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古代文言文

Jul15

和谐社会的古代文言文

时间:2020/07/15 07:22 | 分类:文字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 大家帮帮我,有关和谐社会的, 引用古文

中国古代的和谐社会观

·李含章·

不久前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纲领性文件形式,确立了全党、全国未来十五年的和谐社会的发展纲要。意义非同一般。

和谐社会的构想,在我国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朔到周文王时代。姜太公认为国家必须有“三宝”:大农 大工 大商。他在《六韬·文韬·三宝》中详细阐述三宝的内涵:“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三宝完(具全,笔者注)则国安。”

按今天的话来说,一个地区,第一产业(农业)搞好了,则粮食供应充足;第二产业(手工作坊)搞上去了,则各类生产、生活资料充足;第三产业(商业)办好了,则流通领域商品货源充足。三个产业共同发展,人民生活就不再有什么忧虑。社会秩序安定,社区关系安宁。三个产业共同协调发展,国家才能安定团结。

可以说,这是关于区域性经济三个产业的最早期经典论述,也是圣哲先贤们的和谐经济观、和谐社会观。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业中,值得我们借鉴。

2. 大家帮帮我 求有关和谐社会 要引用古文等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搏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监,能如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生之畜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是以能蔽复成。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哉。

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

恍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3. 求关于和谐社会的诗文

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故人不独亲其亲,矜,幼童能健康成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女有归、老年丧子的人、残疾的人都能得到供养、寡,不必藏于己。是故谋闭而不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废疾者皆有所养, ... 乱贼而不作,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为人办事),(使)老年丧妻的人,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单独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独养育自己的子女。

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 ... ,(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男子有职业,男有分。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享用);憎恨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要不为私利地劳动、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使老有所终,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老年丧夫的人、幼年丧父的人。货恶其弃于地也、孤;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独,女子有归宿。

4. 关于和谐社会的诗词

3.杨七岭

小小山村,

鸡犬声相闻。

披衣起,

开柴门。

迎佳宾,

邀故人。

花香鸟语中,

沐春风,

度良辰。

吟古诗,

鸣古瑟,

奏弦琴。

窗前闲坐,

赏尽那一片,

蓝天白云。

山涧清流水,

坡上松树林。

远远近近,

有羊群。

虽战书中,

无战功。

蜀山下,

做平民。

一盘棋,

一杯茶,

论古今,

说帝秦。

有歌声相伴,

不忧道,

不忧贫。

多少情?

多少恨?

不记存。

世间五彩缤纷,

又何必,

苦苦追寻?

神州山水美,

何处不销魂?

此情最淳。

5. 求一些古人说的关于和谐社会的名句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给你一篇朱熹的家训 要是每家都能做到 那么。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

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

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6. 文学高手:与“和谐”有关的古代句子

讲信修睦,草径入荒园,还是从环境上着眼,鳏寡,不仅失了荆州,故人不独亲其亲,阒寂无人,天下为公,才有“赤壁之战”等胜利;鸟宿池边树,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亲如兄弟的,满眼野趣,也不敢欺侮赵国,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不过视野阔多了:“大道之行也,南和孙权”,幽期不负言,僧敲月下门,处处清幽,一路走来。/。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闲居一隅,壮有所用,绕巨石。如“北拒曹操,皆有所养……”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清幽。或者说一个人的视野已达到(君子)境界时。/。强大的秦国见此,而且父子死于非命……

社会的和谐

在《礼记·礼运》中,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论语·颜渊》》中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废疾者。选贤与能,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过小桥,移石动云根:诸葛亮“南和孙权”,荒园寥落:颔联以响衬静;但关羽拒“和”东吴,幼有所长;过桥分野色,什么人都可能成为兄弟(朋友),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暂去还来此,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这就是说:武将廉颇傲视凭“嘴(说)”起家而位居其上的文官蔺相如。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就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后来、孤独。/;使老有所终,廉颇知道蔺相如是为了国家利益不跟他计较后。”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就颇为详细了。

人的和谐

“将相和”;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不独子其子,首联写居处的“幽”

7. 和谐在古文中有什么相关的说明吗

“保合太和”是《周易》的核心思想。

“太和”汲取了儒、道两家的和谐思想。儒家侧重于追求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侧重于追求天与人的自然和谐。

《易传》的“太和”观是儒、道两家和谐思想的整合与提升。就“元亨利贞”所表述的自然和谐而言,是与道家的思想相通的,但又与道家大不相同,它力求把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结合在一起,既要关乎天文,也要关乎人文,随时随地从自然的和谐中探寻其所蕴含的伦理意义,谋划社会和谐。

因此,《周易》重视发挥“自强不息”的奋发有为精神,不同于道家那种强调无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