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始祖后稷身份之谜:或因“长得丑”被母亲抛弃

Jul07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周朝始祖后稷身份之谜:或因“长得丑”被母亲抛弃

  经常有读者批评小编不读正史,天地良心,这可都是《史记》中记载的。如果史记都是野史,别的史书岂不是要脸红。今天说的这一段主要参考当然是你们心目中神圣的正——史,但是里面仍有很多以现代的眼光很难理解的部分。我们就来“难为一下古人”,试图找出一条比较符合现代逻辑的线索,还原历史的真相。

  如果我猜的没错,大部分人熟知周朝应该是从那 ... 达36集(1990版)甚至72集(2015版)的国产电视剧《封神榜》中知道的,还有一部分是在历史课上一不小心听到的。逼格再高一点,看了一些《史记》、《汉书》类的历史书。还有没有是因为读《周易》才get到周朝的?有的话,这厢先给你磕一个。

  大家最熟悉的周朝人物当然是周武王和周文王了,英雄创造了时代,因为大人物记住了这个时代,这也不可厚非。要追根溯源的话,周朝的始祖是起自于尧帝时期的农师,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 ... ,后来人都叫他后稷,是他的封号或者谥号。他真正的名字叫做“弃”,抛弃的弃。

  据《史记》记载弃的母亲姜嫄,是有邰氏人(今天的陕西武功县一带),帝喾(轩辕黄帝曾孙)的妃子。姜嫄一直没有怀孕,后来一次在野外踩到了巨人的脚印而怀上了弃。周围人都觉得不吉利,最重要的是,身为部落首领的帝喾估计还会认为自己被戴了绿帽子。为此,弃的母亲也是很闹心,她还是专程去算了一卦,碰到的可能也是个二把刀,于是就把这孩子扔到了一个僻静的小巷子,心想没人管饿死算了。

  结果呢,村里人放牛放羊从扔婴儿的地方过,牛羊都小心避让,没有敢去踩弃的;姜嫄就更觉得邪乎了,大概是后稷实在是长得太丑了,所以母亲并没有就此放弃,非得置他于死地。又打算把他扔到了山林中去,被野狼野狗吃掉。恰好树林中有很多人,她又不好意思。当时是在冬天,就把他扔在了已经结冰的河上,心想这回看冻不死你。出乎意料的是,很多鸟儿都展开翅膀围着他帮弃取暖。这位狠心的母亲姜嫄觉察到了这个孩子的神奇,就把他抱回家了。

  上面这些话合不合逻辑,先放在一边,我们首先为这位母亲的心狠手辣感到背脊发凉。不是说虎毒不食子吗,不是说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吗?一般扔孩子都是怕他被饿死,专门找一个大户人家或者人多的地方没孩子的人家门前扔,姜嫄倒好,不但专挑偏僻没人的地儿,一次不行还要换更偏的,看来是这个孩子不死她就不放心啊。既然这么狠心,干嘛不直接埋了?如果真的这么狠心索性不管,放着任其自生自灭迟早也是会饿死的。她为何要扔了过几天还再回去看?这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矛盾。

  再说了,扔孩子无非有几个理由:一是孩子太多养不起,二是孩子性别不是自己想要的。她姜嫄可是贵为妃子,怎么会连个孩子斗养不起,更何况还是个带把儿的?

  而且《烈女传》有一段记载“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颂曰:弃母姜嫄,清静专一,……卒为帝佐,母道既毕”。这里基本是《诗经》上的原话,也就是说,姜嫄本人是一个品德很高尚的人,很有母仪,善良而性格沉静专一。后稷是因为被母亲抛弃才叫“弃”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难道是因为他实在长得太丑,那也不至于啊。

  奇怪的是《诗经》和《列女传》中有关后稷弃身份的记载如出一辙,都是说姜嫄在野外踩到了巨人的脚印怀孕才生了后稷,后稷是因为最初被抛弃才取名为弃。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实可能也不那么复杂,因为《诗经》最早形成是在周朝,而司马迁的《史记》和刘向的《烈女传》都是汉代的作品。有关夏商周的文字资料都十分有限,三代以前的大多都是民间传说,口口相传。所以即使是以记载客观史实严谨而闻名的司马迁也是不得已,为了保证系统的完整性不得不把一些传说和民间的说法加入进去,因为实在没有别的参考资料嘛,总不能直接把这段历史空着。

  所以最有可能的情况我们还原一下大概是这个样子:《史记》和《列女传》有关后稷的部分直接取自《诗经》中的记载,而《诗经》是一部文学作品,为了塑造三皇五帝古圣先贤光辉伟大的革命形象,往往会进行一些文学加工。这也无可厚非,后代干这件事的皇帝也不在少数,比如汉高祖说自己是赤帝之子,斩白蛇而起义; ... 说自己是李耳的后代;朱元璋说朱熹是自己的祖先。

  所以说后稷是母亲踩了巨人的脚印怀上他只是为了强调他不是凡人,是天神的儿子。而后面那段母亲把他三番五次抛弃都被动物保护没死成,也不过是为了说明天有异象,这个孩子不简单,夸大神话的成分。至于被“抛弃”这段说法还有根据“弃”这个名字穿凿附会的嫌疑。

  事实上,姜嫄就是帝喾的普通妃子,而且即使是帝喾这个“帝”号也是后人为他加封的,他不过就是个部落首领而已。一个部落首领的普通媳妇好不容易怀孕了,还生了个男孩,当然要当成宝贝来看待了。又因为中国古代人都是很忌讳取名字取得太大,因为怕遭天谴,孩子的名字要越“卑微”才越有福。这种观念一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还是一直流行的,我们那当时的老一辈就有很多叫类似“狗狍子”这样的,意思是狼不吃,狗不叼,这样才能活下来。因为古代孩子的成活率很低,很多孩子最终的归宿都是死了被野狗分尸,大人都怕活不了反其道而行之。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部落首领当然更加看重这个,何况姜嫄还是一个贤妻良母,品德贞淑的妇人。所以就给儿子起了一个很卑下的名字——弃,意思是天不管地不收,这样的孩子才能活得好好的。但是后来人觉得一位伟大的农业之父“一代农神”出身怎么能这么平凡,名字怎么能这么卑贱呢,于是加盐加醋,一番包装,就有了《诗经》中的神话故事,而太史公司马迁和刘向在编写这段历史的时候只有《诗经》可以参考,只好依葫芦画瓢喽。

  这就是对这段历史真相的“还原”,真正的“正史”。其实以今天的眼光看,完全没有必要,英雄不问出身嘛,何必马后炮地对祖宗十八代都要拍马屁?一个人的伟大拼的不是出身,而是自己的努力,门第一般,秉性平凡还能有大的成绩,那不是更加令人敬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