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除孩子的5大习惯

Dec25

戒除孩子的5大习惯

时间:2020/12/25 15:44 | 分类:亲子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戒除孩子的5大习惯

孩子老是爱挖鼻孔,喜欢插话,脾气也不好,回到家不肯立刻洗手,问话常常没回应…,这些让爸比妈咪伤透脑筋,大人眼中所谓的「坏习惯」,到底该用什么沟通方式加以戒除?有那些实际的处理 ... 可供家长参考?且听专家怎么说。

挖鼻孔、爱插话、耍脾气、不爱洗手、说话不回

挖鼻孔、爱插话…,这些是「坏习惯」吗? 所谓的「坏习惯」,其实是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必经过程,父母不要认定它是不好的,尤其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假如上了小学仍然有这些习惯,就要再思考是否有其他问题。 各阶段心理发展的反应使然 友缘基金会副执行长黄伦芬表示,挖鼻孔、爱插话、耍脾气、不洗手、问话不回应,孩子的这些行为,往往被父母认定是坏习惯,其实不然,学龄前的孩子各个阶段的成长会有一些模式,例如:七坐、八爬,不只生理,心理发展一样也有阶段性,以致出现许多被认为不得当的行为或反应。 举个简单例子:不到3岁的祥祥对喝牛奶会说「祥祥喜欢喝牛奶」,这时候的他还不会认为自己就是祥祥,等到3岁以后,自我意识较好,会开始改口「我喜欢喝牛奶」,而且此阶段开始对环境有些反抗,例如要他洗手时,会说「我不要」,其实重点不在洗手,而是因为妈妈要他洗手,而他想唱反调。 并非教的不好,父母别太自责 黄伦芬老师指出,孩子的行为总让许多父母自认是自己教的不好,其实这是孩子发展过程会有的行为,大一点自然会修正过来,父母不必自责,但是在处理时,要用对 ... ,如果一味直接纠正孩子,往往只会造成负面影响。 另外很重要一点是要给孩子稳定的环境,孩子的能量发展是无法自我控制的,而且内在能量会随年纪增加,而有更大幅度的发展,若再处于不安的环境中,例如爸爸妈妈整天总是在责 ... 、否定孩子,孩子会有负面的感受,而显得更不安,如此,这些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的行为会因缺乏安全感而成为情绪困扰表现。 不要动不动就用权力解决问题 建议爸比妈咪多观察孩子,并避免采威权式的压制或禁止,因为一味使用权力解决,动不动就罚站,而未给予引导,这样孩子即使到小学,依旧无法改掉习惯,可能老师或同学叫都不想回应,一直这样下去,将来可能成为问题学生,到青春期恐怕会有更多的对立或抗争,问题更麻烦。曾有妈咪反应:我的孩子明明小时候非常乖,为什么长大变了样,不再那么听话,管都管不动,就是这个原因。 当然也不是什么都听孩子的,例如孩子不吃饭,等下午很饿时,可以跟他说:「因为你中午只吃一口饭,现在才会这么饿,明天中午我们试着吃半碗看看」。 不要高估孩子的理解力 此外,由于语言对孩子是不成立的工具,孩子往往无法很成熟的去做表达,说的太多、太长,其实最后还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例如:爸爸对孩子训话半小时,孩子可能只知道爸爸在生气,没办法理解这半小时训话内容的道理,大人常会「高估」孩子的理解力。 改变5大习惯对策 那么,父母到底该如何针对孩子的五大习惯,用实际且适当的方式加以解决?黄伦芬老师提出的建议如下: 习惯1挖鼻孔状况: 孩子的手老是往鼻孔挖,甚至挖到流鼻血!感冒或过敏时更加严重!讲都讲不听,父母只能无奈又担心。 黄伦芬老师表示,有些孩子不但挖鼻孔,还会吃鼻屎,他们会觉得咸咸的并不难吃,每个小孩对自己身体都存有好奇心,不只鼻子,耳朵、嘴巴甚至生殖器官,都是孩子们好奇的部位,所以常有小小孩将小东西塞进鼻孔、耳朵或误吞的案例,他们可能只是很单纯想知道这些「洞」到底有多深,父母不需要过度紧张,有些事只要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就不足为奇了。 爸比妈咪这样做 ˙先考虑是否因为生理方面的问题所引起的反应,例如是否因感冒、鼻子太干或过敏等情况造成不舒服,而有挖鼻孔的举动,如果有,要采取就医或其他适当的处置,舒缓身体的不适。 ˙如果非生理因素,再想想最近是否有让孩子感到紧张不安的事,而因此借由挖鼻孔降低不安,就像有些孩子喜欢闻妈咪的味道,熟悉的味道往往是孩子安全的媒介,能在紧张时让他们安定。 ˙爸比妈咪可以找一些新奇有趣的事或玩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而不是斥责或以强硬方式阻止。 习惯2爱插话状况: 为什么孩子经常会打断大人之间的对话,包括讲 ... 也一样,就一定要大人注意到他在说话吗? 黄伦芬老师指出,孩子爱插话,多半是想要引起别人注意。3岁到学龄前这个阶段的小孩,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其实相当自恋,总觉得自己很不错,加上对外界的好奇心,所以便产生插话的行为,例如:妈咪正在和朋友讲 ... ,孩子会插嘴问妈妈:「你在跟谁说话?我认识这个阿姨吗?」孩子最主要并不在想知道阿姨是谁,而是期望大家以他为中心,爸比妈咪要了解背后的因素,而不要以传统观念认定「小孩子就是应该有耳无嘴」,这样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爸比妈咪这样做 ˙孩子插话时可以告诉他:「我在跟吴妈妈讲话,你要不要跟吴妈妈说几句?」,孩子不一定想讲 ... ,即便拿到话筒,其实也说不了几句。 ˙孩子很需要大人陪,凡事都是等不及的,要他等上半小时并不容易,所以可在事先做些准备,例如给他一个玩具或有趣的书,让他有事情可专注,转移注意力,就不会干扰大人之间的谈话。 习惯3耍脾气状况: 我的孩子为什么稍微不顺他的意,就爱乱耍脾气,不是大哭、大叫就是大闹,简直快气炸了,真的很想修理他。 常看到父母与孩子僵持的场面,孩子耍脾气总是考验著父母的耐心,忍无可忍就会直接打下去,但这是最不当也最无效的方式。大哭、大叫对较小的孩子而言,都是本能的正常反应,这些都需要被提升,不断的教育,但不是命令孩子不能发脾气,而是要让他学会用正确的语言做表达。 父母在孩子2、3岁时,就可以给予情绪教育,并且以「同感」方式教导,也就是父母与孩子有相同感受,例如孩子玩接球时,会在接不到球的时候很生气,妈咪可以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因为接不到球而生气,我们再来一次」,这时候可以将接球的距离缩短,让他顺利接到球而有成就感。 爸比妈咪这样做 ˙观察孩子多在什么状况下容易耍脾气,例如玩太累、肚子太饿等等。情绪只是反应孩子的内在,他不会主动说,爸爸妈妈也不要期待孩子会告诉我们,最好试着找出模式,抓到要领,会比较容易改变他。 ˙如果是生理方面的问题,包括因为肚子饿,但是孩子无法区别是累或饿,以致用发脾气表达,这时候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很累,我们去睡觉喔!」或「你肚子一定很饿,我带你去吃好吃的东西」,最重要是在安抚孩子。 ˙孩子遇到挫折也会有情绪上的反应,尤其要大不大,要小不小的小孩,常自以为能达到某些目标,却常因为碰到阻碍而难以接受,例如玩接球时,因为接不到球而气自己,才会有发脾气的情形。 习惯4不爱洗手状况: 玩耍后、吃饭前,要孩子洗手好像很困难,勉强去洗手,也只用清水随便冲冲,怎么教都不会,有够伤脑筋! 父母要知道孩子好奇心特别强,他们随时都有很多事想做,一点也愿意把时间浪费在洗手这件事,甚至会跟妈妈说「没看到手上有细菌」,不听话又爱辩,常常把妈妈给惹火。其实只要透过一些巧思,就能让孩子觉得洗手很重要,而且是件好玩的事。 爸比妈咪这样做 ˙先了解为何孩子不爱洗手,是等不及要看卡通或吃东西,爸爸妈妈可以找孩子最爱且最在意的东西,例如孩子喜欢巧虎,妈咪可以说:「巧虎爱你,如果你不爱洗手,他会生气喔!」 ˙在与孩子互动时,不妨找回自己的童心来陪伴他,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一起玩,不要总是板著严肃的脸,要想想,可以陪孩子这么玩的时间也不过就这几年,应该好好把握喔! 习惯5说话不回状况: 怎么叫了老半天,孩子完全没回应,对于叫他、跟他说话、问他问题都会假装没听到的孩子,父母到底该怎么办? 遇到这种情形,父母先别开 ... ,孩子可能因为知道妈妈会要他做什么,而自己不想做,才会假装没听到或不回应;也可能手边正有事情在忙,例如看卡通或看书,还没告一段落很难离开,所以干脆不回答。 建议父母只要用对 ... ,1分钟就能解决问题,千万别再以责 ... 、处罚等比较情绪性的方式,这样只会和孩子一直处于僵持中,必须花更多时间化解。 爸比妈咪这样做 ˙如果正在看卡通,妈咪第一次叫没回应时,不妨再等个3、5分钟再试着叫看看,若还是没回应,可以对孩子说:「我在叫你,你有听到吗?」如果孩子说正在看卡通,妈咪可以说:「等下广告时要赶快洗澡」,或是说:「饭刚煮好要趁热比较好吃」,也可以问他:「你要现在吃或5分钟后再吃?」用沟通的方式,并且给孩子有选择性,比较容易解决问题。 ˙用有趣的事物吸引孩子,例如:「香水泡泡正在等你洗澎澎」,或「今天有你爱吃的咖哩饭」,类似话语会较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别把孩子宠坏」,外人看法真的很正确、很重要? 父母虽然已经能理解孩子为何会有这些习惯或举动,但是外人并不这么想,孩子闹别扭、不听话,周遭亲友常会用「都是被宠坏了」做评断,这是很多妈妈常面临的困扰与挑战。 咨询专家意见,阅读相关教养书籍 这时父母会思考,到底要用传统 ... 严厉管教让孩子成为人人眼中的「乖孩子」?或采民主方式给予关心?虽然后者在多数人眼中属于异类,但是父母必须知道小孩是有学习权利和发展的潜能,如果太在意外界的观感及评价,只想让孩子唯命是从,结果只是让孩子表面屈服,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内心并非如此。 对于外在的期待,父母要会分辨,而非一味附和他人,最重要是自己的感觉,父母可试着向亲友解释某些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会有的现象,以及应该采取那些适当的处理方式才能有效解决,同时也让他们知道我们做父母的一直努力于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不过现实中如果批判者是家中长辈,处理上是会比较困难。 当然父母也要审视自己是否有放任孩子、过于溺爱的成份,如果自己很难找出真正问题点,建议咨询专家意见,以学习有效的处理 ... ;或是平时多看一些教养方面的书籍、杂志,会更有利于和孩子之间的沟通。 外出用餐、拜访朋友,孩子状况多 也有很多家长担心带孩子到餐厅用餐或到朋友家,不听指挥而状况连连时,会让自己很丢脸,建议爸比妈咪如果第一次带孩子去拜访朋友,最好不要待太久,可以先停留10分钟,回家后再夸奖孩子表现好的行为,告诉他下次如果能尊重别人的家庭规则,就可以留更久。 家长一定要避免事先命令孩子──规定他到外面不可做出那些举动,而是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比较好。例如孩子在家常跳沙发,去别人家之前,可告诉孩子:「别人家的沙发是用来坐的,能好好坐着才可以去」,或教孩子到别人家时,可先问阿姨:「你们家的沙发跳起来感觉如何?如果不能跳,是否能用摸的?」 如果是外出用餐,孩子总是吃饱就开始乱跑,建议事先问孩子用餐后想做什么?让孩子自己规划,例如带自己最喜爱的玩具在用餐后玩。最重要是把「不要做什么」改为「要怎么做」会比较容易解决问题。 此外,最好能事先告知朋友,自己的小孩可能有那些举动,例如有小孩看到冰箱就喜欢打开,看看别人冰箱放的东西和家里的有什么不同,所以要先让朋友了解孩子的特性会比较好。 孩子的能量必须得到抒发 孩子在小时候会把能量放在自我探讨,如果只一味顺从外界,内在能量想法未被引导,是与发展本质相违背的,因为孩子必须在经验中学习,例如:有位小孩走路老是往后看,曾因此撞到柱子,妈妈纠正也不听,所以父母感到很困扰,经过咨询后,妈妈遇到此状况,先停下来,让孩子仔细看看再往前走,后来就不再有类似情形发生,因为孩子能量得到抒发,问题自然就解决。 最后再次提醒爸爸妈妈,要多了解孩子,并且给予引导,尤其小小孩自制力仍不足,大一点自然会好,父母要认知的是孩子具有强烈好奇心,并非与父母做对;并且多看专业书籍,学习技巧以因应各种状况;同时也要多和其他家长讨论,或寻求专家意见,掌握正确的处理方式。这些孩子行为的麻烦事将成为日后亲子间聊天时有趣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