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谓语前置句

Nov06

文言文的谓语前置句

时间:2020/11/06 15:13 | 分类:文字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 关于文言文的句式什么是文言文的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后置

变式句(即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现代汉语的结构:[ ] ,( ) .||[ ] . ( ) .. 倒 谓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装 定语后置句 句 状语后置句 1、谓语前置句.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怒吼吧,黄河! 怎么了, 美哉,我少年中国! 例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2、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 (古)之人||[不]余欺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而良人||[未] 之知也. “时人||[莫]之许也.” 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A.动宾前置.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 大王||来何操?时不我待. B.介宾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不然,籍||[何以]至此? ||[系以]知其然也? ③用 “之”作标志把宾语提到前边. 宋||何罪之有?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 ”―― ||夫子之谓也. 何陋之有? 其李将军之谓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④ 唯……是……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诸君而有意,唯余马首是瞻. 唯你是问. 唯才是举. 3、定语后置 •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 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者之石,所在皆是也. 马之千里者 4、介词结构后置(即状语后置)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正常语序应为:青,于蓝中取,而于蓝青.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项羽本记》中:“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⑶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此时为状语后置 ,即:“乎(在)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比)吾先.” 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 5.省略量词:寒暑易节,始一(次)返焉. ◇省略主语 ①“……(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 ... 鸡作食.”(《桃花源记》) (村民)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民)便要还家,设酒 ... 鸡作食.”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注意:不同的主语要翻译出来. ◆省略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吾)“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省略宾语: ⑴ 动词宾语的省略. ⑵ 介词宾语的省略.。

2. 什么是古汉语中的谓语前置句,举例说明类

(一)、宾语前置 (可以这样理解:前面的词受后面的词支配)具体如下: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二)、定语后置:(后面的词可以修饰前面的词)具体如下: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3. 什么是古汉语中的谓语前置句,举例说明类型有几种 –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即“有何陋”,译为:有什么简陋呢。此处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宾语前置是文言文的一种写作手法,包括: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等。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韩生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韩生面向南坐。”

4. 语文中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和定语前置句怎么判断

这位童鞋啊!下面全是知识啦,你要的好像在第3~5大段里面的吧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 (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1)承前省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2)蒙后省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3)对话省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5. 文言文句式有哪些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