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文言文的翻译

Jul24

王成文言文的翻译

时间:2020/07/24 03:35 | 分类:文字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 聊斋志异

原文: 王成,平原故家子。

性最懒,生涯日落,惟剩破屋数间,与妻卧牛衣中,交谪不堪。 时盛夏燠热。

村外故有周氏园,墙宇尽倾,惟存一亭。村人多寄宿其中,王亦在焉。

既晓睡者尽去,红日三竿王始起,逡巡欲归。见草际金钗一股,拾视之,镌有细字云:仪宾府制。”

王祖为衡府仪宾,家中故物,多此款式,因把钗踌躇。欻一妪来寻钗。

王虽贫,然性介,遽出授之。妪喜,极赞盛德,曰:“钗值几何,先夫之遗泽也。”

问:“夫君伊谁?”答云:“故仪宾王柬之也。”王惊曰:“吾祖也,何以相遇?”妪亦惊曰:“汝即王柬之之孙耶!我乃狐仙。

百年前与君祖缱绻,君祖殁,老身遂隐。过此遗钗,适入子手,非天数耶!”王亦曾闻祖有狐妻,信其言,便邀临顾。

妪从之。 王呼妻出见,负败絮,菜色黯焉。

妪叹曰:“嘻!王柬之之孙,乃一贫至此哉!”又顾败灶无烟,曰:“家计若此,何以聊生?”妻因细述贫状,呜咽饮泣。妪以钗授妇,使姑质钱市米,三日外请复相见。

王挽留之。妪曰:“汝一妻犹不能存活,我在,仰屋而居,复何裨益?”遂径去。

王为妻言其故,妻大怖。王诵其义,使姑事之,妻诺。

愈三日果至,出数金籴粟麦各一石。夜与妇宿短榻。

妇初惧之,然察其意殊拳拳,遂不之疑。 翌日谓王曰:“孙勿情,宜操小生业,坐食乌可长也!”王告以无资。

妪曰:“汝祖在时,金泉凭所取,我以世外人无需是物,故未尝多取。积花粉之金四十两,至今犹存。

久贮亦无所用,可将去悉以市葛,刻日赴都,可得微息。”王从之,购五十余端以归。

妪命趋装,计六七日可达燕都。嘱曰:“宜勤勿惰,宜急勿缓,迟之一日,悔之已晚!”王敬诺,囊货就路。

中途遇雨,衣履浸濡。王生平未历风霜,委顿不堪,因暂休旅舍。

不意淙淙彻暮,檐雨如绳,过宿泞益甚。见往来行人践淖没胚,心畏苦之。

待至亭午始渐燥,而阴云复合,雨又滂沱。信宿乃行。

将近京,传闻葛价翔贵,心窃喜。入都解装客店,主人深惜其晚。

先是,南道初通,葛至绝少。贝勒府购致甚急,价顿昂,较常可三倍。

前一日方购足,后来者并皆失望。主人以故告王。

王郁郁不乐。越日葛至愈多,价益下,王以无利不肯售。

迟十余日,计食耗烦多,倍益忧闷。主人劝令贱卖,改而他图。

从之,亏资十余两,悉脱去。早起将作归计,起视囊中,则金亡矣。

惊告主人,主人无所为计。或劝鸣官,责主人偿。

王叹曰:“此我数也,于主人何干?”主人闻而德之,赠金五两慰之使归。 自念无以见祖母,蹀躞内外,进退维谷。

适见斗鹑者,一赌数千;每市一鹑,恒百钱不止。意忽动,计囊中资仅足贩鹑,以商主人,主人亟怂恿之。

且约假寓饮食,不取其值。王喜,遂行。

购鹑盈儋,复入都。主人喜,贺其速售。

至夜,大雨彻曙,天明衢水如河,淋零犹未休也。居以待晴,连绵数日,更无休止。

起视笼中鹑渐死。王大惧,不知计之所出。

越日死愈多,仅余数头,并一笼饲之。经宿往窥,则一鹑仅存。

因告主人,不觉涕堕,主人亦为扼腕。王自度金尽罔归,但欲觅死,主人劝慰之。

共往视鹑,审谛之曰:“此似英物。诸鹑之死,未必非此之斗 ... 之也。

君暇亦无事,请把之,如其良也,赌亦可以谋生。”王如其教。

既驯,主人令持向街头赌酒食。鹑健甚,辄赢。

主人喜,以金授王,使复与子弟决赌,三战三胜。半年蓄积二十金,心益慰,视鹤如命。

先是大亲王好鹑,每值上元,辄放民间把鹑者入邸相角。主人谓王曰:“今大富宜可立致,所不可知者在子之命矣。”

因告以故,导与俱往。嘱曰:“脱败则丧气出耳。

倘有万分一鹑斗胜,王必欲市之,君勿应;如固强之,惟予首是瞻,待首肯而后应之。”王曰:“诺。”

至邸,则鹑人肩摩于墀下。顷之,王出御殿。

左右宣言:“有愿斗者上。”即有一人把鹑趋而进。

王命放鹑,客亦放。略一腾踔,客鹑已败。

王大笑。俄顷登而败者数人。

主人曰:“可矣。”相将俱登。

王相之,曰:“睛有怒脉,此健羽也,不可轻敌。”命取铁喙者当之。

一再腾跃,而王鹑铩羽。更选其良,再易再败。

王急命取宫中玉鹑。片时把出,素羽如鹭,神骏不凡。

王成意馁,跪而求罢,曰:“大王之鹑神物也,恐伤吾禽,丧吾业矣。”王笑曰:“纵之,脱斗而死,当厚尔偿。”

成乃纵之。玉鹑直奔之。

而玉鹑方来,则伏如怒鸡以待之。玉鹑健喙,则起如翔鹤以击之。

进退颉颃,相持约一伏时。玉鹑渐懈,而其怒益烈,其斗益急。

未几,雪毛摧落,垂翅而逃。观者千人,罔不叹羡。

王乃索取而亲把之,自啄至爪,审周一过,问成曰:“鹑可货否?”答曰:“小人无恒产,与相依为命,不愿售也。”王曰:“赐尔重值,中人之产可致。

颇愿之乎?”成俯思良久,曰:“本不乐置;顾大王既爱好之,苟使小人得衣食业,又何求?”王问直,答以千金。王笑曰:“痴男子!此何珍宝而千金直也?”成曰:“大王不以为宝,臣以为连城之璧不过也。”

王曰:“如何?”曰:“小人把向市中,日得数金,易升斗粟,一家十余口食指无冻馁,是何宝如之?”王曰:“予不相亏,便与二百金。”成摇首。

又增百数。成目视主人,主人色不动,乃曰:“承大王命,请减百价。”

王曰:“休矣!谁肯。

2. 王成的译文

王成,原是平原县一个旧官僚家的子弟。

他生性懒惰,生活越来越没着落。后来只剩下几间破屋,与妻子睡在破草席上,经常互相怨 ... ,难以度日。

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季,村子外边原来有个周家的花园,已经墙倒屋塌,只剩下一个亭子。村里有许多人来这里住宿乘凉,王成也在其中。

有一天,天亮后,睡在这里的人都走了。太阳升起三杆高了,王成才起来,摇摇晃晃地想要回家。

忽然看见草丛中有一股金钗,他拾起来一看,上面刻着“仪宾府造”一行小字。王成的祖父原来是衡恭王府的仪宾,家里的旧物,很多都是这种款式,因此王成拿着金钗踌躇了半天。

这时有个老婆婆来寻金钗,王成虽然很穷,但秉性耿直,急忙拿出来交给了她。老婆婆很高兴,极力称赞王成的品德,说:“金钗不值几个钱,可这是已故丈夫的遗物。”

王成问:“您夫君是谁呀?”老婆婆回答说:“是已故仪宾王柬之。”王成吃惊地说:“那是我祖父!你们怎么认识的?”老婆婆也惊讶地说:“你就是王柬之的孙子吗?我是狐仙。

一百年前,我同你祖父相好。你祖父死后,我就隐居起来了。

今天经过这里时遗失了金钗,恰好被你拾到,这不是上天的安排吗!”王成也曾听说过祖父有个狐妻,便相信了老婆婆的话,邀请她到家中坐。老婆婆跟他去了。

王成叫妻子出来相见,只见她穿着破烂衣服,面黄肌瘦。老婆婆叹息说:“咳!王柬之的孙子,竟然穷到这种地步!”又见破锅旧灶没有一丝烟火,老婆婆说:“家境如此,你们靠什么生活呢?”王妻就把贫苦的状况细细地述说给老婆婆听,忍不住呜呜咽咽哭泣起来。

老婆婆把金钗交给王妻,让她到市上当了钱买些米来暂且度日,三天以后再来相见。王成挽留她,老婆婆说:“一个妻子你还养活不了,我在这里,你只能仰望屋顶,无可奈何,有什么用呢?”说完径自去了。

王成对妻子讲了老婆婆的来历,妻子很害怕。王成称颂她的仁义,让妻子像待婆母那样侍奉她,妻子答应了。

三天后,老婆婆果然来了。拿出一些银子,让王成买米、面各一石。

夜里她就同王成的妻子一块睡在短床上。妻子开始很害怕,但后来看到她心意诚恳,就不再疑心了。

第二天,老婆婆对王成说:“孙子不要再懒惰了,应该做点小买卖。坐吃山空怎么能长久呢?”王成告诉她没有本钱。

老婆婆说:“你祖父在时,金银绸缎任凭我取。我因自己是世外之人,不需要这些东西,所以没有多拿过。

只积攒下买花粉的四十两银子,至今还存着。长久放在我那儿也没用处,你可以拿去全买成葛布,立即赶到京城卖掉,可赚点利钱。”

王成听从了她的话,买了五十多匹葛布回来。老婆婆让他马上收拾行装,估计六七天就可以到京城。

并嘱咐王成,“要勤不要懒;要快不能慢。如果晚到一天,后悔就晚了。”

王成恭敬地答应了,带着货物上了路。王成中途遇雨,衣服鞋子全湿透了。

他平生从未经历过风霜之苦,疲倦不堪,就决定暂时在旅店歇息。不想大雨下了一整夜,房檐雨流如绳。

过了一夜,道路更加泥泞难走。王成见来往的行人,积水没过脚脖,心中怕苦。

等到中午,雨才不下了。但一会儿,阴云密布,又下起大雨,王成只好又住了一宿才走。

快到京城时,听说葛布价格飞涨,王成心中暗暗高兴。进京后,来到客店解下行装,店主非常惋惜他来晚了。

原来,南方的道路刚开通,葛布运至京城的极少;贝勒府又急着购买,价格顿时上涨,比平时贵三倍,前一天才刚购满数额。后来的人都很失望。

店主人把缘故告诉王成,王成闷闷不乐。过了一天,葛布运到京城的越来越多,价格更下跌了。

王成因为没有利润不肯出售,迟延了十余天,算计食宿花费很多,更加烦闷忧愁。店主人劝他把葛布贱卖掉,改作别的买卖,王成只好听从了,亏了十几两银子,把布全部脱了手。

早晨起来,王成准备回去,打开行囊一看,银子全没了。王成惊慌地告诉店主人,主人也没有办法。

有人让王成报告官府,要店主偿还。王成叹息说:“这是我命该如此,和店主有什么关系?”店主听说后很感激他,赠送他五两银子,劝慰他让他回去。

王成自己考虑着没脸回去见祖母,里里外外地犹豫徘徊,进退两难。一天,王成恰好看见有斗鹌鹑的,一赌就是几千文钱。

每买一只鹌鹑,常常花费不止一百文。他忽然心中一动,算了算行囊中的钱,仅够贩卖鹌鹑的,就回去同店主人商议。

店主人极力怂恿他,并且约好让他借住店中,管饭吃,不收他钱。王成很高兴,就上路了。

他买了满满一担鹌鹑,又回到京城。店主人很高兴,祝他早点卖光。

到了夜里,大雨一直下到天明。天亮后,街上水流如河,雨还是没停。

王成只好住在店里等待晴天。可是雨一连下了好几天不停。

看看笼中,鹌鹑慢慢死了一些。王成害怕极了,不知怎么办才好。

又过了一天,死的更多,仅剩下几只,合并到一个笼子内养着。过了一夜又去看,只有一只还活着。

王成告诉了店主人,忍不住泪流满面。店主人也为他振臂叹息。

王成觉得银两亏尽,有家难回,只想寻死。店主人劝慰他,同他一块去看那只活下来的鹌鹑。

店主人仔细审视一番后说:“这只鹌鹑好像不同寻常。那些死了的鹌鹑,未必不是被它斗 ... 的。

你现在也闲着没事,就训练训练它,如。

3. 聊斋志异

王成,平原故家子,【平原,县名,清代隶属德州,即今山东省平原县。】

性最懒。生涯日落,惟剩破屋数间,与妻卧牛衣中,【牛衣:一种用草、麻编织的给牛御寒用的覆盖物。

《汉书·王章传》: “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

】交谪不堪。【交谪不堪:妻子责怨,难以度日。

谪,责备、埋怨。交谪,习指妻子对丈夫絮烦的埋怨、责数,语出《诗·邶风·北门》:“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谪我。”

】 王成,原是平原县一个旧官僚家的子弟。他生性懒惰,生活越来越没着落。

后来只剩下几间破屋,与妻子睡在破草席上,经常互相怨 ... ,难以度日。 时盛夏燠热,【燠(yù郁)热,炎热,酷热。

燠,暖,热。】村外故有周氏园,墙宇尽倾,惟存一亭;村人多寄宿其中,王亦在焉。

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季,村子外边原来有个周家的花园,已经墙倒屋塌,只剩下一个亭子。村里有许多人来这里住宿乘凉,王成也在其中。

既晓,睡者尽去;红日三竿,王始起,逡巡欲归。 有一天,天亮后,睡在这里的人都走了。

太阳升起三杆高了,王成才起来,摇摇晃晃地想要回家。 见草际金钗一股,拾视之,镌有细字云:“仪宾府造。

【仪宾:明代亲王或郡王之婿称仪宾,取《周易·观卦》王弼注“明习国仪,利用宾于王”之义。见《明史·职宫志五》。】

” 忽然看见草丛中有一股金钗,他拾起来一看,上面刻着“仪宾府造”一行小字。 王祖为衡府仪宾,【衡府:指青州衡王府。

明宪宗第七子朱,成化二十三年封衡王,孝宗弘治十二年之藩青州(今山东省益都县),下传四代,明亡。见《明史·宪宗诸子列传》。】

家中故物,多此款式,因把钗踌躇。【踌蹰:同“踌躇”,此从铸雪斋抄本,原作“筹蹰”。】

王成的祖父原来是衡恭王府的仪宾,家里的旧物,很多都是这种款式,因此王成拿着金钗踌躇了半天。 一妪来寻钗。

王虽故贫,然性介,【介:耿直。】遽出授之。

这时有个老婆婆来寻金钗,王成虽然很穷,但秉性耿直,急忙拿出来交给了她。 妪喜,极赞盛德,曰:“钗值几何,先夫之遗泽也。

【先夫之遗泽:已故夫君的遗物。遗泽,对于去世的尊长遗物的敬称,意思是遗物上还保留着他们接触留下的体泽(汗渍、口津之类)。

《礼记·玉藻》:“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手泽是其一例。】

” 老婆婆很高兴,极力称赞王成的品德,说:“金钗不值几个钱,可这是已故夫君的遗物。” 问:“夫君伊谁?”答云:“故仪宾王柬之也。”

王惊曰:“吾祖也。何以相遇?” 王成问:“您夫君是谁呀?”老婆婆回答说:“是已故仪宾王柬之。”

王成吃惊地说:“那是我祖父!你们怎么认识的?” 妪亦惊日:“汝即王柬之之孙耶?我乃狐仙。百年前,与君祖缱绻。

【缱绻(qiǎn quǎn),缠绵纠结;形容男女间情意深厚,恩爱难舍难分。】君祖殁,老身遂隐。

老婆婆也惊讶地说:“你就是王柬之的孙子吗?我是狐仙。一百年前,我同你祖父相好。

你祖父死后,我就隐居起来了。 过此遗钗,适入子手,非天数耶!”王亦曾闻祖有狐妻,信其言,便邀临顾。

今天经过这里时遗失了金钗,恰好被你拾到,这不是上天的安排吗!”王成也曾听说过祖父有个狐妻,便相信了老婆婆的话,邀请她到家中坐。 妪从之。

王呼妻出见,负败絮,【负败絮:穿着破棉袄。】菜色黯焉。

【菜色黯焉,容光暗淡,面有饥色。菜色,贫穷缺粮,长期以菜类充饥,营养不良的面色。】

妪叹曰: 老婆婆跟他去了。王成叫妻子出来相见,只见她穿着破烂衣服,面黄肌瘦。

老婆婆叹息说: “嘻!王柬之孙子,乃一贫至此哉!”又顾败灶无烟,曰:“家计若此,何以聊生?【何以聊生,依靠什么维持生计?聊,依赖。】” “咳!王柬之的孙子,竟然穷到这种地步!”又见破锅旧灶没有一丝烟火,老婆婆说:“家境如此,你们靠什么生活呢?” 妻因细述贫状,呜咽饮泣。

妪以钗授妇,使姑质钱市米,三日外请复相见。 王妻就把贫苦的状况细细地述说给老婆婆听,忍不住呜呜咽咽哭泣起来。

老婆婆把金钗交给王妻,让她到市上当了钱买些米来暂且度日,三天以后再来相见。 王挽留之。

妪曰:“汝一妻不能自存活;我在,仰屋而居,【仰屋而居;指困居家中,愁闷无计。仰屋,抬头望着屋顶,愁苦无计的样子。】

复何裨益?” 王成挽留她,老婆婆说:“一个妻子你还养活不了,我在这里,你只能仰望屋顶,无可奈何,有什么用呢?” 遂径去。王为妻言其故,妻大怖。

王诵其义,使姑事之,【使姑事之,让妻子象对待婆母那样侍奉狐妪。】妻诺。

说完径自去了。王成对妻子讲了老婆婆的来历,妻子很害怕。

王成称颂她的仁义,让妻子像待婆母那样侍奉她,妻子答应了。 逾三日,果至。

出数金,籴粟麦各石。夜与妇共短榻。

妇初惧之;然察其意殊拳拳,【拳拳,同“惓惓”。恳挚。】

遂不之疑。 三天后,老婆婆果然来了。

拿出一些银子,让王成买米、面各一石。夜里她就同王成的妻子一块睡在短床上。

妻子开始很害怕,但后来看到她心意诚恳,就不再疑心了。 翌日,谓王曰:“孙勿惰,宜操小生业,坐食乌可长也!” 第二天,老婆婆对王成说:“孙子不要再懒惰了,。

4. 李愬的文言文翻译

李愬凭父亲的功德而得到官职出仕,被授官卫尉少卿。李愬善于谋略,精于骑射。元和十一年,朝廷出兵讨伐蔡州吴元济。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朝廷又命袁滋为统帅,袁滋作战也没有成效。李愬向皇帝上奏章自荐,希望能到军中效力。宰相李逢吉亦认为李愬有才能可以任用,于是就任命他担任随、唐、邓节度使。唐军兵士在遭受挫败之后,士气不振,李愬料想到了这样的情况,就不去整顿军队。有人认为他不当不整顿军队,愬曰:“叛贼正安于袁尚书指挥作战的宽缓,我不想使他们改得加强防备。”于是就欺骗三军说:“皇上知道我软弱,能承受战败之耻,所以让我来抚慰你们。作战,不是我的事情。”兵士们都相信了并因此都很高兴。对于受伤的士兵,李愬亲自安抚他们。叛贼以为曾经打败过将军袁滋,又因为李愬的名望不是他们所畏惧的,所以并不怎么加强防备。李愬沉着勇敢,长于谋划,能以诚心对待兵士,所以能够发挥兵士们的低下败落的士气,出乎叛贼的意料。过了半年,李愬觉得军队可以承担作战任务了,武器装备也准备充足了,于是就计划奇袭蔡州。李愬先前俘获了叛贼的将军丁士良,召他来审问他,丁士良言辞和精神都不屈服,李愬认为他与众不同,就解开了他的绑缚。丁士良为之感动,就说:“叛贼的将军吴秀琳统领几千军兵,难以迅速击败他。我能够使吴秀琳投降。”李愬听从了他的意见,十二月,吴秀琳率领三千军兵来降。李愬就派吴秀琳的军队进攻吴房县,占领了它的外城,得胜而收兵。有人劝李愬乘势进军攻下吴房县,李愬说:“攻下它叛贼就会 ... 兵力来固守他们的巢穴,不如留下它用来分散他们的兵力。”

当初,吴秀琳投降时,李愬单人独骑至他的营寨前与他谈话,并亲自解开他的绑缚,让他暂任秀衙将。吴秀琳感激他的恩遇,希望能立功来报效。他对李愬说:“如果想要击败叛贼,必须得到李佑,我是无能为力的。”李佑是叛贼的骑兵将军,有胆识才略,守卫兴桥栅,常常侮辱蔑视官军,往来无法防备。李愬召来他部下的将军史用诚告诫他曰:“现在李佑率领他的军队获在张柴收割麦子,你可以率领三百骑兵埋伏麦田旁的树林中,再派士兵让他在麦田前摇动军旗,显示将要焚烧麦田。李佑向来轻视我军,一定会轻率地前来追击,你率领轻装的骑兵突袭他,一定会俘获李佑。”史用诚等按照他的预料,果然擒获了李佑而回。李愬亲自解除李佑的绑缚,并以待宾客的礼仪对待他,让他暂任散兵马使,允许他佩刀巡视警戒,可以自由出入中军帐中,对他一点也没有猜忌防范。李愬有空闲时常召见李佑,摒退别人和他交谈,有时直至夜半。李愬更清楚地了解叛贼的虚实情况。

陈许节度使李光颜勇武为唐军各部之首,叛贼用全部精兵抵御李光颜。因此李愬乘着叛贼对自己没有防备,十月,准备奇袭蔡州。十日夜晚,夜色阴暗,下着雨雪,李愬让李佑率领突击将士三千人作为先锋,李愬亲自率领中军出征。叛贼依仗着吴房县的坚固,安逸自在,没有一个人发觉。李佑在城墙上挖洞率先登城,勇敢精锐的将士们跟从着他,全部 ... 死了守城门的士兵,登上了城门。吴元济投降了,李愬就用囚车把他押送往京城。

5. 文言文王鹗翻译文章

王鹗字百一,是曹州东明人。曾祖王成,祖父王立,父亲王琛。王鹗刚生下来的时候,有一只大鸟栖息在他家的庭院裹,乡里的先生张甭说:“这是一只鹗啊。这孩子以后要有大名吧!”因而以鹗为他命名。他从小聪明敏悟,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长大后擅长文章词赋。

金朝正大元年,王鹗中了状元出身,被授予应奉翰林文字。六年,被授予归德府判官,并代理亳州城父县令。七年,改任同知申州事,代理蔡州汝阳县令,因母亲死而去职。天兴二年,金朝皇帝迁都蔡州,令尚书省以文书令恒山公武仙进兵。金朝皇帝看完文书后,问是谁写的,右丞相完颜仲德说:“是前应奉翰林文字王鹗。”皇帝说: “是我即位时的那位状元吗?”即刻召见,并惋惜提拔任用得太晚了。重新起用后,授予尚书省右司都事,升任左右司郎中。天兴三年,蔡州被攻陷,王鹗将要被 ... ,万户张柔听到过他的声名,便救了他,用车把他载回,让他住在保州的客馆里。

甲辰年冬,世祖在藩王府时,访求在野人士,派人聘请王鹗。王鹗到达时,有多名使者迎接,世祖也即刻召问。他给世祖讲解《孝经》、《尚书》、《周易》以及齐家治国之道、古今事物的变化,每次总是到半夜才结束。世祖说:“我虽然不能马上按你所说的去做,但怎麽知道以后不能这样去做呢?”过了一年多,王鹗请求回乡,世祖赐给他马,并令近侍阔阔、柴祯等五人跟从他学习。接着又命王鹗迁居大都,并赐给他一所住宅。一次王鹗藉见世祖的机会,向他请求说:“蒙古军攻克蔡州后,金朝的皇帝上吊 ... 了,他的侍从绛山在汝水旁焚烧了他的尸体并安葬了他。按礼仪,我应该为原先的君主穿丧服,希望允许我前往祭奠。”世祖认为他有节义而允许了。王鹗到后,金朝皇帝的葬地已被河水淹没了,他摆放好祭品,设立灵位而哭。

庚申年,世祖即位,建立年号为中统。世祖首先授予王鹗为翰林学士承旨,一切诏令制度,都由他裁定。至元元年,加授王鹗为资善大夫。王鹗上奏说:“从古至今,历代帝王的兴废得失之所以能被考察了解,是因为有历史记录在。我们的国家以神明威武平定了四方,帝王的军队所到之处,无不降服,这些都是由於太祖皇帝英明的谋略造成的。如果不乘现在记录下来,我担心时间久了会遗忘失传。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修纂实录,并附带修撰辽、金两朝的历史。”又说:“唐太宗刚安定天下,就设置了弘文馆学士十八人,宋太宗继太祖开国创业之后,也设立了内外学士院,史书上的记载光辉灿烂,号称文治。我们堂堂蒙古王朝,难道就没有如唐、宋那样的英才吗!”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开始设立翰林学士院,王鹗於是推荐李冶、李昶、王磐、徐世隆、高鸣为学士。他又上奏建议设立了十道提举学校官。

有人向皇帝指出,现任宰相不称职,皇帝令文臣在朝廷上议论宰相的人选。当时阿合马巧诈奸邪,想乘机取得宰相的职位,还有些大臣帮助他。大家都知道这人不合适,但不敢表态。王鹗愤然放下笔说:“我已经衰老了,无以报效国家,如果一定要推举此人做宰相,我可不愿倒插在驴尾。”一甩衣袖而起,奸计因此而终止。五年,他请求退职,皇帝令有关机构每年向他提供粮食,直至终生,遇到大事则派人向他询问。十年,王鹗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谧号文康。

王鹗为人和蔼平易,写文章不加雕饰,他曾说:“学者应该以穷究义理为先,分析章节句读,这是应付科举考试的人的事情,不是为自己提高道德修养的学问。”

6. 关于柳敬亭的文言文及翻译

柳敬亭传

1作品原文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hai)嗢(wa)噱(jue)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 ... 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2作品译文

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原姓曹。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不讲道理,触犯刑法,应当处 ... ,(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们说书。那时(他说书)已经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很久以后,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是低微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要像春秋时楚国优孟那样以隐言和唱歌讽谏,而后才能达到目的。”柳敬亭回到家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用心练习,反复推求。过去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莫(对他)说:“你说书,能使人欢乐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对他)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不禁赞叹地说:“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 ... 之上,在悠闲亭榭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

宁南侯左良玉渡江南下时,安徽提督社宏域想结交左良玉,介绍柳敬亭到(左良玉的)府署。左良玉惋惜与柳敬亭相见太晚,让柳敬亭参与决定重要秘密军务。军中官员也不敢以说书人的身份来看待柳敬亭。左良玉没有读过书,所有公文,都是部下文人立意谋篇,炼字炼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可是)左良玉都不满意。而柳敬亭耳朵经常听到的,口里经常说的,从僻陋里巷俗语常谈中得来的,倒没有不合左良玉之意的。(柳敬亭)曾奉命到南京,当时南明朝中群臣都敬畏左良玉,听说他派人来,上下没有谁不以恭敬之礼接待(他),宰相以下的官吏都让柳敬亭坐在向南的尊位上,称呼他柳将军,柳敬亭也没有什么不安的表现。那些街市上往日和柳敬亭很亲近互称你我的市民,在路边私下说:“这人是过去和我们一起说书的,如今他竟这样飞黄腾达了!”

不久,南明朝廷覆灭,左良玉也死了。柳敬亭的资财差不多花光,又象昔日一样贫困,于是又开始走上街头,重操旧业。柳敬亭既然在军队里的时间很长,那些蛮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 ... 人犯法、改名换姓、逃亡在外的人,流离失所、悲欢离合、国破家亡的事,(他)都亲眼见过,而且各地的方言,大众的爱好和崇尚,都是他所熟悉的。(因此他)每讲一词一语,让人听起来,有的象刀枪剑戟碰撞,带甲骑兵突然冲出,飒飒作响,腾空而起;有的象狂风怒号,苦雨泣诉;有的象鸟鹊悲鸣,群兽惊骇,使人立即产生亡国之恨,听不清伴奏的乐声。(他的艺术造诣)已大大超过了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了。

7. 《穿井得人》的文言文的翻译

前言 《穿井得人》属于初中必学文言文,对今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也很有帮助,其中涉及到多个重要方面,要求读者们必须认真阅读,积极理解,透彻的了解文中意思。

来自

穿井得人 选自《吕氏春秋集释》秦相国吕不韦组织其门客编写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所以经常要一个人到外面打水。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于是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一人。”有听说并传开这件事的人说:“丁家的人打了一口井,发现了一个人。”宋国的人都谈论这件事,有人向宋国国君报告。宋国国君派遣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姓丁的人回答说:“是打井后得了一个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在井中发现一个人。”

注释

1:溉汲——打水洗涤。溉:音gài,浇灌。汲:音jí,从井里打水。

2:居---停留

2:及——到了……的时候。

3: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4: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5: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6:使——劳动力。

7:吾——我家。

8:于——向;在

9:对——回答

10:不若:不如。

11:穿:凿通。

12:闻:听到,后一句中的“闻”是“使听见”的意思。

13:令:命令

14: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启示

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以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以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8. 关于晏子的文言文及翻译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

傧者——傧,音宾。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淄,音资。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闾——音驴,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三百闾,表示人口众多。

袂——音妹,就是衣裳的袖子。

踵——音种,就是人的脚后跟。

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不肖——就是不贤,没有德才的人。

评点

这个寓言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敏捷、能言善辩的才干,同时也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可贵品质。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想侮辱他,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楚国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他出访无能为力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楚王立即不好意思了。

智慧评点:

外交无小事,尤其在牵涉到国格的时候,更是丝毫不可侵犯。晏子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维持了国格,也维护了个人尊严。

9. 陈元方 文言文的翻译

泉州话证《世说》

【原文】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政事第三/3)

【译文】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方言证古】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泉〕老爸(父亲)、老母(母亲)。

10. 凿壁偷光的文言文和翻译

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