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凝碧池原文与意译

Dec25

文言文凝碧池原文与意译

时间:2018/12/25 12:12 | 分类:文字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 王维的《凝碧池》,白话文翻译是什么

原文:

凝碧池

王维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译文:

打仗使国家残破,百姓潦倒,文武百官什么时候再朝拜唐朝天子呢?宫殿空空如也,秋槐树的叶子飘进宫里,可安禄山却在凝碧池里奏起管弦。

凝碧池,唐代洛阳禁苑中池名,据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安禄山叛逆唐王朝之后,曾大会凝碧池,逼使梨园弟子为他奏乐,众乐人思念玄宗欷嘘泣下,其中有雷海清者,掷弃乐器、面向西方失声大恸,安禄山当即下令,残酷无比地将雷海清肢解于试马殿上。诗人王维当时正被安禄山拘禁于菩提寺,闻之,作诗云“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落叶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大概是“醉别西楼醒不记”。

2. 王维《凝碧池》全诗及解柝

凝碧池 王维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

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据《 旧唐书·王维传 》:“禄山陷两京,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

维服药取痢伪称瘖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又据载,安禄山大宴凝碧池 ,“大陈御库珍宝,罗列于前后。乐既作,梨园旧人不觉歔欷,相对泣下。

群逆皆露刃持满以胁之,而悲不能已。有乐工雷海青者,投乐器于地,西向恸哭。

逆党乃缚海青于戏马殿,支解以示众,闻之者莫不伤痛 。”(《明皇杂录》)此时,王维被拘禁在菩提寺 ,好友裴迪来探望,谈及此事,王维听了悲痛万分,于是,作五绝、七绝各一首,此为其一。

诗中充溢着亡国的悲痛和思念朝廷之情。至德二年唐军收复两京,肃宗自凤翔还长安,凡作过伪官的,都以六等定罪,而王维则因为这首“凝碧池”诗得到过肃宗的嘉许;又加上弟弟王缙平乱有功,请求削官为兄赎罪,得到特别宽恕。

这首诗前三句逐层描写国破之哀。首句哀民生凋蔽,宫室遭难,满目烟尘。

第二句哀盛世之不再,天子蒙难,百官流离,第三句哀宫室之荒芜:唐代宫中多植槐树,如今 ,人去楼空,玉阶蒙尘,秋风瑟瑟,百树凋零,一派冷冷清清的凄凉景象。前三句写不幸,第四句则笔触一转,写乱贼之“庆幸 ”,他们狂妄自得,宴饮庆祝,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愤与哀痛。

这首诗是动乱时代的实录,苦难心灵的低吟。诗人天性软弱且又陷身贼中,因此诗作没有采取激烈的语词来大胆指斥叛贼,而是以低沉呜咽的语调倾诉了一种哀其不幸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3. 《凝碧池》这首诗的全文是什么

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官何日更朝天。

秋槐落叶空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1、凝碧池,唐长安禁苑中池名,据计有功《明皇杂录》载:天宝十五年,群贼陷两京,大掠文武朝臣及黄门、宫嫔、乐工,每获数百人,以兵仗严卫送于长安。

禄山尤致意乐工,求访颇切,于旬日获梨园弟子数百人。群贼因相与大会于凝碧池,宴伪官数十人,大陈御库珍宝,罗于前后。

乐既作,梨园旧人不觉嘘唏,相对泣下,群逆皆露刃以胁之,言有泪者当斩,而悲不能已。有乐工雷海清者,怒而投乐器于地,西向恸哭。

逆党乃缚海清于戏马殿,支解以示众,闻者莫不伤痛。王维时为贼拘于菩提寺中,闻之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乱定,玄宗优恤,诰封"天下梨园大总管"。 2、作者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3、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4. 词的上阙写凝碧池宴乐的情景,有什么用意

描凝碧池宴乐的情景,运用了一个情境与它相似的历史事件,抒写此时此际的痛苦。诗中描写了战后深宫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自己的哀苦心境。韩元吉此词,在措词与构思上,无疑是受到这首诗的影响,但它所写的矛盾更加尖锐,感情更加沉痛。

原文: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译文:

想起往日宫廷中的池苑,一听到过去宫中的音乐,我立刻感到无限的凄凉之情。有多少当年梨园的曲调在里面,一声声,令我这白发老人实在难以回想往事所添的忧愁。乱世之间,杏花也无处可逃,只有独自依傍着荒野默默开放,没有人欣赏和怜惜。只有御沟中的水声,知道人心中的忧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阴历十二月,试礼部尚书韩元吉,利州观察使郑兴裔被遣为正、副使。到金朝去祝贺次年三月初一的万春节(金主完颜雍生辰)。行至汴梁(时为金人的南京)金人设宴招待。席间词人触景生情,百感交集,随后赋下这首小词。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好事近 凝碧旧池头 1.词的上阕写凝碧池宴乐的情景

上阕以写景为主,情因景生。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起句突兀,险景天成:登上蛾眉亭凭栏望远,只见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上有飞瀑千尺悬空奔流,泻入滔滔长江。词人见奇景而顿生豪情,“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前句是说:那江天之外两座夹江而立的远山,宛如美人刚刚用黛石涂过的两抹弯弯的蛾眉。

“凝”,谓凝止、聚积;在这里则指蛾眉凝愁;这便引出下面的句子“愁与恨,几时极”来,“极”谓极尽、完了:那眉梢眉尖凝聚不解的愁与恨,到什么时候才能消散?这里运用了拟人化与比喻相结合的手法,,说的是蛾眉含愁带恨,其实发泄的却是词人内心的忧国忧民的愁苦。词人生于宋、金交兵、战火遍地的动乱年代,身为南宋官员,面对半壁大好河山已陷金人之手、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的情景,他所愁所恨的应是对恢复版图、统一旧时河山的希冀一次次的破灭与继续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