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句文言文者也

Nov17

判断句文言文者也

时间:2020/11/17 05:24 | 分类:文字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 “者也”一定是文言判断句么

不一定都是判断句

(1) 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

(2)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

(3)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语气助词,表提顿.)——《列子·汤问》

中有鲁人 冯三保者,精技击.——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4) 用在句末表示语气完毕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5) 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老子》

(6) 表示祈使语气

琴童接下马者!——《西厢记》

(7) 表示商榷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 周之文致,用 夏之忠者.——《汉书》

(8) 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

(9) “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也”在这里强调了肯定的语气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2.

你所需要包含有“者也”的例句现举五例,例句中的翻译和点评,均为自己学习《古汉语语法学》中文言文例句的心得体会,仅供你学习参考!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晏子出,梁丘据曰:“自昔及今,未尝闻求葬公官者也,若何许之?”

翻译:晏子出朝,梁丘氢向景公说:“从过去到现在,没有听说请求埋葬死人于国君的宫室中的,为什么答应他呢?”

点评:本例句中“自昔及今,未尝闻求葬公官者也”是一句表否定的判断句.句中的“者”复指其前的体词性词语“公官”构成复指短语“公官者”;句中的“也”表决断,也就是说句中的谓语“未尝闻求公官者”对主语“自昔及今”所述之事作出否定判

○《韩非子·八经》:故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赏暴罚贤,举恶之至者也.

翻译:所以奖赏贤能的人,惩罚残暴的人,都是推崇善行的做法;奖赏残暴的人,惩罚贤能的人,都是推崇邪恶的做法.

点评:本例中的“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是一句判断句,在谓语“举善至者也”中,“者”是结构助词,与其前动词“至”构成者字短语“至者”,其不但改变了动词“至”的词性,而且还可以译为:“……的事”,同时充当定中短语“善之至者”的中心语.而“也”是表句未决断词,表决断,并构成判断句.例句中“举恶之至者也”中“者也”的作用一样.

○《左传·襄公七年》:《诗》曰:“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谓从者也.

翻译:《诗》说,“退朝回家吃饭,从容自得”,说的是小心顺从的人.

点评:本例中的“谓从者也”充当引语的谓语,其中:者,结构助词,与其前的动词“从”构成者字短语“从者”,其不但改变了动词“从”的词性,而且所构成的者字短语“从者”还充当动词“谓”的宾语.“者”,可译为:“……的事”.也,句未决断词,表决断并构成表评议的判断句.

○《吕氏春秋·尊师》: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

翻译:这十个圣人和六个贤人,没有一个是不尊重老师的

点评:本例中“未有不尊师者也”充当全句的谓语,其中:者,结构助词,与其前的谓词性短语“不尊师”构成者字短语“不尊师者”,其不但改变了短语“不尊师”的词性,而且所构成的者字短语“不尊师者”充当动词“有”的宾语.也,句未决断词,表说明,并构成表评议的说明句.

○《荀子·解蔽》: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

翻译:从古到今,从未有过两意又能精通的人.

3. 语文文言文中的者如何判断是否用于判断句

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五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5、主语+“是(为)”+谓语。 (“安能辩我是雄雌?”)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

者也类

句式特点

一、“者也”句式

南冥者 ,天池也

者也判断句

1、表示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

2、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3、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曹公,豺狼虎也”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

5、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二、“皆”“乃”句式

吾乃常山赵子龙

三、“为”“是”句式

余为伯儵

四、“非”“否”“莫”否定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五、语意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

4. 文言文判断句

〔副〕

(1) 也;也是 [also]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战国策·魏策》

亦盛矣哉。(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用它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以,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亦许(也许);亦然(也是这样)

素:

一向,向来。古文中常后跟事实表肯定。

“单于素闻广贤”

“且相如素 ... ”

“匈奴素闻郅都节”

“延年素轻霸为人”

“汤数行丞相事,知此三长史素贵,常凌折之。”

即:就是。

例句:

那就是说,那就是 [that is;namely]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梁父即 楚将 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即此爱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即如忠烈遗骸。——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即是

5. 语文文言文中判断句是什么

文言文判断句例说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第一、“。。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第二、“。。,。。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第三、“。。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第五、“。。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第六、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七、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第八、用动词“为”“是”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第九、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