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一詞起源於何時?何時作為國家的名字出現?

Jul23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朝鮮一詞起源於何時?何時作為國家的名字出現?

朝鮮民族的主源,或者說朝鮮半島最早的居民是韓和穢。他們的先人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居住在朝鮮半島。韓種族屬於南方蒙古人種,居住朝鮮半島的南部。穢種族屬於北方蒙古人種,居住在朝鮮半島的北部。韓、穢兩種族早就人口眾多,並創造了燦爛文化。
七十萬年前: 朝鮮半島開始有人類定居。根據傳說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後代檀君王儉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檀君統治朝鮮1500年之後退位成為山神。此傳說記載於《三國遺事》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在史籍上第一次出現。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衝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于氏世譜》,朝鮮的鮮于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燕人衛滿取代。其後代箕準逃至南方,與三韓合流。據說三韓中的「辰韓」便是箕子後代。
高麗,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係,箕子朝鮮是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讚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目前沒能夠考古學的考證,在朝鮮、韓國曆史學界上不承認箕子王朝的存在
根據史記,燕國的將軍衛滿率 ... 進入朝鮮,併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功滅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
公元前82年,因為古朝鮮人和當地部族的抵抗,廢止臨屯和真番的兩郡。公元前75年玄菟郡遷移到遼東。樂浪郡,在朝鮮半島北部遷移很多次,王莽政權的新朝時樂浪獨立,在公元30年東漢(後漢)朝廷收復樂浪郡。 在東漢末年,遼東的公孫氏(《三國演義》中有公孫淵)分樂浪郡南部設帶方郡, 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土著的韓人建立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同時存在伽倻等小國,並且接受南遷的古朝鮮人,包括了衛氏朝鮮的遺民及其他部族的加入。
由於漢朝解體,進入三國及後來的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的大戰亂,雖然西晉,十六國時期的鮮卑慕容氏的前燕都曾控制過原來漢朝在朝鮮北部的領地,但最終還是因為集中注意力在中原的爭奪而逐漸喪失了對該地區的控制力,於是,在中國東北南部形成了高句麗王國,並逐漸強大,最強盛時曾控制中國遼東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的原”漢四郡“地區;與此同時前1世紀中葉,辰國也開始解體。其舊領內出現的新羅、百濟開始日漸強盛,公元4世紀,朝鮮形成 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朝鮮前三國時期” 在公元前後(《三國史記》記載在公元前一世紀中),朝鮮半島上出現了三大政權:新羅(前57年-935年)、高句麗(前37年-668年)、百濟(前18年-660年)。在半島南端還有伽倻等政權。各國互相攻伐,同時也出現了朝鮮半島歷史上的一個比較繁榮的時期。 百濟是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百濟依靠向中國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貢的方式,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
在日本方面,有一部分學者認為位於朝鮮半島南端弁韓(今慶尚南道)地區的伽倻等政權是當時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鮮半島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半島三國中的百濟為抵禦高句麗和新羅的侵攻而接近日本,想借由日本牽制兩國。日本則企圖利用此一形勢在朝鮮半島建立自己的勢力。由此導致了四世紀時大和朝廷出兵新羅,佔領弁韓,設定日本府進行統治。512年,百濟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讓任那四縣以補償被高句麗佔領的北部領土。當時的大和朝廷因無力繼續統治朝鮮南部地區,不得不答應百濟的要求。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羅所滅。 而在朝鮮和韓國方面,很多學者否認當時在朝鮮半島存在日本殖民地任那。相反的,他們認為在日本列島上存在著許多被百濟,伽倻和新羅統治的小國,在半島各國相互爭雄之時也曾競相利用其在日本列島各屬國的力量。
在日本,根據“高天原神話”(記紀神話),有過倭國統治任那的見解。從1960年代開始,在韓國朝鮮再驗證記紀神話上的有關任那日本府的記述,結果否認記紀神話的可靠性,從1970年代開始日本歷史學界也得到大概同樣的結論。某一年的微軟百科全書即因為此一問題而招致部分韓國學者的抗議。同樣的三國關於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解讀也存在很多爭論,甚至有朝鮮學者指好太王碑碑文曾遭舊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篡改。
新羅則以向唐朝稱臣的條件與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於公元660年聯合新羅功滅百濟,又於668年借道新羅和百濟故地.在和新羅南北夾擊並下消滅高句麗,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由於出現反抗以及當時唐朝還要防禦突厥的威脅,676年唐軍從百濟故地撤退並將該地轉交新羅,新羅最終得以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在韓國、朝鮮和日本的歷史學家把渤海國曆史也納入朝鮮史範疇,故他們也將此時代稱為南北國時代。但中國大陸很多歷史學家都反對,因為他們認為渤海國只是(今日)中國境內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鬆嶽),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係,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
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跨臺,國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別沙發動抗蒙古戰爭,1273年蒙古佔領濟州島,結束抗蒙古戰爭。
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朝鮮半島設定徵東行省,在高麗首都派遣“達魯花赤”控制高麗國政,高麗國王只能住在江華島上。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曾一度解散徵東行省,1287年復設徵東行省,並以高麗王兼任徵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覆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70年高麗朝貢明朝,1387年朱元璋要進攻原東北元朝屬地,但是高麗國內仍然支援蒙古殘餘勢力,但朝內一直都有爭論是否應該歸順明朝。
Image:Taejo of Joseon.jpg
朝鮮太祖像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早已決心歸附明朝,於是他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嚮明朝遣使稱臣,遵照眀太祖朱元璋的旨意,改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陽。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
1401年,從太宗開始明朝正式冊封“朝鮮國王”。
1443年,世宗國王創立朝鮮語字母“訓民正音”。
1469年完成的《經國大典》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
1591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率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明朝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現代中國稱為“萬曆援朝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國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
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史稱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燬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 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剋扣軍餉,因而發生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清朝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
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佈和清 ... 斷絕關係。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朝鮮朝廷無力鎮壓,而向清朝求援。於是,6月6日清朝援軍在牙山登陸,而日本軍隊也以次為藉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 ... ,鎮壓了農民起義。
1894年日本進攻駐朝鮮的清軍,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4月,清朝戰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是自主之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朝廷宣佈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同年,日本暗殺了有反日傾向的明成皇后。
1896年高宗在俄國支援下稱帝登極,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朝鮮改為韓國。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朝鮮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
1905年乙巳保護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
1906年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
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
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於1910年8月迫使韓國 ... 同之簽定《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韓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讓高宗退位,擁立順宗。
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民族語言<ref name=朝鮮語教育廃止>朝鮮語教育廢止發表的年是1940年 。根據 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 Ref.B04011372700</ref>,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子在今日漢城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引起國民的反抗,並衝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 ... 。最後,三處臨時 ... 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 ... ”。臨時 ... 獲得中國孫中山領導的護法 ... 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 ... 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 ... 幫助下,朝鮮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 ... 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併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 ... 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 ... 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從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遊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鎮,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的各自支援下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6月25日雙方爆發朝鮮戰爭,北朝鮮軍期初一路勝利,將南韓軍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美國決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陸,朝鮮軍面臨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並被美軍一路壓制到鴨綠江一帶。這使得中國也被迫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抗美援朝。經過反覆的拉鋸戰以後,雙方最終決定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聯軍同美國主導下的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而美國至今仍有軍隊駐紮在韓國
古朝鮮的存在意義一句話,就是由於日本!所以允許它為諸侯,藩屬.琉球也一樣!古朝鮮國名還是朱元璋取的,古朝鮮本與明朝是以大同江為界,後朱元璋將比朝鮮還大的北部賜予了前來朝貢討好的朝鮮王,所以高句麗跟現在的韓國沒一點關係,朝鮮的祖宗說遠點是由湖北到山東再遷至濟州島及朝鮮南部的,從現在朝鮮韓國的地名也可看出,如漢城漢江襄陽襄樊對比.

朝鮮何時作為國家的名字出現

是在明朝時期,具體是1392年。
在中國典籍中最早出現“朝鮮”一詞的是《尚書大傳》中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之地。《史記》中也有箕子東遷至朝鮮的記載。朝鮮最古的史書《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中也將箕子朝鮮作為“朝鮮”一詞作為國名出現的開始。但從周朝至漢朝,“朝鮮”只是指朝鮮半島北部的地區,朝鮮半島南部則被稱為三韓(即辰韓、馬韓、弁韓,見《魏書·東夷記》)。公元前194年燕人衛滿推翻古朝鮮準王,國號仍稱“朝鮮”,史稱衛滿朝鮮。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漢武帝東征朝鮮,設立四郡,此後“朝鮮”一詞消失在中國典籍中。
此後朝鮮半島歷經三國時期、統一新羅時代、後三國時期和高麗時期,國名均與“朝鮮”無關,中國史書中也以朝鮮半島各國之名相稱,並未將其統稱為朝鮮。高麗時期,編纂史書,尊箕子朝鮮為祖先,同時檀君朝鮮也作為開國神話寫入史書,“朝鮮”一詞再次出現於文字史料中。
1392年,李成桂推翻王氏高麗,自立為王,在以“權知高麗國事”名義給明太祖朱元璋的奏章中,草擬了兩個國號請其代為選定。兩個國號一為“和寧”,一為“朝鮮”。其中和寧為李成桂的父親李子春在高麗朝任萬戶時的就仕之地,朝鮮則為古名,有“朝日鮮明”之意。朱元璋認為“東夷之號,惟獨‘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其本名而祖之”,李氏政權遂以“朝鮮”為國號。此後“朝鮮”一詞成為國家、民族和語言的名稱。

花燈起源於何時?

花燈起源於唐代,盛於明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
中國曆代花燈的製作十分講究,品種繁多。如明朝畫家唐寅有詩云:“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心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到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 ... 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
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有一種“光明燈”,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順利。
也有農家在田間立長竹竿掛上一盞燈 “照田蠶”,觀察火色以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
“放天燈”,來由是過去人們在躲避盜匪侵襲而四散逃逸之後,以燃放天燈為互報平安的訊號。

朴刀起源於何時?

朴刀出現於宋代。其起源的原因,有人認為是當時民間不許儲存長兵器,於是有人把大刀改為短把的朴刀,戰鬥時再在加柄。宋代禁止民間擁有兵器。《宋會要輯稿》中說,“著褲刀”,即掛在褲子上的刀,因為人們日常需要使用而不能禁止,於是朴刀得以成為唯一的合法民間武器。

蕭氏起源於何時?

蕭氏起源(1)出自子姓,以國名為氏。據《風俗通義》及《元和姓纂》所載,周代宋國微子之後,樂叔大心有功,封於蕭,成王宋的附屬小國。公元前597年被楚國所破。子孫以國為氏。西漢相國蕭何為其後。(2)古代嬴姓部落首領柏翳之後孟虧,作士於蕭,其後人遂以蕭為氏。蕭氏起源於公元前597年被楚國所破。子孫以國為氏。

吳姓起源於何時

姓氏:吳 祖籍: 吳郡
祖宗:泰伯 郡望:延陵郡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淵源
吳姓源於姬姓,肇端於吳國,形成戰國初期,始祖是周朝的太伯和仲雍。
據《史記??周本紀》和《吳太伯世家》記載,姬姓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dǎn)父(即周大王)有三子:長太伯、次仲雍,三季歷。季歷賢而有才幹,娶賢惠的太任為妻,生子姬昌,深受古公寵愛。他把周部落的興旺發達寄託在姬昌身上,因此想傳位給季歷,以便將來再傳給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親的心思,於是便自動讓賢。他們趁古公生病的時候,以給父親採藥為藉口,遠奔到東南沿海的吳、越地區。為了融入當地民族,他們從當地之俗,文身斷髮。因當時江南一帶還相對落後於中原,故太伯和仲雍帶去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技術,頗受當地土著人的敬重,“歸之者千餘家”,被擁立為領袖,建立起姬姓吳國,稱為句吳(也作勾吳)。太伯無嗣,死後由弟弟仲雍繼位,世代相傳。武王滅商後,封仲雍的曾孫周章為吳子,追封太伯為吳伯,吳成為正式的侯國。
吳國建都於吳(今江蘇省蘇州),擁有今江蘇、上海大部分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地域。公元前585年,仲雍十九世壽夢正式稱王,到春秋後期吳國開始強盛。傳到吳王闔閭(hé lǘ)時,曾一度攻破楚國;到吳王夫差時,又戰勝越國,俘虜了越王勾踐,迫使他屈服求和。後由於夫差驕傲自大,不聽伍子胥的勸諫,沉迷酒色,貽誤戰機,吳國終被越國打敗,吳王夫差自殺。吳國於公元前473年滅亡,其王族子孫雖四散避難,卻不忘故國,便以國為氏。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吳氏不始於太伯。清人張澍在《姓氏尋源》以及《姓氏考略》中都說:據《山海經》記載,顓頊之時就有吳權;《史記索引》中舜後也有吳氏;《帝王世紀》中少康之時有吳賀。按這種說法,則最早的吳氏當是古帝顓頊時人吳權的後代。因顓頊建都王帝丘(今河南濮陽),所以這支吳姓的祖根在濮陽。不過多數姓氏典籍都把出自姬姓太伯、仲雍之後以國為氏的吳姓作為吳姓的主要來源;各地吳氏族譜也都把太伯作為他們的遠世始祖。
在吳氏發展、播遷史上,季札是一個主要人物。季札是吳王壽夢的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欲立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逃到延陵(今屬江蘇常州),隱居於鄉下種田。後來他的3個哥哥臨死前又要傳位給他,但他仍然不受。他的封邑在延陵,世稱“延陵季子”。季札的孫子啟蕃曾任魯國相國,在山東曲阜繁衍,其後代又支發山西、江西等地。
吳國滅亡後,吳王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婺(wù)源(古屬安徽,今屬江西),後繁衍成鄱陽、浮樑、餘干、樂平、進賢、安仁等多個吳氏支系。至隋唐時期,吳氏已有濮陽、渤海、陳留、吳興、汝南、長沙、武昌等郡望,以後又有延陵郡。永安吳姓郡望延陵。
1、以吳國號為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朝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
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吳姓。
2、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蒙古起源於何時

蒙古歷史簡介
“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
蒙古族始源於大約公元7世紀的唐朝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南岸)的一個部落,與中國北方的東胡、鮮卑、契丹、室韋有密切的淵源關係。
公元840年,回鶻汗國崩潰後,這個部落的大部分向西遷移至不兒罕山(今蒙古大肯特山)一帶,發展繁衍為許多部落,各有名號。遼金時期,多以“韃靼”或“阻卜”泛稱蒙古草原各部。
公元12世紀,蒙古部首領鐵木真,連續擊敗蒙古紛爭部落,統一蒙古。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大聚會,建大蒙古國。鐵木真被推戴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於是“蒙古”開始成為民族的族稱。大蒙古國隨即統一了中國北方,此後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不斷西征,先後建立了欽察、察合臺、窩闊臺、伊兒四個汗國。打通了亞洲和歐洲的陸路交通線,促進了東西方文化和經濟的交流。
1260年忽必烈自立為蒙古大汗,建都中都(後改大都)。
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國號為“元”,建立元朝(1271~1368年),並於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國。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遼、宋、夏、金、吐蕃、大理等國長期並立和相互爭奪的局面,基本上確立了現代中國的版圖,鞏固和發展了我們多民族的國家。
1368年,明軍進入大都,元朝滅亡,但是北遷後的妥歡帖木兒及其後裔仍繼續使用元朝作為國號,被高麗王朝稱為“北元”。北元與明朝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在後來的二百多年裡與明朝形成南北對峙局面,明朝為了防範北元的侵擾,修復和重築了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萬里長城”。
16世紀末葉,蒙古地區以大漠為界,分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很多部落,比較著名的有察哈爾部、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準噶爾部、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等。清王朝對蒙古各部的徹底征服先後歷經100多年的時間。
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 ... 宣告成立,成為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統一區域自治的實現,真正結束了幾百年來內蒙古地區被分割統治的局面,結束了這個地區長期以來民族紛爭的歷史。進一步加強了各民族之間及本民族內部的團結,提高了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祖國和自治區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