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发语词

Apr19

文言文发语词

时间:2019/04/19 11:12 | 分类:文字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 文言发语词是什么

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最常见的句首和句中语气词有“夫”、“唯”、“其”三个字,“也”也可以作句中语气词用。

现代汉语没有句首语气词,语气词放在句中的性质也和古代汉语不同,一般无法直接对译。下面对这三个语气词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1、夫 “夫”字作为句首语气词是从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的。它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之为“提顿语气词”。例如: 夫将者,国之辅也。

《孙子·谋攻》 夫寒之於衣,不待轻暖;饿之於食,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 “夫”还可以和“且”、“故”、“若”、“今”相结合,成为“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用于句首。

“且夫”、“故夫”大致等于“且”、“故”,增加了“夫”字,就加强了要发议论的语气。例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故夫作法术之人,立取舍之行,别辞争之论,而莫为之正。 《韩非子·问辩》 2、惟(维,唯) “惟”字用作句首、句中语气词时,可以写作“维”、“唯”。

用于句首时,有两种作用。一种作用是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

例如: 惟辟(国君)作福,惟辟作威。 《书经·洪范》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 另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

例如: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 “惟”字用作句中语气词,主要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书经》、《诗经》中比较常见。

例如: 蚩尤惟始作乱。 《书经·吕刑》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文王》 3、其 语气词“其”用于句首或句中,一般表示推测、拟议,有“大概”、“恐怕”等意思。例如: 齐其为陈氏矣。

《左传·晏婴论季世》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庄子·逍遥游》 4、也 语气词“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放在句尾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但有时也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如: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句中“也”字还常和“者”字相结合,位于主语之后,起提示谓语的作用。例如: 君子也者,道法之摠要也。

《荀子·致士》 上古汉语的句首、句中语气词还有“紧”、“伊”、“思”等,秦汉以后一般不再使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2. 文言文中发语词是怎么产生的

文言文中发语词的产生,来自于作者的议论。比如语气词“夫”用于句首时,表示将要发表议论,引出议论的内容。如果是用在复句的最后一个分句的句首,则常常表示对上文的结语或推论。例如:

①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晋灵公不君》)

②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这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许行》)

③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荀子•议兵》)

前三例都是引出议论的内容,后一例是对上文的总结。

3. 【古文翻译 ... 】

最好是平时多积累通假字,多义字和被字句形,宾语前置等句形.文言文翻译的基本 ... 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 ... 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 ... :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中考文言文翻译 ... 十字诀例析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 ...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 ... 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 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