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溪記元結是怎樣的人

Jul23

右溪記元結是怎樣的人

时间:2020/07/23 20:03 | 分类:生活百态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右溪記元結是怎樣的人

元結 (719~772) 中國唐代文學家。字次山,號漫叟 、聱叟 。河南魯山人。天寶六載(747)應舉落第後,歸隱商餘山。天寶十二載進士及第。安祿山反,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內),因號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翽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代宗時,任道州刺史,調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政績頗豐。大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於長安。
:baike.baidu./view/4064.htm

右溪記 元結

悉:全,都
狀:形狀
為:造

元結 右溪記

【原文】
道州城西百餘步〔1〕,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2〕。水抵(3)兩岸,悉皆(4)怪石,攲嵌盤屈,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5〕。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遊處〔6〕;在人間〔7 〕,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8〕。而置州已來〔9〕,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10)!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鬆與桂,兼之香草〔11〕,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 “ 右溪 ”(12) 。刻銘石上,彰示來者(13)。
【註釋】
[1]右溪:唐道州城西的一條小溪。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縣。“右”,古以東為左,西為右,此溪在城西,所以作者為之取名“右溪”。
[2]營溪:謂營水,源出湖南寧遠,西北流經道縣,北至零陵入湘水,湘江上游的較大支流
[3]抵:擊拍,形容溪流滿湧,作者《遊右溪勸學者》:“尤宜春水滿,水石更殊怪。”
[4]悉皆:謂兩岸都是。
[5]欹嵌(qīqiàn):石塊錯斜嵌插溪岸的樣子;“欹”,通“攲”。盤屈:怪石隨著溪岸彎曲屈折的樣子。
[6]名狀:說出它們的狀態。
[7]洄(huí):漩渦。懸:形容觸石濺起的浪花。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
[8]垂陰:投下陰影。相蔭:彼此遮蔽蔭護。
[9]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隱者和歸隱的官宦。
[10]人間:謂世俗社會,主要相對隱逸而言,指仕宦於朝;嵇康《答山巨源絕交書》:“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此事會顯,世教所不容。”其義同此。
[11]都邑:都會城鎮。勝境:風景優美的環境。一本“可為”上有“則”字。
[12]靜者:謂仁人;《論語·雍也》載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
[13]置州:謂唐朝設定道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12)設定南營州,太宗貞觀八年(634)改為道州,玄宗天寶元年(742)改設江華郡,肅宗乾元元年(758)複稱道州。已來:同“以來”。
[14]之:指“無人賞愛”。悵然:惆悵抱憾的樣子。
[15]疏鑿蕪穢:謂疏通水道,開挖亂石,去除荒草雜樹。
[16]俾(bì):以便,準備。為:修築。亭宇:亭子房屋。
[17]兼之:並且在這裡種植。
[18]裨:補益,增添好處。形勝:優美的風景。
[19]為:因為。
[20]命:命名。
[21]銘:銘文,指作者為右溪所作的銘文。據作者《陽華志銘》、《五如石銘》、《浯溪銘》等其它同類作品,大多以銘文為主,前有小序。則本篇當同其例,應有銘文,此記屬序。但銘文已佚,後人為擬題作“記”。
[22]彰示:宣揚,告示。來者:後來的遊者。
【譯文】
在道州城西邊一百多步的地方〔1〕,有一條小溪。它向南流幾十步遠,併入營溪(2)。溪水兩岸,全都是怪石,它們傾斜嵌疊,迴旋盤曲,姿態奇特,無法用語言來形容(3)。清澈的溪流衝擊到岩石,便激起騰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邊還有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4),垂下蔭影相互遮蔽(5)。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野,那是很適合隱士遊覽和居住的(6);如果在人煙輳集的地方(7),也可成為城市居民遊覽的勝地,和愛清靜者休憩的園林(8)。可是自從道州城成為州的治所以來(9),卻至今沒有人們來欣賞它和喜愛它;我在溪水旁徘徊,為此悵然惋惜(10)!於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造了亭閣,又種植了松樹、桂樹,還鋪植保護坡岸的香茅(11),來增益它優美的景緻。因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為 “ 右溪 ”(12) 。現在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讓後來的人知道(13)。

元結的右溪記中

我認為是作者認為右溪是一個景色十分優美的地方,但卻沒人欣賞,它為此而感到惋惜和無奈。他通過對右溪的打造,表現了他對右溪,對大自然的熱愛。寄寓著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對統治者埋沒人才的憤懣
不確定!再給你教案吧!
【原文】
道州城西百餘步〔1〕,有小溪。南流數十步曰營溪〔2〕。水抵(3)兩岸,悉皆(4)怪石,欹嵌[5]盤屈,不可名狀[6]。清流觸石,洄[7]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8]相蔭。
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9]退士之所遊處;處在人間[10],則可為都邑[11]之勝境,靜者[12]之林亭。而置州[13]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14]悵然!乃疏鑿蕪穢[15],俾[16]為亭宇;植鬆與桂,兼之[17]香草,以裨[18]形勝。為[19]溪在州右,遂命[20]之曰 右溪 。刻銘[21]石上,彰示[22]來者。
[編輯本段]【註釋】
[1]右溪:唐道州城西的一條小溪。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縣。“右”,古以東為左,西為右,此溪在城西,所以作者為之取名“右溪”。
[2]營溪:謂營水,源出湖南寧遠,西北流經道縣,北至零陵入湘水,湘江上游的較大支流
[3]抵:擊拍,形容溪流滿湧,作者《遊右溪勸學者》:“尤宜春水滿,水石更殊怪。”
[4]悉皆:謂兩岸都是。
[5]欹嵌(qīqiàn):石塊錯斜嵌插溪岸的樣子;“欹”,通“攲”一中古代盛酒的器皿。盤屈:怪石隨著溪岸彎曲屈折的樣子。
[6]名狀:說出它們的樣子。
[7]洄(huí):漩渦。懸:形容觸石濺起的浪花。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
[8]垂陰:投下陰影。相蔭:彼此遮蔽蔭護。
[9]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隱者和歸隱的官宦。
[10]人間:謂世俗社會,主要相對隱逸而言,指仕宦於朝;嵇康《答山巨源絕交書》:“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此事會顯,世教所不容。”其義同此。
[11]都邑:都會城鎮。勝境:風景優美的環境。一本“可為”上有“則”字。
[12]靜者:謂仁人;《論語·雍也》載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
[13]置州:謂唐朝設定道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12)設定南營州,太宗貞觀八年(634)改為道州,玄宗天寶元年(742)改設江華郡,肅宗乾元元年(758)複稱道州。已來:同“以來”。
[14]之:指“無人賞愛”。悵然:惆悵抱憾的樣子。
[15]疏鑿蕪穢:謂疏通水道,開挖亂石,去除荒草雜樹。
[16]俾(bì):以便,準備。為:修築。亭宇:亭子房屋。
[17]兼之:並且在這裡種植。
[18]裨:補益,增添好處。形勝:優美的風景。
[19]為:因為。
[20]命:命名。
[21]銘:銘文,指作者為右溪所作的銘文。據作者《陽華志銘》、《五如石銘》、《浯溪銘》等其它同類作品,大多以銘文為主,前有小序。則本篇當同其例,應有銘文,此記屬序。但銘文已佚,後人為擬題作“記”。
[22]彰示:明白地告訴。來者:後來的遊者。
[編輯本段]【作者小傳】
元結(719—772),字次山,號漫郎、聱叟,自稱浪士.姓拓跋,易姓元.河南魯山(今河南魯山縣)人,唐代文學家。少時不羈,十七歲才折節向學,從師於元德秀。天寶十二年( 753 )舉進士。安史之亂中,史思明攻河陽,肅宗召他進京問策,乃上《時議》三篇,受到賞識,擢為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察御史,為山南西道節度參謀。以討史思明有功,遷監察御史裡行,又進水部員外郎。代宗即位,拜道州刺史,進授容管經略使,加左金吾衛將軍。罷還京師,卒贈禮部侍郎。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間,曾兩次上書,請求蠲免百姓租稅,得到皇帝許可。又 “ 為民營舍給田,免徭役 ” ,召還流民一萬多人,受到人民的愛戴。其詩文注重反映政治現實和社會矛盾,文風力求擺脫六朝以來雕飾華靡的弊病,清淡簡潔,純真自然。唯過於質樸,文采稍遜。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元次山集》。他還曾編《篋中集》詩選行世。
[編輯本段]【題解】
右溪是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縣)城西的一條小溪,這裡泉清石奇,草木蔥鬱,環境十分優美。元結任道州刺史時,又對它進行了一番修葺,並刻石銘文,取名右溪。作者擅長狀物記事,短短一百多字,即把此溪的幽趣描繪得歷歷在目。淡雅雋永的文筆,與清新俊秀的景物,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可視為元結山水遊記的先聲。
[編輯本段]【譯文】
在道州城西邊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條小溪。它向南流幾十步遠,併入營溪。溪水兩岸,全都是怪石,它們傾斜凹陷,迴旋盤曲,姿態奇特,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清澈的溪流衝擊到岩石,便激起騰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邊還有美麗珍奇的樹木和青竹,垂下蔭影相互遮蔽。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野,就應當是隱士遊玩居住的地方;如果在人煙稠密的地方,也可成為繁華都市的名勝風景區,和喜愛清靜的人植樹建亭的地方。可是自從道州城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卻至今沒有人們來欣賞它和喜愛它;我在溪水旁徘徊,為此感到失意惋惜!於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造了亭閣,又種植了松樹、桂樹,還鋪植保護坡岸的香草,來增益它優美的景緻。因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為“右溪”。現在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訴後來的遊者。
[編輯本段]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右溪是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縣)城西的一條小溪,這裡泉清石奇,草木蔥鬱,環境十分優美。元結任道州刺史時,又對它進行了一番修葺,並刻石銘文,取名右溪。作者擅長狀物記事,短短一百多字,即把此溪的幽趣描繪得歷歷在目。淡雅雋永的文筆,與清新俊秀的景物,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可視為柳宗元山水遊記的先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遊記。
二、交流蒐集的有關作者生平的資料。
元結,字次山,河南人,少不羈,十七乃折節向學。擢上第,復舉制科。國子司業蘇源明薦之,結上時議三篇,擢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察御史,為山南西道節度參謀,以討賊功,遷監察御史裡行。代宗立,授著作郎。久之,拜道州刺史,為民營舍給田,免徭役,流亡歸者萬餘。進容管經略使,罷還京師。卒年五十,贈禮部侍郎。集十卷,今編詩二卷。《右溪記》篇幅短小,但歷來富有盛名.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縣,唐屬江南西道。元結曾兩任道州刺史,第一次在代宗廣德元年(763年)至永泰元年(765年),第二次在大曆元年至三年(766年-768年),此文可能是重任道州刺史時所作。文中寫泉石幽勝,深惜賞愛無人,著墨不多,而意境清邈已下開柳宗元山水遊記之先河。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2.同桌之間或求助於老師解決疑難。
3.初步瞭解古今漢語在用詞或句式上的區別。如:
(1)南流數十步(南,向南,名詞作狀語,前省主語“小溪”)
(2)合營溪(狀補易位,省“於”)
(3)道州已來,無人賞愛(已,同“以”,省主語“道州”,省賓語“溪”)
(4)徘徊溪上(狀補易位,省“於”,省主語)
四、再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1.請學生輕輕地吟誦課文,看看全文中瀰漫著怎樣的情感?你是從文中哪些文句讀到的?
2.結合寫作背景說說產生這些情感的原因。
3.寫景部分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請找出你最心神嚮往的景物、或最能觸你展開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繪,說給四人小組的同學聽,然後組裡選一個說得最好的,一齊潤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讀。
(生分四人小組活動,或說或寫,老師隨堂指導)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筆下的小溪如何抓住特點,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寫出小溪的美,並可供逸民遊處、靜民休息,具有極大功能卻無人賞識,引發議論。
《右溪記》文筆簡練,開頭即以清麗的語言,寥寥數筆,勾勒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面對這樣一片幽眇芳潔之景,元結並不象高人逸士那樣縱情山水,瀟灑出塵,耿介拔俗,自有孤芳獨賞之概,別具貞靜幽閒之致,而是成為山水林泉的知音,寓意于山水。他為右溪無人賞識,任使蕪穢的遭際鳴冤伸屈,抒發自己深沉的慨嘆,明顯地流露出抑鬱不平之氣,為山,為水,也是為人。寫山水遊記,而言情寓道,甚至借題發揮,抒發牢騷,這正是唐人作品獨具的特色。
4.啟發學生討論“為之悵然”與下文的理解。
元結疏通右溪,建造亭宇,種上象徵高潔的鬆桂和香草,這表現出他對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愛好天然的性格。
5.文章雖短,卻用了多種表達方式,請認真體會其妙處。
寫溪,突出其小;寫石,突出其怪;寫水,突出其清和激;寫木竹,突出其垂陰。正面寫溪、寫水,又通過寫石、寫樹竹從側面烘托溪水。這一層重在描寫。第二層抒寫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議論為主,兼以抒情,將作者隱士的襟懷與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現俱足,使寫景的旨趣得以體現。寫對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記敘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來由則用詮釋說明的 ... 。各種表達手法綜合運用,達到了高度統一。
6.根據以上思路,當堂朗讀課文。
五、總結
文章描寫了右溪的景色和清修命名的經過,並借右溪無人賞愛,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寫景,後半部分偏重議論抒情,景為情設,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備,是一篇獨立的遊記。因此,《右溪記》不僅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而且也帶上了作者鮮明的個性特徵。元結《右溪記》中的感慨和不平雖不及柳宗元山水遊記所流露的那樣激烈,但元結筆下的右溪泉石,與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鈷姆小丘、小石城山,實際是同一種筆法,高步瀛《唐宋文舉要》甲編卷一引清吳先生曰:"次山放恣山水,實開子厚先聲,文字幽眇芳潔,亦能自成境趣?其評可謂得體 。
六、佈置作業
用多種表達方式寫篇遊記,題目自擬。
【出現地】
八年級語文導航下
八年級下的各種練習冊(中考快遞,倍速等)
七年級下冊語文課堂作業
八年級上與課堂同行
九年級自主檢測上
現代文品讀 文言文點選七年級上

《元結 右溪記》今譯

《右溪記》(元結)及譯文
(2007-05-11)
道州城西百餘步〔1〕,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2〕。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攲嵌盤屈〔3〕,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休木異竹〔4〕,垂陰相蔭〔5〕。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遊處〔6〕;在人間〔7〕,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8〕。而置州已來〔9〕,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鬆與桂,兼之香草〔10〕,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註釋:
〔1〕道州:州名,唐時屬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省道縣。〔2〕營溪:河流名,發源於今湖南省寧遠縣南,流經道縣,北至零陵縣西入湘水。〔3〕攲(qí欺)嵌盤屈:傾斜嵌疊、曲折盤旋的樣子。〔4〕休木:一本作“佳木”。休,美好。〔5〕陰:樹蔭。蔭:遮蓋。〔6〕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隱士。〔7〕人間:與前文“山野”對稱,指有居民的地方。〔8〕靜者:喜歡清靜的人。〔9〕置州已來: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營州,後改為道州。已,通“以”。〔10〕香草:即香茅,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狀莖蔓延,可鞏固坡地。這裡也可指芬香的花草。
譯文:
在道州城西邊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條小溪。它向南流幾十步遠,併入營溪。溪水兩岸,全都是怪石,它們傾斜嵌疊,迴旋盤曲,姿態奇特,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清澈的溪流衝擊到岩石,便激起騰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邊還有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蔭影相互遮蔽。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野,那是很適合隱士遊覽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煙輳集的地方,也可成為城市居民遊覽的勝地,和愛清靜者休憩的園林。可是自從道州城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卻至今沒有人們來欣賞它和喜愛它;我在溪水旁徘徊,為此悵然惋惜!於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造了亭閣,又種植了松樹、桂樹,還鋪植保護坡岸的香茅,來增益它優美的景緻。因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為“右溪”。現在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讓後來的人知道。

求元結 的《右溪記》的古文譯文

右溪記 元結
原文:
道州城西百餘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攲嵌盤屈,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休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遊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已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鬆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解讀:
右溪是道州城西的一條小溪,這裡石奇泉清,草木蔥鬱,環境優美異常。但長期不為人所知,以致默默無聞。元結任道州刺史時對它進行了一番修葺,並刻石銘文,取名右溪。這篇精美的散文著重描寫了右溪的自然美景,並記敘了對它整修的經過。行文流暢簡潔,文筆雋永淡雅,風格純真自然,狀物記事,層次分明,僅僅用140個字,就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繪得清清楚楚。
譯文:
在道州城西邊一百餘步的地方,有一條小溪。它向南流幾十步遠,匯入營溪。溪水兩岸,全都是怪石,它們傾斜嵌疊,迴旋盤曲,姿態奇特,不能夠用語言來形容。清澈的溪流撞擊著岩石,便激起沖天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邊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蔭影相互掩映。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野,那是很適合隱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煙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為市民遊覽的勝地,喜歡清靜者休憩的園林。可是自從道州成為州的治所以來,至今也沒有人來欣賞和關愛;我在溪水邊徘徊,為此惋惜!於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造了亭閣,栽上了松樹、桂樹,又種植了鮮花香草,來增益它優美的景緻。因為溪水在道州城的西面,便命名為“右溪”。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是為了讓後來的人知道。
作者:
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魯山(今河南魯山縣)人,唐代文學家,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天寶十二年(753)舉進士。曾任山南西道節度參謀、水部員外郎、道州刺史等官職。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間,曾兩度上書,請求蠲免百姓租稅,深受道州人民的愛戴。其詩文大部分都能反映政治現實和社會矛盾,文風質樸,清淡簡潔,純真自然。明人輯有《元次山集》。
註釋:
①道州:州名,唐時屬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省道縣。②營溪:河流名,發源於今湖南省寧遠縣南,流經道縣,北至零陵縣西入湘水。③攲(qí)嵌盤屈:傾斜嵌疊、曲折盤旋的樣子。④休木:休,美好。⑤陰:樹蔭。蔭:遮蓋。⑥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隱士。⑦人間:與前文“山野”對稱,指有居民的地方。⑧靜者:喜歡清靜的人。⑨置州已來: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營州,後改為道州。已,通“以”。⑩香草:芬香的花草。贊同760| 評論(7)

元結的《右溪記》的全文翻譯

原文:道州城西百餘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

譯文:在道州城西邊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條小溪。向南流幾十步遠,流入營溪。

原文: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攲嵌盤屈,不可名狀。

譯文:溪水到達兩岸,全都是怪石,它們有的傾斜,有的凹陷,極不規則,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原文:清流觸石,洄懸激注。

譯文:清澈的溪流衝擊岩石,有的形成漩渦,有的捲起浪花,有的激盪傾注。

原文:佳木異竹,垂陰相蔭。

譯文:岸邊有美樹奇竹,垂下綠蔭相互遮蔽。

原文: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遊處;在人間,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

譯文: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野,就應當是隱士遊玩居住的地方;在人煙稠密的地方,就可以成為繁華都市的名勝風景區,喜愛清淨的人植樹建亭的地方。

原文:而置州已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

譯文:然而設定州府以來,沒有人欣賞喜愛;在溪水旁徘徊,為此感到很失落。

原文: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鬆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

譯文:於是疏理開鑿荒蕪汙穢的地方,使它變為亭臺和屋宇,種植松樹和桂樹,加上香草,以增加景物之美。

原文: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譯文:因為溪在州城之右,就命名它為“右溪”。現在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訴後來的人。

南流數十步

南:向南

合營溪

合:匯合

水抵兩岸

抵:到達

悉皆怪石

悉皆:全是

攲嵌盤屈

攲:傾斜

攲嵌盤屈

嵌:凹陷

不可名狀

名:說出

不可名狀

狀:形容

清流觸石

清:清澈

清流觸石

觸:衝擊

洄懸激注

洄:漩渦

洄懸激注

激注:激盪傾注

垂陰相蔭

蔭:遮蔽

此溪若在山野

若:如果

則宜逸民退士之所遊處

則:就

則宜逸民退士之所遊處

宜:應當

在人間

人間:人煙稠密的地方

可為都邑之勝境

為:成為

而置州已來

而:然而

而置州已來

置:設定

而置州已來

已:通“以”

為之悵然

悵然:失意的樣子

乃疏鑿蕪穢

乃:於是

乃疏鑿蕪穢

疏:疏理

乃疏鑿蕪穢

鑿:開鑿

乃疏鑿蕪穢

蕪:荒蕪

乃疏鑿蕪穢

穢:汙穢

俾為亭宇

俾:使

俾為亭宇

為:變為

植鬆與桂

植:種植

兼之香草

兼:加上

以裨形勝

以:用來

以裨形勝

裨:增益

為溪在州右

為:因為

遂命之曰“右溪”

遂:便

遂命之曰“右溪”

命:命名

彰示來者

彰:明白

彰示來者

示:給„„看

文言文元結的《右溪記》的譯文

【原文】
道州城西百餘步〔1〕,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2〕。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攲嵌盤屈〔3〕,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休木異竹〔4〕,垂陰相蔭〔5〕。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遊處〔6〕;在人間〔7 〕,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8〕。而置州已來〔9〕,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鬆與桂,兼之香草〔10〕,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 “ 右溪 ” 。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 選自《四部叢刊》本《元次山集》
【作者小傳】
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魯山(今河南魯山縣)人,唐代文學家。少時不羈,十七歲才折節向學,從師於元德秀。天寶十二年( 753 )舉進士。安史之亂中,史思明攻河陽,肅宗召他進京問策,乃上《時議》三篇,受到賞識,擢為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察御史,為山南西道節度參謀。以討史思明有功,遷監察御史裡行,又進水部員外郎。代宗即位,拜道州刺史,進授容管經略使,加左金吾衛將軍。罷還京師,卒贈禮部侍郎。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間,曾兩次上書,請求蠲免百姓租稅,得到皇帝許可。又 “ 為民營舍給田,免徭役 ” ,召還流民一萬多人,受到人民的愛戴。其詩文注重反映政治現實和社會矛盾,文風力求擺脫六朝以來雕飾華靡的弊病,清淡簡潔,純真自然。唯過於質樸,文采稍遜。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元次山集》。他還曾編《篋中集》詩選行世。
【題解】
右溪是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縣)城西的一條小溪,這裡泉清石奇,草木蔥鬱,環境十分優美。元結任道州刺史時,又對它進行了一番修葺,並刻石銘文,取名右溪。作者擅長狀物記事,短短一百多字,即把此溪的幽趣描繪得歷歷在目。淡雅雋永的文筆,與清新俊秀的景物,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可視為柳宗元山水遊記的先聲。
【譯文】
在道州城西邊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條小溪。它向南流幾十步遠,併入營溪。溪水兩岸,全都是怪石,它們傾斜嵌疊,迴旋盤曲,姿態奇特,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清澈的溪流衝擊到岩石,便激起騰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邊還有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蔭影相互遮蔽。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野,那是很適合隱士遊覽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煙輳集的地方,也可成為城市居民遊覽的勝地,和愛清靜者休憩的園林。可是自從道州城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卻至今沒有人們來欣賞它和喜愛它;我在溪水旁徘徊,為此悵然惋惜!於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造了亭閣,又種植了松樹、桂樹,還鋪植保護坡岸的香茅,來增益它優美的景緻。因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為 “ 右溪 ” 。現在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讓後來的人知道。
【註釋】
〔1〕道州:州名,唐時屬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省道縣。〔2〕營溪:河流名,發源於今湖南省寧遠縣南,流經道縣,北至零陵縣西入湘水。〔3〕攲( qí 欺)嵌盤屈:傾斜嵌疊、曲折盤旋的樣子。〔4〕休木:一本作 “ 佳木 ” 。休,美好。〔5〕陰:樹蔭。蔭:遮蓋。〔6〕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隱士。〔7〕人間:與前文 “ 山野 ” 對稱,指有居民的地方。〔8〕靜者:喜歡清靜的人。〔9〕置州已來: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營州,後改為道州。已,通 “ 以 ” 。〔10〕香草:即香茅,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狀莖蔓延,可鞏固坡地。這裡也可指芬香的花草。

介紹一下元結,就是右溪記的作者

我幫你在百度百科 選了幾段,文不長 錄如下:
元結
(719--772) 唐文學家。字次山,號漫郎、聱叟,曾避難入猗 元結玗洞,因號 猗玗子。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天寶進士。曾參與抗擊史思明叛軍,立有戰功。後任道州刺史。為詩注重反映政治現實和人民疾苦,所作《舂陵行》、《賊退示官吏》等,曾受杜甫推崇。散文亦多涉及時政,風格古樸。時人也曾批評其作品“不師孔氏“,加以非難。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元次山文集》。又曾編選《篋中集》行世。元結主張詩歌為政治教化服務 , 要“極帝王理亂之道,系古人規諷之流”;能濟世勸俗,補闕拾遺,“上感於上,下化於下”;反對當時詩壇“拘限聲病,喜尚形似”(《篋中集序》)的不良風氣,開新樂府運動之先聲。他的詩歌有強烈的現實性,觸及天寶中期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如《舂陵行》、《賊退示官吏》,揭示了人民的飢寒交迫和皇家的征斂無度,變本加厲。《閔荒詩》、《系樂府十二首》等也是或規諷時政,或揭露時弊。結幾乎不寫近體。除少數四言、騷體與七古、七絕外,主要是五言古風,質樸淳厚,筆力遒勁,頗具特色。但因過分否定聲律詞采,詩作有時不免過於質直,也導致他創作上的侷限性。元結的散文,不同流俗,特別是其雜文體散文,值得重視。如《寱論》、《丐論》、《處規》 、《出規》、《惡圓》、《惡曲》、《時化》、《世化》、《自述》、《訂古》、《七不如》等篇,或直舉胸臆,或託物刺譏,都出於憤世嫉俗,憂道憫人,具有揭露人間偽詐,鞭撻 ... 現實的功能。其文章大抵短小精悍,筆鋒犀利,繪形影象,逼真生動,發人深省。其他散文如書、論、序、表、狀之類,均刻意求古,意氣超拔,和當時文風不同。《大唐中興頌》文體上採用三句一韻的手法,類似秦石刻的體制,風格雄偉剛峻。後人對元結評價很高,唐代裴敬把他與陳子昂、蘇源明、蕭穎士、韓愈並提。又有人把他看作韓柳古文運動的先驅。
元結受道家影響,作品雜有消極退守的成分。
元結
[唐](公元七二三年至七七二年)字次山,河南人。生 元結於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卒於代宗大曆七年,年五十歲。少不羈。年十七,乃折節向學,事元德秀。舉進士,蘇元明稱與肅宗。時史思明攻河陽,結上時議三篇。帝悅,擢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察御史。以討賊功,遷監察御史。又進水部員外郎,佐荊南節度使呂諲拒賊。代宗時,以親老歸樊上,著書自娛。始號琦圩子,繼稱浪士,亦稱漫郎。既客樊上,更稱贅叟。晚拜道州刺史,免徭役,收流亡。進授容管經略使,身諭蠻豪,綏定諸州,民樂其教,立碑頌德。罷還京師,卒。結著有元子十卷,文編十卷,《新唐書藝文志》琦圩子一卷,《文獻通考》並傳於世。
原有著作多部,均佚。現存的集子常見者有明郭勳刻本《唐元次山文集》、明陳繼儒鑑定本《唐元次山文集》、淮南黃氏刊本《元次山集》。今人孫望校點有《元次山集》。元結所編詩選《篋中集》尚存。
代表作一:右溪記
BY——世紀初的魔術師 ▪ 怪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