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赵充国传文言文翻译

Apr17

汉书赵充国传文言文翻译

时间:2019/04/17 14:05 | 分类:文字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 《汉书·赵充国传》文言文怎么翻译

翻译:赵充国(公元前137一前52年),字翁孙,西汉上邦人,是一位能骑善射骁勇多谋的 ... 家,在当时屯田政策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人沉着勇敢,有远见深谋。少年时,就边学兵法,边研究 ... 。公元前119年,随着武帝取得了第三次大举征讨匈奴的胜利,即 ... 七十万口,以加强北方边防。东起朔方,西至今居(今永登县)的地区内,设团官,供给 ... 牛犁谷种,变牧场为农业区。赵充国就是这一年全家 ... 令居的。

公元前99年他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被匈奴团团围困,汉兵几天无食,死伤增多。充国带领壮士百余人突围陷阵,李广利和大兵紧紧跟随,全身受伤二十多处,终于解围而出。广利将这次情况启奏皇帝,皇帝面见充国,亲自看了创伤,叹为勇士,拜中郎,迁车骑将军长史。昭帝时,迁中郎将、水衡都尉。又和匈奴作战,生擒西祁王归来,升为护羌校尉、后将军。公元前74年,因随大将军霍光定策迎立宣帝之功,封为营平侯。

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赵充国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挫败羌人进犯。回来以后,三向朝廷上书,详细分析了形势,建议防事变于未然,提出了“以兵屯田”的主张,得到宣帝的赞赏。宣帝因他年老,问他:“派谁去带兵最合适呢?”他回答得很痛快:“再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人选了。”又问:“需要多少人马?”答“百闻不如一见。臣愿立刻去金城(今兰州附近)测看地形,写出方案来。陛下把此事交给我办好了。”他就领骑兵不满万人,迅速出师,巧渡黄河,立稳阵脚,作好战斗准备。到达湟水岸边,羌人多次挑战,他坚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解散羌人各部落联合的计划。这时,他建议朝廷,屯田湟中(今青海省湟水两岸)作为持久之计,提出亦兵亦农,就地筹粮的办法,可以“因田致谷”,“居民得并作田,不失农业”;“将士坐得必胜之道”;“大费既省,徭役预息”等“十二便”。这对当时支援频繁的战争,减轻人民负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影响到后世。

充国死后与霍光等人一同画肖像于未央宫,溢曰壮侯,葬于圭卜山之阳(今清水县城西北的李崖),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赵充国行军是以远出侦察为主,并随时作好战斗准备。宿营时加强营垒防御,稳扎稳打,计划不周全不作战。爱护士卒,战则必胜。老病辞官在家以后,朝廷每讨论边防大事,也常常参与谋略,或者要向他问办法。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作者资料: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班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著有《白虎通德论》六卷,《汉书》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 。

创作背景: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

2. 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汉书·赵充国传》翻译

赵充国(公元前137一前52年),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最初为骑兵,后来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因为善骑射而进入御林军。汉武帝时(公元前99年)他随贰 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被匈奴团团围困,汉兵几天无食,死伤增多。充国带领壮士百余人突围陷阵,李广利和大兵紧紧跟随,终于解围而出。

汉元康三年时,先零、罕开都是西羌种族,各有酋长,因彼此互相攻击而成仇家。后来匈奴联合其他羌族,互订盟约,解除仇恨。汉昭帝听说了这件事,

就 拿它来问赵充国。充国时年七十余,昭帝认为他很老了,赵充国回答说:“再没有比老臣更好的人选了。”昭帝说:“将军能否预测目前羌人的势力、打算带多少兵 马去?” 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打仗的事很难凭空设想。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计划攻讨的方略。”赵充国到了金城,征调一万名士兵想渡河,又怕遭到羌人截击。

便 趁夜派三个营士兵先悄悄渡河,渡了河后,立刻扎营防备羌人来犯。到了天亮,军士们已依次全部安然渡河,羌人发觉后,派了数百骑兵,在汉军左右出没骚扰。赵 充国想羌骑一向骁勇善战,难以制服,再说这也可能是羌人诱敌之计,于是下令:“我军兵马刚渡河,已略有倦意,不必追击羌骑,攻击羌人要以消灭他们为目标, 区区近百羌骑,不必着意贪求。”

赵充国一面派骑兵去侦察四望和陿中这两个地方,发现其中并无羌人出没。于是趁夜引兵到洛都,召集各部将领 说:“我就知道羌人不善用兵,如果他们调派几千人防守四望和陿中,我军哪能向前推进呢?”于是向西推进到西部都尉府,日日飨宴军士,士卒都希望为他效力立 功,羌人好几次前来挑衅,赵充国都下令坚守。

昭帝下令赵充国进攻。赵充国上书请罪,剖陈利害,说:“臣听说《孙子兵法》上说过:‘善于作战 的人,能掌握敌人,却不会被敌人所掌握’。现在羌人入寇,我们便应该整饬兵马,训练战士,以逸待劳,才是致胜之道。依老臣之见,如果能先诛灭先零,即使不 讨伐罕开,罕开也自然会归顺;万一先零已被诛灭,而罕开仍然不服,那么,到正月时再进攻也不迟。”

昭帝接纳了赵充国的意见。赵充国于是率兵 进攻先零,先零因居安日久,已松懈防备,望见汉朝大军,纷纷丢下装备,想渡湟水逃命,由于道路狭隘,赵充国只紧蹑溃兵之后,徐徐驱赶。有人说:“追击先零 逃兵,这正是建功的大好机会。”赵充国说:“这些都是走投无路的穷寇,不可以过分逼迫他们。慢慢的追赶他们,他们便会没命的逃走;但是如果逼急的话,他们 或许会回过头来拼命的。”

羌酋靡忘于是自动前来归顺,赵充国赐他食物后,仍放他回去劝晓其他的族人。一时之间,有一万多名羌人请降,赵充国预料羌人会自行瓦解,所以遣回全部骑兵,并请准予留下一万名兵士在当地屯田,静待其变。

后来赵充国老病辞官在家,朝廷每讨论边防大事,也常常参与谋略,或者要向他问办法。甘露二年去世,年八十六,谥号壮侯。

3. 文言文《汉书常惠传》的翻译

常惠传 常惠,太原人。

年少时家里贫穷,自告奋勇去当兵,跟随中监苏武出使匈奴并一起被拘留了十几年。汉昭帝时才回归汉朝,汉朝廷为了嘉奖他的勤劳,提拔他为光禄大夫。

当时,乌孙公主(她叫解忧)上书汉朝说:“匈奴派骑兵以行围打猎为名前往车师国,于是车师国与匈奴串通,共同侵犯乌孙国,现在只有汉天子可以救我们了!”汉朝养了很多士兵和战马,商议要攻击匈奴。当时昭帝驾崩,惠帝刚刚上位,本始三年,派遣常惠出使乌孙。

乌孙公主和乌孙王(昆弥是他的名号)都派遣了使者,于是常惠说:“匈奴接连派重兵攻击乌孙国,功掉了车延恶师等地,掠夺他的人民而去,派使节要挟乌孙王想要乌孙公,想让乌孙与汉朝隔绝。乌孙王愿意发一半的国内精兵,自己补给五万的人马士兵,尽力反击匈奴。

现在只有天子出兵可以救公主和乌孙王了!”于是汉朝派五个将军并发兵十五万分道出击。这句话在《匈奴》中也有写到。

任命常惠为校尉持使节护送前往乌孙的士兵。昆弥自行将翁侯手下的五万多骑兵,从西方攻入右谷蠡庭,斩获匈奴单于的父亲和嫂子,俘虏王以下兵将三万九千人,获得牛马五万多匹,羊六十多万头,这些都被乌孙王自己取走虏获。

常惠和十几名官吏跟随昆弥回乌孙,还没有到乌孙,乌孙人便偷走了常惠的绶印使节。常惠回国后,自认为应当被诛 ... 当时五位将军都没有功劳,天子认为常惠奉天子之命出使并有所功劳,于是封常惠为长罗侯。

又派遣常惠拿着金币给乌孙的达官贵人和有功劳的人。常惠曾经上奏龟兹国 ... 掉校尉赖丹,但是赖丹并未被 ... 掉,所以常惠想借到顺便攻击龟兹国,但宣帝没有批准。

大将军霍光告诉常惠可以根据情况自行决定,于是常惠与五百将士一起去乌孙。到达乌孙后,派西国兵二万人,并且派遣副使让龟兹东国发兵两万人,还有乌孙兵七千人,从三面攻击龟兹国。

兵将未到,先派人谴责龟兹国王以前 ... 汉朝使节的罪状。龟兹国王谢罪说:“这是我先王被当时的贵人姑翼蒙蔽所犯下的错误,我没有罪。”

常惠说:“既然如此,抓住姑翼,我放了你。”龟兹国王抓住姑翼前来见常惠,常惠斩了姑翼之后回国。

后来代替苏武为典属国,专门管理与其他国家的外交事务,勤奋劳苦有很多功劳。后来,后将军赵充国死了,天子便任命常惠为右将军,典属国的职位不变。

宣帝死后,常惠从事元帝,三年后死了。谥号壮武侯,典属国传到曾孙在建武年间断掉了。

(分给我吧,很累的)。

4. 赵充国缓行讨贼的翻译

出处:《汉书 · 传 · 赵充国辛庆忌传》

原文:充国引兵至先零在所。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诸校皆曰:“善。”虏赴水溺死者数百,降及斩首五百余人,卤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余两。

翻译:赵充国带兵到达先零羌所在的地方。敌人驻兵已久,放松了警惕,见到大部队,就丢弃了车辆辎重,想渡过湟水,路狭窄,赵充国就慢慢行军追赶敌人。有人说追逐取胜宜快,如此行进太慢,赵充国就说:“这就是所谓的穷寇莫追。缓慢追赶,他们就会逃跑而不回头,追急了他们就会回头决一死战。”各校尉都说:“好。”敌人投水被淹死的有数百人,投降以及被斩首的有五百多人,俘获马牛羊十多万头,车子四千多辆。

谢谢!

5. 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赵充国字翁孙

4、以下选项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老 认为……老B、将军度羌虏何如 度 估计C、宜简练以俟其至 俟 等待D、则罕开不烦兵而服 烦 烦恼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亡逾于老臣者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击之未见利/之二虫,又何知C、如其不服,须正月击之未晚/方六七十,如五六十D、问筹策焉/心不在焉6、以下选项中都能表现赵充国稳妥持重的一项是( )(3分)①虏数挑战,充国坚守。

②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③不先破罕开,则先零未可图。

④宜简练以俟其至,以逸代劳,必胜之道也。⑤吾知羌无能为矣⑥留万人屯田,以待其敝A、①②⑥ B、②③⑤C、①④⑤ D、③④⑥7、下列选项中对文意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A、赵充国青年时当骑兵,后调入长安为羽林骑,做皇帝的警卫。

他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被围。汉军绝粮数日,伤亡很大。

赵充国率百余人 ... 出重围,李广利率大队紧随其后,终于脱险。B、为防止羌叛军袭击,赵充国派主力部队夜渡黄河,连夜在对岸修筑阵地。

对于叛军游骑在阵前挑战,他不予理会,而首先派人侦察前方地形、敌情。C、赵充国行军是以远出侦察为主,并随时作好战斗准备。

宿营时加强营垒防御,稳扎稳打,计划不周全不作战。爱护士卒,战则必胜。

D、赵充国老病辞官在家以后,朝廷每讨论边防大事,也常常参与谋略,或者要向他问办法。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3分)②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3分)③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4分)参考答案:4、D 烦:劳烦5、D A于:比/从 B之:代词,代罕羌/代词,这 C如:如果/或者D用法相同,相当于介词“于”加代词“之” 6、A7、B 不是派主力部队夜渡黄河,而是派三只小分队先渡过河。

8、①打仗的事很难凭空设想。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谋献应付的方略。

(度、图各1分,句意1分)②会打仗的人,能掌握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所掌握。(致1分,被动句1分,句意1分)③这些都是走投无路的穷寇,不可以过分逼迫他们。

慢慢的追赶他们,他们便会没命的逃走;但是如果逼急的话,他们或许会回过头来拼命的。(穷、缓急、致死各1分,句意1分)附参考译文赵充国(公元前137一前52年),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

最初为骑兵,后来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因为善骑射而进入御林军。汉武帝时(公元前99年)他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被匈奴团团围困,汉兵几天无食,死伤增多。

充国带领壮士百余人突围陷阵,李广利和大兵紧紧跟随,终于解围而出。汉元康三年时,先零、罕开都是西羌种族,各有酋长,因彼此互相攻击而成仇家。

后来匈奴联合其他羌族,互订盟约,解除仇恨。汉昭帝听说了这件事,就拿它来问赵充国。

充国时年七十余,昭帝认为他很老了,赵充国回答说:“再没有比老臣更好的人选了。”昭帝说:“将军能否预测目前羌人的势力、打算带多少兵马去?” 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打仗的事很难凭空设想。

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计划攻讨的方略。”赵充国到了金城,征调一万名士兵想渡河,又怕遭到羌人截击。

便趁夜派三个营士兵先悄悄渡河,渡了河后,立刻扎营防备羌人来犯。到了天亮,军士们已依次全部安然渡河,羌人发觉后,派了数百骑兵,在汉军左右出没骚扰。

赵充国想羌骑一向骁勇善战,难以制服,再说这也可能是羌人诱敌之计,于是下令:“我军兵马刚渡河,已略有倦意,不必追击羌骑,攻击羌人要以消灭他们为目标,区区近百羌骑,不必着意贪求。”赵充国一面派骑兵去侦察四望和陿中这两个地方,发现其中并无羌人出没。

于是趁夜引兵到洛都,召集各部将领说:“我就知道羌人不善用兵,如果他们调派几千人防守四望和陿中,我军哪能向前推进呢?”于是向西推进到西部都尉府,日日飨宴军士,士卒都希望为他效力立功,羌人好几次前来挑衅,赵充国都下令坚守。昭帝下令赵充国进攻。

赵充国上书请罪,剖陈利害,说:“臣听说《孙子兵法》上说过:‘善于作战的人,能掌握敌人,却不会被敌人所掌握’。现在羌人入寇,我们便应该整饬兵马,训练战士,以逸待劳,才是致胜之道。

依老臣之见,如果能先诛灭先零,即使不讨伐罕开,罕开也自然会归顺;万一先零已被诛灭,而罕开仍然不服,那么,到正月时再进攻也不迟。”昭帝接纳了赵充国的意见。

赵充国于是率兵进攻先零,先零因居安日久,已松懈防备,望见汉朝大军,纷纷丢下装备,想渡湟水逃命,由于道路狭隘,赵充国只紧蹑溃兵之后,徐徐驱赶。有人说:“追击先零逃兵,这正是建功的大好机会。”

赵充国说:“这些都是走投无路的穷寇,不可以过分逼迫他们。慢慢的追赶他们,他们便会没命的逃走;但是如果逼急的话,他们或许会回过头来拼命的。”

羌酋靡忘于是自动前来归顺,赵充国赐他食物后,仍放他回去劝晓其他的族人。一时之间,有一万多名羌人请降,赵充国预料羌人会自行瓦解,所以遣回全部骑兵,并请准予留下一万名兵士在当地屯田,。

6.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后徙金城令居

小题1:C小题2:C小题3:B小题4:C小题5:(1)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诸校皆曰/善/虏赴水溺死者数百/降及斩首五百余人/卤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余辆(2)①行军时一定要做好战斗准备,驻扎时一定要修好坚固的壁垒。

②朝廷每有关四方夷狄的重大商议,经常请他参与 ... 谋划,询问计策。 小题1:点评:本题所选的虚词均为常考虚词,并且涉及到虚词的用法很广。

有动词、助词、介词等。考生复习时要分清词类,这是掌握虚词的重要手段。

小题3:试题分析:1句表现他的自信,忠贞。5句讲的是敌人方面的情况,并非充国的策略。

“有大略”指考虑周全,办事稳重,有远大的谋略点评:本题与平时所考的筛选信息题有所不同,每个选项中的内容与题干中的要求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判断此类型题要看准主体对象,还要看清选项内容与题干要求是否一致。小题4:试题分析:“只可到田中去牧马”有误,应是“不可到田中去牧马”点评:本题在原文有选择性的设置了一个小陷阱。

没牵涉到更多的方面,所以难度不大。只要学生比对原文就比较容易看出来,符合考纲中“浅易”的要求。

小题5:试题分析:(1)根据句意和标志性词语“曰”“也”“此”等即可正确断句。(2)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①为:动词,做。

止:驻扎。②夷:边地,不少数民族。

每:每当。筹策:计策。

点评:文言文的断句并非难点,考生可以凭语感、常用的句首句末词(以助词、连词为主)、相同的句式结构等来断句。当然考断句归根结底还是考对句子的理解。

本题的翻译还是有几个难点,如“止”“筹策”等。

7. 《汉书 冯奉世传》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徙杜陵。

其先冯亭,为韩上党守。秦攻上党,绝太行道,韩不能守,冯亭乃入上党城守于赵。

赵封冯亭为华阳君,与赵将括距秦,战死于长平。宗族由是分散,或留潞,或在赵。

在赵者为官帅将,官帅将子为代相。及秦灭六国,而冯亭之后冯毋择、冯去疾、冯劫皆为秦将相焉。

汉兴,文帝时冯唐显名,即代相子也。至武帝末,奉世以良家子选为郎。

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失官,年三十余矣,乃学《春秋》涉大义,读兵法明习,前将军韩增奏以为军司空令。

本始中,从军击匈奴。军罢,复为郎。

先是时,汉数出使西域,多辱命不称,或 ... ,为外国所苦。是时,乌孙大有击匈奴之功,而西域诸国新辑,汉方善遇,欲以安之,选可使外国者。

前将军增举奉世以卫候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至伊脩城,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 ... 汉所置莎车王万年,并 ... 汉使者奚充国。

时,匈奴又发兵攻车师城,不能下而去。莎车遣使扬言北道诸国已属匈奴矣,于是攻劫南道,与歃盟畔汉,从鄯善以西皆绝不通。

都护郑吉、校尉司马意皆在北道诸国间。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亟击之则莎车日强,其势难制,必危西域。

遂以节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拔其城。莎车王 ... ,传其首诣长安。

诸国悉平,威振西域。奉世乃罢兵以闻。

宣帝召见韩增,曰:“贺将军所举得其人。”奉世遂西至大苑。

大苑闻其斩莎车王,敬之异于它使。得其名马象龙而还。

上甚说,下议封奉世。丞相、将军皆曰:“《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国家,则颛之可也。

奉世功效尤著,宜加爵士之赏。”少府萧望之独以奉世奉使有指,而擅矫制违命,发诸国兵,虽有功效,不可以为后法。

即封奉世,开后奉使者利,以奉世为比,争逐发兵,要功万里之外,为国家生事于夷狄。渐不可长,奉世不宜受封。

上善望之议,以奉世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 元帝即位,为执金吾。

上郡属国归义降胡万余人反去。初,昭帝末,西河属国胡伊酋若王亦将众数千人畔,奉世辄持节将兵追击。

右将军典属国常惠薨,奉世代为右将军典属国,加诸吏之号。数岁,为光禄勋。

永光二年秋,陇西羌彡姐旁种反,诏召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右将军奉世入议。是时,岁比不登,京师谷石二百余,边郡四百,关东五百。

四方饥馑,朝廷方以为忧,而遭羌变。玄成等漠然莫有对者。

奉世曰:“羌虏近在境内背畔,不以时诛,亡以威制远蛮。臣愿帅师讨之。”

上问用兵之数,对曰:“臣闻善用兵者,役不再兴,粮不三载,故师不久暴而天诛亟决。往者数不料敌,而师至于折伤;再三发軵,则旷日烦费,威武亏矣。

今反虏无虑三万人,法当倍用六万人。然羌戎弓矛之兵耳,器不犀利,可用四万人,一月足以决。”

丞相、御史、两将军皆以为民方收敛时,未可多发;万人屯守之,且足。奉世曰:“不可。

天下被饥馑,士马羸秏,守战之备久废不简,夷狄皆有轻边吏之心,而羌首难。今以万人分屯数外,虏见兵少,必不畏惧,战则挫兵病师,守则百姓不救。

如此,怯弱之形见,羌人乘利,诸种并和,相扇而起,臣恐中国之役不得止于四万,非财币所能解也。故少发师而旷日,与一举而疾决,利害相万也。”

固争之,不能得。有诏益二千人。

于是遣奉世将万二千人骑,以将屯为名。典属国任立、护军都尉韩昌为偏裨,到陇西,分屯三处。

典属国为右军,屯白石;护军都尉为前军,屯临洮;奉世为中军,屯首阳西极上。前军到降同阪,先遣校尉在前与羌争地利,又别遣校尉救民于广阳谷。

羌虏盛多,皆为所破, ... 两校尉。奉世具上地形部众多少之计,愿益三万六千人乃足以决事。

书奏,天子大为发兵六万余人,拜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以助焉。奉世上言:“愿得其众,不须烦大将。”

因陈转输之费。 上于是以玺书劳奉世,且让之,曰:“皇帝问将兵右将军,甚苦暴露。

羌虏侵边境, ... 吏民,甚逆天道,故遣将军帅士大夫行天诛。以将军材质之美,奋精兵,诛不轨,百下百全之道也。

今乃有畔敌之名,大为中国羞。以昔不闲习之故邪?以恩厚未洽,信约不明也?朕甚怪之。

上书言羌虏依深山,多径道,不得不多分部遮要害,须得后发营士,足以决事,部署已定,势不可复置大将,闻之。前为将军兵少,不足自守,故发近所骑,日夜诣,非为击也。

今发三辅、河东、弘农越骑、迹射、佽飞、彀者、羽林孤儿及呼速累、嗕种,方急遣。且兵,凶器也,必有成败者,患策不豫定,料敌不审也,故复遣奋武将军。

兵法曰大将军出必有偏裨,所以扬威武,参计策,将军又何疑焉?夫爱吏士,得众心,举而无悔,禽敌必全,将军之职也。若乃转输之费,则有司存,将军勿忧。

须奋武将军兵到,合击羌虏。” 十月,兵毕至陇西。

十一月,并进。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余皆走出塞。

兵未决间,汉复发募士万人,拜定襄太守韩安国为建威将军。未进,闻羌破,还。

上曰:“羌虏破散创艾,亡逃出塞,其罢吏士,颇留屯田,备要害处。” 答案补充 明年二月,奉世还京师,更为左将军光禄勋如故。

其后录功拜爵,下诏曰:“羌虏桀黠,贼害吏。

8. 古文翻译高手进

1、行军时一定做好战斗的准备,驻扎时一定建好坚固的壁垒。

2、缓慢的追击敌人就会不顾一切的逃跑,追得急了敌人就会回头死命抵抗。3、朝廷每当有关于四方边境的大事,都请他参与 ... 会议,向他询问对策。

原文太长。无法一一翻译。

附原文: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后徙金城邻居。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

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 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围。

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创,贰师奏状,诏征充国诣行在所。

武帝亲见视其创,嗟叹之,拜为中郎,迁连骑将军长史。 昭帝时,武都氐人反,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将兵击定之,迁中郎将,将屯上谷,还为水衡都尉。

击匈奴,获西祁王,擢为后将军,兼水衡如故。 与大将军霍光定册尊立宣帝,封营平侯。

本始中,为蒲类将军征匈奴,斩虏数百级,还为后将军、少府。匈奴大发十余万骑,南旁塞,至符奚庐山,欲入为寇。

亡者题除渠堂降汉言之,遣充国将四万骑屯缘边九郡。单于闻之,引去。

是时,光禄大夫义渠安国使行诸羌,先零豪言愿时渡湟水北,逐民所不田处畜牧。安国以闻。

充国劾安国奉使不敬。是后,羌人旁缘前言,抵冒渡湟水,郡县不能禁。

元康三年,先零遂与诸羌种豪二百余人解仇交质盟诅。上闻之,以问充国,对曰:“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种自有豪,数相攻击,势不一也。

往三十余岁,西羌反时,亦先解仇合约攻令居,与汉相距,五六年乃定。至征和五年,先零豪封煎等通使匈奴,匈奴使人至小月氏,传告诸羌曰:‘汉贰师将军众十余万人降匈奴。

羌人为汉事苦。张掖、酒泉本我地,地肥美,可共击居之。

’以此观匈奴欲与羌合,非一世也。间者匈奴困于西方,闻乌桓来保塞,恐兵复从东方起,数使使尉黎、危须诸国,设以子女貂裘,欲沮解之。

其计不合。疑匈奴更遣使至羌中,道从沙阴地,出盐泽,过长坑,入穷水塞,南抵属国,与先零相直。

臣恐羌变未止此,且复结联他种,宜及未然为之备。”后月余,羌侯狼何果遣使至匈奴借兵,欲击善阝善、敦煌以绝汉道。

充国以为:“狼何,小月氏种,在阳光西南,势不能独造此计,疑匈 奴使已至羌中,先零、开乃解仇作约。到秋马肥,变必起矣。

宜遣使者行边兵豫为备,敕视诸羌,毋令解仇,以发觉其谋。”于是两府复白遣义渠安国行视诸羌,分别善恶。

安国至,召先零诸豪三十余人,以尤桀黠,皆斩之。纵兵击其种人,斩首千余级。

于是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等恐怒,亡所信乡,遂劫略小种,背畔犯塞,攻城邑, ... 长吏。安国以骑都尉将骑三千屯备羌,至浩亹,为虏所击,失亡车重兵器甚众。

安国引还,至令居,以闻。是岁,神爵元年春也。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

上笑曰:“诺。” 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陈,会明,毕,遂以次尽渡。

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充国曰:“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

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

令军勿击。遣骑候四望狭中,亡虏。

夜引兵上至落都,召诸校司马,谓曰:“吾知羌虏不能为兵矣。使虏发数千人守杜四望狭中,兵岂得入哉!”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务,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

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虏数挑战,充国坚守。

捕得生口,言羌豪相数责曰:“语汝亡反,今天子遣赵将军来,年八九十矣,善为兵。今请欲一斗而死,可得邪!” 充国子右曹中郎将昂,将期门佽飞、羽林孤儿、胡越骑为支兵,至令居,虏并出绝转道,昂以闻。

有诏将八校尉与骁骑都尉、金城太守合疏捕山间虏,通转道津渡。 初,开豪靡当儿使弟雕库来告都尉曰先零欲反,后数日果反。

雕库种人 颇在先零中,都尉即留雕库为质。充国以为亡罪,乃遣归告种豪:“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灭。

天子告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斩,除罪。斩大豪有罪者一人,赐钱四十万,中豪十五万,下豪二万,大男三千,女子及老小千钱,又以其所捕妻子财物尽与之。”

充国计欲以威信招降开及劫略者,解散虏谋,徼极乃击之。 时,上已发三辅、太常徒弛刑,三河、颍川、沛郡、淮阳、汝南材官,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骑士、羌骑,与武威、张掖、酒泉太守各屯其郡者,合六万人矣。

酒泉太守辛武贤奏言:“郡兵皆屯备南出,北边空虚,势不可久。或日至秋冬乃进兵,此虏在竟外之册。

今虏朝夕为寇,土地寒苦,汉马不能冬,屯兵在武威、张掖、酒泉万骑以上,皆多羸瘦。可益马食,以七月上旬赍三十日粮,分兵并出张掖、酒泉合击开在鲜水上者。

虏以畜产为命,今皆离散,兵即分出,虽不能尽诛,亶夺其畜产,虏其妻子,复引兵还,冬复击之,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