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文言文节选

Jun18

诸葛亮文言文节选

时间:2020/06/18 20:41 | 分类:文字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 谁有关于 诸葛亮 的文言文资料

诫子篇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前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 ... ,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后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2. 文言文阅读

1.①亲自,自身 ②地位低下,身份低微;低微鄙陋或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③感动,感激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正反论证 句子为“亲贤臣,远小人,……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5.心情:夙夜忧叹

行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6.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只要能表达出原句的大意,语句通顺即可。)

7.在当时对(用人等)内政建设方面有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只要结合文段,言之成理即可。

3. 诸葛亮的《诫子书》阅读答案 (原文略)

1C,夫是举手发语词,不翻译

2 1)以平静来修养身性,用勤俭来培养品德

2)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3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4对偶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5同意 网上曾经看过这个问题,用来回答你也正合适

少年读到诸葛孔明“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总觉得虚伪,对于鲁迅评价三国“状诸葛机智而近妖。”一句颇为赞赏。年近30,品味此句,忽而觉得是至理良言。

之所以从前觉得诸葛虚伪,是以为他在走终南捷径,假装归隐,所谓“卧龙”,实则包含抱负和野心,比如他时常以管仲、乐毅自比。

如此一个有才能的人,如何甘心在襄阳隆中种地?是因为时机未到,未逢明主。所谓时势造人,在不适合的时候,做事情不顺利,在不适合自己的环境里,做什么都要失败。所以唯有淡泊,淡泊是一种潇洒和洒脱,是一种看清了的欲走还留,是微微地笑。在艰难的乱世里,谁能说老于林老泉下不是一种理想的人生,诸如陶潜的不为三斗米折腰的洒脱,去种菊南山下,难道一味的是消极的?

宁静是和谐,宁静是找到自己的过程。真正的明白自己是什么,找到自己的快乐所在,这样的状态是安静的自足的也是自在的。是几于道和真人的。也是找到了自己的佛。

唯有淡泊和舍弃,才能得到和超脱。唯有宁静和沉默,才能明白道理和自己。等到自我修炼成熟和时机成熟了,就是另外的样子了。所谓大隐隐于世,小隐隐于野。

大隐有自我,就无所谓自我人间,所以明志。不会被别人左右,只会以自己的志向和魅力、机智去折服影响别人,实现目标。唯有宁静过后,才能走入喧嚣,去面对杂音和干扰,这个时候的态度是济世的,是改变苍生的,是积极地面对世界,求解,是以坚实和坚韧的自我去影响世界。

中国文人的情怀多是外儒内道的,对立统一的。只有多一点淡泊才能明白些自己,只有多一些宁静才能知道远方。

~~~~~~~加油

4. 课外文言文阅读诸葛亮上后主表(晋)陈寿臣初奉先帝①,资仰于官

(1)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这会辜负陛下的.“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均句意完整,结构清晰.故句子断为: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重点词有:“外”,外边.句子译文是:至于我在外边,不再有另外的调度,平时的吃穿用度,全部靠官府供给,不再去搞别的生计,来增加微小的收入.A:翻译错误;B:翻译错误;C:翻译错误;D:翻译正确.故选:D.(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表现了诸葛亮忠心耿耿,品德高尚,廉洁奉公,不谋一已之私.答案:(1)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2)故选:D.(3)忠心耿耿,品德高尚,廉洁奉公,不谋一已之私.。

5.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8题

5.C 6.B 7.D 5.表:上表,上奏章。

动词6.B且:暂且,姑且。A为:作为/是。

C乃:于是/是,就是。D于:在,表处所/比,表比较7.作者没有“规劝”和“吸取历史教训”的意思参考译文:诸葛亮字孔明,琅琊国阳都县人,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身高八尺,经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都有不赞同,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州徐庶与诸葛亮是好朋友,认为确实如此。当时先主屯兵新野。

徐庶会见先主,先主很器重他,他对先主说:“诸葛孔明这人,是一条卧龙,将军愿意见他吗?”先主说:“您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此人只登门求见,不可委屈招来。

将军应该屈驾拜访他。”于是先主到诸葛亮家拜访,共去了三次,方才见到。

章武三年春,先主在永安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后事托付给他。建兴元年,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建丞相府,设置官属,以处理政事。

政事不论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南中几郡同时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新遭国丧,所以还不便发兵征讨,而是姑且先遣使访问吴国,并缔结和亲。于是蜀与吴成为盟国。

三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这年秋天平定了全部叛乱。大量 ... 物资都由南中供给,国家因而富饶。

于是练兵讲武,准备大举北伐。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统率全部大军,由斜谷开出,用流马运输,占据武功县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在渭水之南对垒。

诸葛亮经常担忧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的大志不能实现,因此分兵屯田,为长期驻兵打下基础,耕垦的蜀兵掺杂在渭水的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居,军队从不扰民以利己。就这样相持了一百多天。

这年八月,诸葛亮病重,死在军中,当时五十四岁。军退之后,宣王仔细观察他安营筑垒的处所,说:“真是天下奇才!”根据诸葛亮的遗命,他被安葬在汉中定军山,利用山作坟,墓坑刚够容纳棺材,以平时穿的衣服放殓,不须陪葬器物。

起初,诸葛亮自己上表给后主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亩顷,子弟的衣食,自有富余。至于我在外任官,没有别的用度,随身衣食,都仰赖公家,不另外经营产业,以增加丝毫财富。

到了我死那一天,不使内有剩余的绢帛,外有赢余的钱财,以免辜负陛下。”他死之后,的确正象他所说的那样。

评语:诸葛亮作丞相的时候,安抚百姓,明示法度,精简官职,因进制宜,以诚待人,秉公办事。竭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虽仇必赏;违犯法令,怠慢职事的人虽亲必罚。

……善再小也无不奖赏,恶再细也无不贬斥。全国的人都既畏惧他而又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峻,却没有人怨恨,这是由于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

真可说是精通政治的良才,差不多可以同管仲、箫何匹敌了。不过连年兴师动众,未能成功,大概随机应变的 ... 谋略不是他的特长吧。

6. 关于诸葛亮的所有古文,诗词,电影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 治世能臣诸葛亮---小强绘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 ... 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三国志》:“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

司马炎:善哉,如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三国志》: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水经注??江水》:“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普洱府志·古迹》:“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

《蜀相》中这样写诸葛孔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杨慎所引的武侯庙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曰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编辑本段]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注释:也叫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个臭皮匠”的源头应该是“三个臭裨将”,也就是三个副将。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秘莫测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编辑本段]关于诸葛亮的俗语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不出茅庐 知三分天下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聪明莫过于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既生瑜,何生亮? [编辑本段]关于诸葛亮的成语 赤壁之战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顾茅庐

胸中藏有百万雄兵

关于诸葛亮的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注释:六出:(六出祁山) 七擒:(七擒孟获)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东和:(东和孙权) 北拒:(北拒曹操) 排八阵:(摆设八卦阵)

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取西蜀:(攻取西蜀)

定南蛮:(平定南方叛乱) 用火攻:(指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