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判断句

May06

文言文判断句

时间:2020/05/06 18:22 | 分类:文字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 古文,判断句,有哪几种类型

一、用“者……也”表判断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二、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三、用“者”表判断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四、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五、用“为”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六、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且相如素 ...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七、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扩展资料:

古文判断句的作用: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文言文判断句与现代文判断句,以及其他语种的判断句作用相同。判断句是一种逻辑关系,在于明确关系、属性,与形容、夸张、比喻不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特殊句式

2. 如何辨析文言文的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

者,。

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2、“。

,。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3、“。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3. 文言文判断句

〔副〕

(1) 也;也是 [also]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战国策·魏策》

亦盛矣哉。(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用它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以,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亦许(也许);亦然(也是这样)

素:

一向,向来。古文中常后跟事实表肯定。

“单于素闻广贤”

“且相如素 ... ”

“匈奴素闻郅都节”

“延年素轻霸为人”

“汤数行丞相事,知此三长史素贵,常凌折之。”

即:就是。

例句:

那就是说,那就是 [that is;namely]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梁父即 楚将 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即此爱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即如忠烈遗骸。——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即是

4. 文言文判断句有哪些特点

一、判断句的定义: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有时与判断句十分相似。例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夫执舆者为谁?” 这两句中的“为”似乎都可以译成“是”,因此有人把这样的句子理解成判断句。这是一种误解。

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用“为”的句子属于叙述句。

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断句的“为”字句,如上面所列例句,其实都还是叙述句。 2、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例如下面的文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 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

但是很显然,这两句的意思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因此尽管它们是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 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

例如: “南冥者,天池也。” “是社稷之臣也。”

后句的“是”是句子的主语,而不是判断词。 “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意思是“此”(这)。

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定语等。 “是”充当主语的如上句。

“是”充当谓语的如: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是”的意思是“认为……是对的”,即认为汲黯的意见是对的。

“是”充当定语的如: “是岁,元和四年也。” 作为系词的“是”,是后来发展而成的。

判断“是”成为系词的标准是,在“是”的前面另有名词性(或代词)成分存在。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是战国时期的用例。

“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这是汉代的用例。

很显然,这两句的“是”已经成为系词。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

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

(“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

(“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

(“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

(“兵,凶器。”)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

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

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表示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 2、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3、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曹公,豺虎也。”

5、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