鄀州久无刺史,州务皆归彦谦,名有异政。 内史侍郎薛道衡,一代文宗,位望清显,所与交结,皆海内名贤。

重彦谦为人,深加友敬,及兼襄州总管,辞翰往来,交错道路。炀帝嗣位,道衡转牧番州,路经彦谦所,留连数日,屑涕而别。

黄门侍郎张衡,亦与彦谦相善。于时帝营东都,穷极侈丽,天下失望。

又汉王构逆,罹罪者多,彦谦见衡当途而不能匡救,以书谕之曰:窃闻赏者所以劝善,刑者所以惩恶,故疏贱之人,有善必赏,尊贵之戚,犯恶必刑,未有罚则避亲,赏则遗贱者也。今诸州刺史,受委宰牧,善恶之间,上达本朝,慑惮 ... ,不敢怠慢。

国家祗承灵命,作民父母,刑赏曲直,升闻于天,夤畏照临,亦宜谨肃。故文王云:“我其夙夜,畏天之威。”

以此而论,虽州国有殊,高下悬邈,然忧民慎法,其理一也。至如并州畔逆,须有甄明。

若杨谅实以诏命不通,虑宗社危逼,征兵聚众,非为干纪,则当原其本情,议其刑罚,上副圣主友于之意,下晓愚民疑惑之心;若审知内外无虞,嗣后纂统,而好乱乐祸,妄有觊觎,则管、蔡之诛,当在于谅,同恶相济,无所逃罪,枭悬孥戮,国有常刑。其间乃有情非协同,力不自固,或被拥逼,沦陷凶威,遂使籍没流移,恐为冤滥。

恢恢天网,岂其然乎?罪疑从轻,斯义安在?昔叔向置鬻狱之死,晋国所嘉,释之断犯跸之刑,汉文称善。羊舌宁不爱弟,廷尉非苟违君,但以执法无私,不容轻重。

且圣人大宝,是曰神器,苟非天命,不可妄得。故蚩尤、项籍之骁勇,伊尹、霍光之权势,李老、孔丘之才智,吕望、孙武之兵术,吴、楚连磐石之据,产、禄承母后之基,不应历运之兆,终无帝王之位。

况乎蕞尔一隅,蜂扇蚁聚,杨谅之愚鄙,群小之凶慝,而欲凭陵畿甸,觊幸非望者哉!开辟以降,书契云及,帝皇之迹,可得而详。自非积德累仁,丰功厚利,孰能道洽幽显,义感灵只!是以古之哲王,昧旦丕显,履冰在念,御朽竞怀。

逮叔世骄荒,曾无戒惧,肆于民上,聘嗜奔欲,不可具载,请略陈之。 襄者齐、陈二国,并居大位,自谓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罔念忧虞,不恤刑政。

近臣怀宠,称善而隐恶,史官曲笔,掩瑕而录美。是以民庶呼嗟,终闭塞于视听,公卿虚誉,日敷陈于左右。

法网严密,刑辟日多,徭役烦兴,老幼疲苦。 昔郑有子产。

4. 《任峻字伯达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文言文阅读(19分)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

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

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

原曰:“为之奈何?”峻曰:“今关东有十余县,能胜兵者不减万人,若权行河南尹事,总而用之,无不济矣。 ”原从其计,以峻为主簿。

峻乃为原表行尹事,使诸县坚守,遂发兵。会太祖起关东,入中牟界,众不知所从,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祖。

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甚见亲信。

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给军。 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颖川枣祗建置屯田。

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

贼数寇抄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贼不敢近。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

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为都亭侯,邑三百户,迁长水校尉。陈留太守枣祗,本姓棘,先人避难,易为枣。

随太祖共举义兵,周旋征讨。太祖使为屯田都尉,施设田业。

其时岁则大收,丰足 ... ,摧灭群逆,以隆王室。不幸早没,祗子处中,加官封爵,以祀祗不朽之事。

峻宽厚有度而见事理,每有所陈,太祖多善之。 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子先嗣。

先薨,无子,国除。文帝追录功臣,谥峻曰成侯。

复以峻中子览为关内侯。(选自《三国志·任峻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能胜兵者不减万人 胜:拿起B.若权行河南尹事 权:权衡C.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 别:另外D.中外贫宗,周急继乏 继:接济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任峻多谋善断的一组是(3分)①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 ②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祖③峻常居守以给军 ④为复阵以营卫之⑤随太祖共举义兵,周旋征讨 ⑥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任峻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

在东汉末年董卓乱政之时,关东震惊,天下人敢怒而不敢言;他劝说杨原首先发兵讨伐董卓。B.任峻解决供给,完善了屯田制。

任峻做典农中郎将时,招募老百姓在许都附近屯田,收到租谷几百万斛,获得了很好的效果。C.任峻主管后勤,机智运送辎重。

由于乱贼抢劫,任峻让千辆马车组成一队,分十路前行,组成双层军阵护卫,使敌贼不敢接近。D.任峻通晓事理,宽厚而重信义。

他常常有建议,曹操很善待他;他收养抚恤朋友的遗孤并周济穷困的亲戚族人,为人们所称赞。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峻乃为原表行尹事,使诸县坚守,遂发兵。⑵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颖川枣祗建置屯田。

参考答案:4.(3分)B(暂代官职)5.(3分)C(①②④都表现任峻多谋善断,③说明任峻主持后勤日常工作,⑤所述不是任峻,⑥表现任峻的信义)6.(3分)D(“他常常有建议,曹操很善待他”表述有误,当为“他每次有建议,曹操都很赞成”)7.(10分)⑴(5分)任峻就替杨原上表陈述代行河南尹的事情,让各个县坚守县城,于是发兵讨伐董卓。 译出大意给3分;“表”、“行”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⑵(5分)这一年天旱饥荒,军粮不足,羽林监颍川人枣祗建议建立屯田制。译出大意给3分;“饥”、“建置”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附参考译文: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县人。东汉末年,董卓扰乱,关东都感到震惊。

中牟县令杨原又发愁又害怕,想要弃官逃走。任峻劝杨原说:“董卓为首作乱,天下的人没有不怨恨的,然而没有先讨伐董卓的人,不是没有讨伐董卓的想法,而是形势条件不成熟不敢罢了。

您如果能够带头,必定有人响应。”杨原说:“那该怎么办呢?”任峻说:“现在关东一带有十几个县,能拿起兵器作战的不少于一万人,您如果暂时代理河南尹的职事,统一指挥,不会不成功的。”

杨原听从了他的计策,任用任峻做河南尹的主簿。任峻就替杨原上表陈述代行河南尹的事情,让各个县坚守县城,于是发兵讨伐董卓。

恰巧曹操也从关东起兵,进入中牟县的地界,众人无所适从。任峻单独和同郡的张奋商议,让全郡归附曹操。

任峻又另行召集同族人以及宾客、家兵共几百人,愿意跟随曹操。曹操非常高兴,上表让任峻担任骑都尉,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他,很被亲近信任。

曹操每次出征讨伐,任峻常常作为留守来供应部队给养。 这一年天旱人饥,军粮不足,羽林监颍川人枣祗建议建立屯田制,曹操让任峻担任典农中郎将。

任峻招募老百姓在许都附近屯田,收到租谷几百万斛。于是(曹操)在郡国内普遍设置了屯田官,几年之内,凡实行屯田的地方都积蓄了粮食,仓库都堆满了。

官渡大战的时候,曹操让任峻主管运送军械兵器和粮食。 乱贼多次在途中抢劫掠夺,截断运送军粮的交通要道,于是任峻就让一千辆马车组成一队,分十路并行,组成双层军阵的队伍分前后左右护卫运粮马车,使敌贼不敢接近。

5. 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直臣高允

(高)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

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

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欲以彰君之短,明己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乃真忠臣也。

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

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少,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

时魏百官无禄,允常使诸子樵采以自给。司徒陆丽言于帝曰:“高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妻子不立。”

帝曰:“公何不先言?今见朕用之,乃言其贫乎!”即 日 至 允 第 惟 草 屋 数 间 布 被 缊 袍 厨 中 盐菜 而 已 帝 叹 息 赐 帛 五 百 匹 粟 千 斛 拜 长 子 悦 为 长 乐 太 守 允 固 辞 不 许。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之信。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

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其言呐呐不能出口。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

’余亦以为然。及司徒得罪,起于纤微,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宗钦已下,伏地流汗,皆无人色。

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此非所谓矫矫者乎!由此观之,汲长孺可以卧见卫青,何抗礼之有!此非所谓风节者乎!夫人固未易知;吾既失之于心,崔又漏之于外,此乃管仲所以致恸于鲍叔也。”

翻译 高允喜欢直言劝谏,朝廷有不恰当的事情,高允就求见,文成帝常常屏退左右来等待他。有时从早到晚(相谈),有时接连几日不出门;群臣不知道他们说的内容。

有时高允说话言辞激烈、切中要害,文成帝听不下去时,就命令左右侍从把高允搀扶出去,但始终对高允很好。当时,有人上书激烈地批评朝政,文成帝看过对群臣说:“君王父亲是一个(道理)啊。

父亲有过,儿子为何不写书在大庭广众下进行劝谏,而在自家无人的地方劝谏,难道不是不想让他父亲的罪恶彰显在外吗!至于说侍奉君王,又何尝不是这样。君王有过失,作为臣子,不能够当面劝谏,而上书公开指责,想以此彰显君王的短处,显示自己的正直,这难道是忠臣的作为吗?像高允,才是忠臣。

我有了过失,没有不当面说的,甚至有朕不能忍受的话,高允都无所回避。朕(由此)知道自己的过失,但天下人却不知道,(这样)难道不能称做忠臣吗?”与高允同时被征召的游雅等人都做到了大官,封了侯,部下们官至刺史、太守的人也有几十、成百人,但高允仍然是著作郎,二十七年没有升过官。

文成帝对群臣说:“你们这些人虽然手持弓箭,站在朕的身边,白白地站着罢了,不曾有一个人规劝我;只等我高兴时,要求官爵,如今都没有功劳而官至王公。高允拿笔帮助治理国家几十年,做的好事不少,不过是个著作郎,你们不感到惭愧吗?”于是提升高允为中书令。

当时,百官没有俸禄,高允常让他的儿子以砍柴自给。司徒陆丽对文成帝说:“高允虽然蒙受宠爱和优待,但家里贫穷,妻子和孩子不能生活。”

文成帝说:“你为何不先说,如今看朕重用他,才说他穷。”当日,到高允家,只有草屋几间,几床粗布被子和破棉袍,厨房中只有咸菜而已。

文成帝叹息,赏赐绢帛五百匹,粮食一千斛,任命他的长子为长乐太守。高允竭力推辞,文成帝不许。

文成帝器重高允,常常称呼他为令公而不叫他的名字。游雅常说:“从前史书上称赞卓子康、刘文饶的为人,心地狭小的人不相信这些。

我和高允相处四十年,从没有看见他把喜怒哀乐放在脸上,才知道古人的作为是不假的。高允内藏珠玑,外表柔顺,他说话慢腾腾,好像不会表达一样。

从前崔司徒曾对我说:‘高允博才多学问,所缺乏的是刚毅的风骨。’我也这样认为。

等到崔司徒犯了罪,起源是很小的事,皇上亲临审问,司徒声音嘶哑两腿发抖,说不出话。宗钦以下的官员,爬在地上汗流浃背,都面无人色。

只有高允单独详细陈述事件的经过,申明是非曲直,言辞语义清楚明白,声音高亢洪亮。皇帝也为之动容,听的人没有不担心,这难道不是刚毅的风骨吗?由这件事看出,汲长孺可以躺在床上会见卫青,行对等的礼节,有何不可呢?这不是所说的高风亮节吗?人本来就不宜了解,我已经看错了高允的内心,崔司徒有看漏了他的外表,这就是管仲对鲍叔牙的死感到万分悲痛的原因啊。

6. 《范蠡》全文翻译

翻译:陶朱公范蠡住在陶,生了小儿子。

小儿子长大以后,陶朱公的次子 ... 人,被囚禁在楚国,陶朱公说:“ ... 人者死,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我听说‘富家子不应在大庭广众之间被处决’。”

于是准备千两黄金,要派小儿子前往探视。长子一再请求前往,陶朱公不肯,长子认为父亲不派长子而派小弟,分明是认为自己不肖,想 ... 。

母亲大力说项,陶朱公不得已,派长男带信去找老朋友庄生,并告诉长子说:“到了以后,就把这一千两黄金送给庄生,随他处置,千万不要和他争执。” 长男前往,照父亲的话做。

庄生说:“你赶快离开,不要停留,即使令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他为什么。”长男假装离去,也不告诉庄生,而私下留在楚国一个贵人的家里。

庄生很穷,但以廉洁正直被人尊重,楚王以下的人都以老师的礼数来敬事他,陶朱公送的金子,他无意接受,想在事成后归还以表诚信,而陶朱公的长男不了解庄生,以为他只是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而已。庄生利用机会入宫见楚王,说明某某星宿不利,若楚国能独自修德,则可以解除。

楚王向来信任庄生,立刻派人封闭三钱之府(贮藏黄金、白银、赤铜三种货币的府库)。楚国贵人很惊奇地告诉陶朱公的长男说:“楚王将要大赦了。

因为每次大赦一定封闭三钱之府。”长男认为遇到大赦,弟弟本来就当出狱,则一千两黄金是白花的,于是又去见庄生。

庄生惊讶地说:“你没有离开吗?”长男说:“是啊。我弟弟很幸运在今天碰上楚王大赦,所以来告辞。”

庄生知道他的意思,便叫他自己进去拿黄金回去。长男这么做,使庄生感到非常不舒服,就入宫见楚王说:“大王想修德除灾,但外头老百姓传言陶的富人朱公子 ... 人,囚禁在楚国,他的家人拿了很多钱来贿赂大王左右的人,所以大王这次大赦,并非真正怜恤楚国的民众,只是为了开释朱公子而已。”

楚王很生气,立即下令 ... 朱公子,第二天才下大赦令。于是陶朱公的长男最后只有运弟弟的尸体回家,他的母亲及乡人都很哀伤。

陶朱公却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他一定会害死自己的弟弟。他并不是不爱弟弟,只是从小和我在一起,见惯了生活的艰苦,所以特别重视身外之财;至于小弟,生下来就见到我富贵,过惯富裕的生活,哪里知道钱财是怎么来的。

我派小儿子去,只因为他能丢得开财物,而长男做不到,最后害死弟弟,是很正常的,一点不值得奇怪,我本来就等着他带着丧事回来。” 原文:朱公居陶,生少子。

少子壮,而朱公中男 ... 人,囚楚,朱公曰:“ ... 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乃治千金装,将遣其少子往视之。

长男固请行,不听。以公不遣长子而遣少弟,“是吾不肖”,欲 ... 。

其母强为言,公不得已,遣长子。为书遗故所善庄生,因语长子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

长男行,如父言。庄生曰:“疾去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

长男阳去,不过庄生而私留楚贵人所。庄生故贫,然以廉直重,楚王以下皆师事之。

朱公进金,未有意受也,欲事成后复归之以为信耳。而朱公长男不解其意,以为殊无短长。

庄生以间入见楚王,言某范蠡星某宿不利楚,独为德可除之。王素信生,即使使封三钱之府,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每赦,必封三钱之府。”

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千金虚弃,乃复见庄生。生惊曰:“若不去耶?”长男曰:“固也,弟今且赦,故辞去。”

生知其意,令自入室取金去。庄生羞为孺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王欲以修德禳星,乃道路喧传陶之富人朱公子 ... 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赦,非能恤楚国之众也,特以朱公子故。”

王大怒,令论 ... 朱公子,明日下赦令。于是朱公长男竟持弟丧归,其母及邑人尽哀之,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 ... 其弟也,彼非不爱弟,顾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

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策肥,岂知财所从来哉!吾遣少子,独为其能弃财也,而长者不能,卒以 ... 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怪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朱公既有灼见,不宜移于妇言,所以改遣者,惧 ... 长子故也。

“听其所为,勿与争事。”已明明道破,长子自不奉教耳。

庄生纵横之才不下朱公,生人 ... 人,在其鼓掌。然宁负好友,而必欲伸气于孺子,何德字之不宽也?噫,其所以为纵横之才也与!评译:陶朱公既有明确的见解,其实真不该听妇人的话而改变主意,而所以改派长子,可能是怕长子 ... 的缘故。

临行指示长子要随庄生处理,不要和他争执,明明已经讲清楚了,只是长子自己不受教罢了。庄生翻云覆雨的才能,不输于陶朱公,要让谁生让谁死,完全控制在他的手掌中。

然而却宁愿背叛好友,一定要和孩子争这一口气,为什么心胸气度这么狭窄呢?唉!难道他认为,这样才算有翻云覆雨的才能吗?注释:①朱公:范蠡,春秋时名相,助越王勾践灭吴,弃官隐居于陶,自号陶朱公,累资巨万。②职:规定,常理。

③阳:佯,假装。④短长:计策。

⑤三钱之府:贮藏黄金、白银、赤铜三种货币的府库。⑥为生:经营。

⑦重弃财:看重花钱的事。⑧移:改变。

扩展资料:范蠡事迹:春秋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宛地(河。

7. 翻译文言文: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年进士第,移西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

登绍圣元年进士第,调临江军司法参军,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

以尝言隆祐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纯礼泣下。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

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

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祐学术。

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立额买扑,破田畴,发墟墓,厚赂乃已,朴至,请罢之。

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

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竢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

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曰:“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

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8. 急求归去来兮辞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

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 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 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

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 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

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9. 文言文明史陈寿传翻译

《明史 陈寿传》译文陈寿,字本仁,他的祖先是新淦人。

祖父陈志弘,洪武年间代替兄长戍守辽东,于是入加入宁远卫军籍。陈寿年少时十分贫困,拾到别人丢失的钱,坐等到半夜,归还失主。

跟从同乡人贺钦学习,考中成华八年进士,被授予户科给事中一职。巡视宣、大边防,弹劾罢免行为不端的镇守宦官。

又曾因弹劾万贵妃的兄弟以及宦官梁芳、僧人继晓,被关入钦犯监狱。得到释放,积功升迁任都给事中。

弘治元年,王恕掌管吏部,提升陈寿为大理丞。刘吉恨王恕,暗示御史弹劾陈寿不熟悉刑律,希望以此归罪王恕。

陈寿最终被调任南京光禄少卿,就地专任鸿胪卿。十三年冬,陈寿凭借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做延绥巡抚。

火筛多次进犯边疆,前任镇巡官全部获罪离职。陈寿到任后,聚集器械和粮饷,广泛派遣间谍,分别布置人马为十路,让他们互相策应救援,军威开始振奋。

第二年敌寇各部大举进犯,先派一百多骑兵前来引诱。诸将请求攻击,陈寿不同意。

他亲自出帐外,带领数十个骑兵,在胡床上指挥饮食。敌寇望见,对此感到疑惑,便引兵退去。

官军诸路袭击敌人,斩首俘虏很多敌人。朝廷正派遣苗逵等大军到来,而陈寿已上奏捷报。

孝宗嘉奖他,加俸禄一等。苗逵想乘胜捣毁敌寇巢穴。

在延绥驻扎了很久,三万匹战马每天消费的草料无法计算。陈寿请求出去到边塞附近放牧,靠近水草,众人面露难色。

陈寿便上马先行,众人都跟随他,节省军费数十万。当战斗胜利时,有人劝他写上子弟的名籍,陈寿说:“我的子弟连射箭和用矛都不懂,怎能和浴血奋战的将士共同受赏呢!”最终也不答应。

十六年,陈寿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掌管南院。正德年间,刘瑾假传圣旨逮捕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人,陈寿直接上奏章解救。

刘瑾大怒,令他辞去官职。不久因延绥仓储亏损获罪,被罚米二千石、布一千五百匹。

陈寿家贫不能抵偿,上书皇帝陈述自己的情况。刘瑾察知陈寿贫困,特许免罚。

宦官廖堂镇守陕西。廖堂贪婪残暴,杨一清认为陈寿刚毅果断,九年正月,起用他巡抚陕西。

廖堂当初奉诏制造毛毡帐篷一百六十间,赢余白银数万两,打算送给权贵幸臣,陈寿传檄主管部门留作赈贷之用,又告诫廖堂不要借向朝廷进贡名义征收财物。廖堂发怒,打算排挤他。

陈寿四次上书请求退休,没得到允许。廖堂的爪牙数十人分散在各府县盘剥百姓,陈寿命令逮捕他们,这些人全部逃回,气焰受到阻遏。

这年秋天,陈寿被任命为南京兵部侍郎,陕西百姓哭喊着簇拥在他的车子周围,很长时间不能起行。过了一年,请求退休,就地进升刑部尚书,退休。

陈寿任给事中时,谈论时政直言不讳,唯独不喜欢弹劾别人。他说:“我父亲告诫我不要做刑部官吏,因为刑部官吏容易冤枉人。

谏官冤枉人更加厉害,我不敢随便说话。”嘉靖元年,诏令陈寿进一品官阶,派遣主管官吏慰问,时年八十三岁。

陈寿为官廉洁,做官四十年,竟无家可归。寓居南京时,他的居所不能遮蔽风雨。

陈寿去世后,上书李充嗣、府尹寇天叙为他收敛尸身。又过了几年,亲朋故旧资助,才得以归葬新淦。

《明史 陈寿传》原文陈寿,字本仁,其先新淦人。祖志弘,洪武间代兄戍辽东,遂籍宁远卫。

寿少贫甚,得遗金,坐守至夜分,还其主。从乡人贺钦学,登成化八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

视宣、大边防,劾去镇守中官不检者。又尝劾万贵妃兄弟及中官梁芳、僧继晓,系诏狱。

得释,屡迁都给事中。弘治元年,王恕为吏部,擢寿大理丞。

刘吉憾恕,讽御史劾寿不习刑名,冀以罪恕。竟调寿南京光禄少卿,就转鸿胪卿。

十三年冬,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火筛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

寿至,蒐军实,广间谍,分布士马为十道,使互相应援,军势始振。明年,诸部大入,先以百余骑来诱。

诸将请击之,寿不可。自出帐,拥数十骑,据胡床指麾饮食。

寇望见,疑之,引去。诸道袭击,斩获甚多。

朝廷方遣苗逵等重兵至,而寿已奏捷。孝宗嘉之,加录一等。

逵欲乘胜捣巢。驻延绥久,战马三万匹日费刍菽不赀。

寿请出牧近塞,就水草,众有难色。寿跨马先行,众皆从之,省费数十万。

当战捷时,或劝注子弟名籍,寿曰:“吾子弟不知弓槊,宁当与血战士同受赏哉?”竟不许。十六年以右副都御史掌南院。

正德初,刘瑾矫诏逮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寿抗章论救。瑾怒,令致仕。

寻坐延绥仓储亏损,罚米二千三百石、布千五百匹。贫不能偿,上章自诉。

瑾廉知寿贫,特免之。中官廖堂镇陕西贪暴,杨一清以寿刚果,九年正月起抚其地。

堂初奉诏制毡幄百六十间,赢金数万,将遗权幸。寿檄所司留备振,复戒谕堂勿假贡献名有所科取。

堂怒,将倾之。寿四疏乞休,不得。

堂爪牙数十辈散府县渔利,寿命捕之,皆逃归,气益沮。其秋,拜南京兵部侍郎,陕人号呼拥舆,移日不得行。

逾年,乞骇骨,就进刑部尚书,致仕。寿为给事中,言时政无隐,独不喜劾人,曰:“吾父戒吾勿作刑官,易枉人。

言官枉人尤甚,吾不敢妄言也。”嘉靖改元,诏进一品阶,遣有司存问,时年八十有三。

寿廉,历官四十年,无家可归。寓南京,所居不蔽风雨。

其卒也,尚书李充嗣、府尹寇天叙为之敛。又数年,亲旧赙助,始得归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