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成就为什么没被世界承认

Jul11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郭沫若的成就为什么没被世界承认

郭沫若(1892一1978),男,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2]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4] 、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5] 。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6]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7]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 ... 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 ... 第九、十、十一届中央 ... ,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 ... 。[2]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范文斓唐兰翦伯赞的成就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 ... 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璀璨,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 8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 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10年以后,他的著名诗集《女神》等作品集问世,使其书体在更广泛的读者面前显露风采。上世纪 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辩史,借史鉴今,谙熟了祖国文字、书体的演进轨迹,创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学模式。 1937年他归国抗战,在民族危难之中,其诗词创作常与书法相结合,笔墨间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
郭沫若笔迹
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在一幅 1.42米×3.57米的宣纸上,郭沫若用苍劲有力的行书,书写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八个气势磅礴的大字。市场拍卖时底价为 100万元人民币,最终以 319万元的价格改写了郭沫若书法作品成交记录,同时也刷新了近现代书法单件作品的成交记录。值得一提的是,乐山日报和乐山晚报的报头字体,也是集郭沫若手书作品而成。
若以书法家视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郭沫若可归入学者型或“文化人”类型的书家。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处处透射出一种“文”的气息,宠万端于胸中,幻化出千种思绪,从笔端涓涓流出,生成与他诗、文、史种种学问修养相融合的化境,以书法的外化形式展现给读者。
关于书法的学习,郭沫若在《洪波曲》中说:“我从前也学过颜字,在悬肘用笔上也是用过一番功夫的”。从他的自叙可以看出他早年师颜鲁公的用功刻苦。从他的作品中,仍依稀可见颜鲁公的精神,比如线条的朴茂、敦厚;结体的宽博。郭沫若行草书的精妙之处,在于“意”的挥洒和“韵”的和谐。郭沫若在文学上的成就使他拥有了人格的浪漫与文化思想的深刻,转换成书法作品时,即有了“意”的挥洒与“韵”的天成。如果以郭沫若在文学、人格上的浪漫与文化上的“狂飙”来视其书法创作,应该是耐人寻味的。沈尹默有诗评曰:“郭公余事书千纸,虎卧龙腾自有神。意造妙掺无法法,东坡元是解书人。”
书法作品的系列出版物
主要有郭平英主编《二十世纪书法经典·郭沫若卷》(河北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和《郭沫若书法集》(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年出版)两种,印制精美,信息量大,极富欣赏价值和长久保存价值。如果说这些出版物的不足,则是因循惯例,仅在作品旁简单标注题名、尺寸、年代等,高雅有余,普及不足,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不能够从中了解书法家其人及其作品的价值。赵笑洁、东野长河著《中国书法家全集·郭沫若卷》,(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艺苑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恰恰弥补了上述不足。
《中国书法家全集·郭沫若卷》融郭沫若书法作品、传记、印章、论艺言论以及作品赏析于一书,使读者既能够欣赏到郭沫若的书法作品,又能够了解郭沫若的人生(包括艺术)道路、书法理论,还可以帮助读者欣赏郭沫若的书法作品,实为一本雅俗共赏的好书。
郭沫若墨迹
全书五章:第一章,生平概述;第二章,书法艺术历程;第三章,兰亭论辩;第四章,“郭体”解析;第五章,论艺摘录。附录包括常用印章、年表、主要传世作品、主要参考书目、释文等五个部分。该书收录郭沫若书法作品90余件,附录中的“释文”部分,分别将这些作品的文字逐一录出,以便读者对照阅读、欣赏。
“生平概述”简要叙述郭沫若的人生道路和学术生涯;“兰亭论辩”介绍论辩的由来和意义;“书法艺术历程”、“‘郭体’解析”两章,是书中文字叙述的重点,此前这样的系统论述并不多见。
郭沫若并非专门的书法家,但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却有目共睹。“书法艺术历程”一章,探索郭沫若70余年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少年时代:心仪“苏(东坡)体”,又受民国书法主流———碑帖结合的影响。东渡日本:探奥甲骨,研究早期造型符号,而且用毛笔撰写,虽非书法作品,字里行间的金石气已油然而生。对于晋(二王)、唐(孙过庭《书谱》)以及明中后期一些书法的追溯,明显看出他消化与吸收传统法帖的种种痕迹。为抗战而书,使郭沫若的书法作品幅式走向大众化。字型结体、笔法起运、章法行气等,都有了新的面目。格调刚柔并举,或含蓄温和,或疾厉昂扬,成为郭沫若书法走向成熟的前奏。书写新中华,“郭体”形成。20世纪60年代,是郭沫若书法成熟、风格更趋强烈、创作更为旺盛的时期。他的书法风貌精气饱满,形式与内容又有新的开拓。风格的独创性,由早期的碑学功底,到融汇碑帖的广泛吸收,到晚年的风貌独立,最终走向成熟,显出 ... 洋溢、涤满乾坤的浪漫风采,形成风靡神州的“郭体”书法,成为20世纪学者型书法家的一个典范。
结合郭沫若书法作品进行解析,是这本书不同于一般书法集的一个特点。“郭体”解析一章,从“当于目而有据”的点画出发,综合作品的特征,了解其思想境界、人格品性,了解其心理,了解其时代精神,从而对“郭体”作出品评:浪漫风格――豪放明快、不拘绳墨;笔法特征———巧于变化、深厚凝重;结体———风神洒落、平中寓奇,章法———匠心独具,运用玄妙;草书———舞墨见豪情。归纳郭沫若书法“巧于变化、深厚凝重的笔法特征”为:逆入平出,回锋转向;内擫外拓结合;藏露互用,方圆并施。归纳郭沫若书法“风神洒落、平中寓奇的结体”为奇正相生、疏密得当、虚实变化、开合伸缩、俯仰有姿、避让妥帖等六点。这对于读者理解、认识郭沫若书法风格,颇有帮助。
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文字表达既要科学严谨又要通俗易懂,二是文字叙述与书法作品的穿插要配合得当。此外,书法作品编号与其他插图编号应当区分开,有所脱漏的书法作品“释文”应当补入。
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字仲云,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等校任教。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历史考略》、《群经概论》、《水浒注写景文钞》、《文心雕龙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
中国通史简编》的出现,是中国史学史上一个革命性的前进。该书一问世,就遭到 ... 反动派的严禁,这正好说明它的战斗作用。全国解放后,范文澜对该书的缺点,作了检查,主要是:非历史主义的观点;在叙述 ... 上,缺乏分析,头绪紊乱。接着,他提出了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阶级斗争论是研究历史的基本线索;在生产斗争中的科学发明;汉族社会发展史的阶段划分;汉族封建社会的分期;初期封建社会开始于西周;自秦汉起中国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历史上战争的分类等九个问题,进行了论述。根据他对这些问题的见解,修订《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远古到秦统一)于1953年出版,第二编(秦到南北朝)于1957年出版,第三编第一、二册(隋唐五代)于1965年出版,共约110万字。第三编第三、四册(辽宋金元)及第四编(明到清 ... 战争以前)已准备修订,可惜没有来得及亲自完成。《中国近代史》上册是研究这段历史的一部开创性的著作。范文澜主张把中国近代史划分为四大段:(一)1840—1864年( ... 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二)1864—1895年(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三)1895—1905年(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四)1905—1919年(辛亥革命、 ... 运动)。第一大段包含反帝反封建两个主要矛盾,而反封建矛盾尤为发展。第二大段包括国内民族斗争和反帝两个主要矛盾,而反帝矛盾较为突出。第三大段包括反帝一个主要矛盾。第四大段包括反封建一个主要矛盾。“研究中国近代史,以上述各个主要矛盾为基础,同时配合着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种发展情况,综观主要的次要的各种矛盾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从而了解历史的全貌。”《中国近代史》虽未写完,但范文澜留下了他对这段历史的完整看法。
《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通史的著作。范文澜既懂得马克思主义,又熟谙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较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民族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他的著作的独特风格。两书虽都有缺点,大醇小疵,功绩是首要的。
唐兰先生于1901年出生于浙江嘉兴,是我国著名的文字学家。他在二十年代就精研了《说文》《尔雅》等典籍,三十年代著有《故宫学导论》、《中国文字学》,对古文字研究造诣很深,贡献大。四十年代专门研究过战国文字和战国史,对我国古代史有独创的见解。1974年发表了《黄帝四经》、《战国纵横家书》、《春秋事语》、《西周青铜器铭文史征》。1979年1月11日在北京病逝。

《中国史纲要》《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著作
《中国历史哲学教程》《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中国史论集》《中国史纲》《历史问题论丛》《先秦史》《秦汉史》等。
合著
《中国历史概要》
编辑本段
家庭生活
翦伯赞先生生于湖南省桃源县一个 ... 尔族家庭,父亲翦奎午是当地有名的数学教师,母亲为汉女林氏。翦伯赞的第一任妻子姓李,生有二子一女(翦斯平、翦天聪、翦心倩),但很年轻时便因病离世。翦先生续弦戴淑婉女士与翦先生相伴一生,直至同时离世。

急有关郭沫若的生平和成就 急啊!

百度知道

郭沫若死后为什么被人谥号"文丑"

被人谥号"文丑"。
郭沫若逝世已经20年了,但对他的评价。
郭沫若一生中正式婚姻三次。原配夫人张琼华、(1890-1980)1912年结婚,旋即被抛弃,但未离异,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无子女。第二位夫人安娜,(原名佐滕富子,1893-1994)日本女子,1916年恋爱同居,后被抛弃,五个子女。解放后由中国 ... 安置,副 ... 级待遇,七十年代末始任全国政协 ... ,直到病逝止。再就是于立群,(1916-1976)被称为“抗战夫人”,1938年初与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 1979年3月缢死于北京故居。
另外,他还有婚外情人三五个:彭漪兰(安琳),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命伴侣”,1927年10月底,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在内山书店楼上同郭度过短时“蜜月”后被抛弃,下落不明;于立忱(1912-1937),于立群的胞姊,被抛弃后 ... ;黄定慧(黄慕兰,1907-?,郭的早年密友,大革命时期的一代风流,武汉市党部妇女 ... ,尚健在,定居山西省; ... ×××等,姓名不详,只知太过多情,将性病传染给了郭沫若,并殃及安娜。(《郭沫若传》北京文艺版,1988)
安娜的五个子女是:长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佛生,女儿淑子,四儿志鸿。他们学有专长,均有所成。
于立群的六个子女:儿子--汉英、世英、民英,女儿--庶英、平英,最小的一个儿子名不见经传。其中三儿子民英在“文革”中 ... ,二儿子世英于1968年在北京农业大学被殴打致死。
这两家儿女之间不相往来。郭沫若这十一个后辈中,除女儿郭平英任北京郭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沾点文史的边儿外,无人继承父业。他们,特别是安娜的子女,对郭沫若也不亲近,也不敬重,更无感情。二儿子郭博曾在记者面前这样评价父亲:“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这一意见,语惊四座,值得郭研界关注,郭沫若的确在家庭婚恋问题上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毛病。

急求:郭沫若语言文字学成就

在语言文字学领域,其成就突出地体现在古文字学方面,尤其是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的研究方面。郭沫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古文字为工具,以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为史料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和古代社会。“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逼迫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这就是他研究古文字的鲜明的目的性。 他研究甲骨文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大东书局,1930年)、《甲骨文字研究》(大东书局影印,1930年)、《卜辞通纂》(日本文求堂书店,1933年)、《殷契粹编》(日本文求堂书店,1937年)、《甲骨文合集》(主编)等。其中《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运用甲骨文资料,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部著作,在史学界影响很大。该书共收入5篇论文,其中与甲骨文直接有关的是第3篇文章《卜辞中的古代社会》。文中开创性地利用古文字材料系统地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卜辞通纂》是一部关于甲骨文字全面精选总编通释的著作。全书正编与别录共编收甲骨929片。依内容分为干支、数字、世系、天象、食货、征伐、畋游、杂纂等8类,且每类之后都有小结。这对于研究历史、考古、古汉语、汉语史等的读者都非常便利。书中考释多有创见。其中还收录了63字的长文,为卜辞中字数最多的。《殷契粹编》选印了收藏家刘体智所藏的甲骨精品1595片,并加以分类、考释。它与《卜辞通纂》可帮助初学者认识甲骨文字,理解词义,学习研究古文字的 ... 。 在金文研究方面,他首先确定了厘定器物年代的尺度,找到了贯穿所有青铜器“历史的串绳”,从而建立了此项研究的科学体系,这是他在金文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金文研究的主要著作有《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大东书局石印,1931年)、《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国科学院 ,1957年)(为《两周金文辞大系》《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三书的合集)、《文史论集》(人民出版社,1961年)(收入关于金文的单篇论文及五六十年代新出土的铜器铭文的考释文章)、《金文丛考》(1954年,其中收入了《金文丛考》《金文余释之余》《古代铭刻汇考》《古代铭刻汇考续编》等书中有关金文的部分)。 石鼓文的研究为郭沫若古文字研究的又一重要方面。石鼓文是我国现在最早的刻石文字,发现于唐初。他著有《石鼓文研究》(商务印书馆,1939年)一书。 除研究古文字以外,郭沫若还积极提倡汉字改革,支持汉字拼音化,并在《我们对推行新文字的意见》的宣言书上签名等,主张汉字横排右行,吸收日本改革汉字的有益经验。他还提倡古书今译,致力于古籍校勘工作等。郭沫若学识渊博,志趣广泛,造诣颇深,治学严谨,一生著述甚丰,收入《郭沫若全集》中。

郭沫若成长经历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古文字学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 ... 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 ... ”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 ... 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 ... ... 通缉,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 ... ... 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 ... 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 ... 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 ... ... , ... 副 ... 兼文化教育 ... 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 ... 第九、十、十一届中央 ... 、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 ... 会副 ... ,全国政协 ... 、常务 ... 、 ... 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 《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在这期间,郭沫若写了许多迎合时代的文字,因此受到后人诟病,理论专著《李白与杜甫》一书更是令人齿冷。因此郭沫若其人在中国文化界成为人格方面的反面例证。曾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5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郭沫若笔名、化名很多,有“郭鼎堂”、“麦克昂”、“羊易之”、“杨伯勉”、“白圭”等,而用得最多的是“郭沫若”这个笔名。因为他家乡四川乐山的两条水,一条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条是若水,他少年时饮二水长大,所以他后来发表新诗时,就用了“沫若”这一笔名

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为什么 ...

于立群追求进步、向往光明。战争年月,北上的路途充满艰难险阻,郭沫若劝告她取海道经香港绕往武汉,由武汉设法到陕北读书。
于立群于11月26日离开上海去香港。郭沫若第二天也乘船秘密离开上海赴香港,他没有告诉于立群。所以,当于立群在香港见到郭沫若时,真是有些出乎意外。在此期间,郭沫若和于立群由相敬而相爱。
12月6日郭沫若与于立群等人又乘船到达广州。以郭沫若为社长、夏衍为总编辑的《救亡日报》于1938年1月1日在广州正式复刊。
郭沫若来广州后住在新亚酒楼。元旦这天,他突然接到来电,让他去武汉一趟,于立群本来就打算去武汉再转陕北的,为了结伴同行,她便与其他朋友分开,搬进了新亚酒楼。
新亚酒楼,成了于立群生活中的一个新起点,而对郭沫若来说,则意味着他在婚姻史上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于立群出生于官宦人家,后来破落了。受到家庭的熏陶,她喜爱书法,能悬肘写一手黑顿顿的正宗大颜字。于立群性格文雅娴静,住在新亚酒楼里整天只是不声不响地读书写字,和她写的颜体字一样,带些严肃的神情。有了这样一位严肃的“小妹妹”在旁边写颜字,惹得擅长书法的郭沫若兴味盎然,自然地充当起老师,陪着她一连写了几天大颜字。
笔能达意,墨能通情。郭沫若和于立群跨过了年龄和经历的差距,两个人的感情像墨汁一样浓得化不开了。

最大的原因:1979年2月得知郭沫若早在在1934年至1937年,就和于立忱(于立群的胞姊)保持着不伦关系这隐藏多年的事情,于1979年2月25日缢死于北京故居。

郭沫若译过《草枕》么

郭沫若译过《草枕》么?
2001-02-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林德海
王成先生在《丰子恺与〈旅宿〉的翻译》一文(见2001年1月3日《国际文化》)中说:“《旅宿》是中国译者喜爱的一部作品,早在1929年崔万秋就已经翻译出版,译名为《草枕》,由上海真善美书局(1929年5月)出版,1930年上海美丽书店出版了郭沫若译的《草枕》,另外还有李君猛译的《草枕》(上海益智书店,1941)。”照此说法,就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小说《旅宿》(又名《草枕》)在中国解放前已经有三个中文译本了。其实不然。据笔者所知,郭沫若虽然曾留学日本,精通日文,但他翻译的日本文学作品却很少,只有一部《日本短篇小说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3月初版,《万有文库》本,分上中下三册,同年12月又出“世界文学名著”本,合订一册,均署名高汝鸿选译),收入芥川龙之介、志贺直哉、里见弓享、葛西善藏、丰岛与志雄、藤森成吉、小林多喜二、德永直、贵司山治、武田麟太郎、林房雄、片冈铁兵、井伏鳟二、中河与一、横光利一等15位作家的短篇小说共19篇。(这些译文后来(1940-1941年)又被上海三通书局分别编成几个小集子出版。)也就是说,郭沫若没有译过夏目漱石的《草枕》。那么,上海美丽书店1930年出版的《草枕》(还有王文未提到的另一个“郭译本”,即由上海华丽书店于同年出版的《草枕》)究竟是谁译的呢?笔者在编《民国时期总书目·外国文学》时,曾将这两部“郭译”《草枕》与崔万秋译本进行了一番对照,结果发现它们不仅译文而且连卷首的《译者序》均与崔译本完全相同。原来它们都是崔译本的盗版书。
末了,还应指出的是,上述引文中的“真善美书局”应为真美善书店(这是《孽海花》作者曾朴与其子曾虚白于1927年创办的一家出版社),而李君猛译本的出版社所在地应是长春,出版年应为1942年。

谁能谈谈郭沫若

一、一九五九年:灾难初年狂吹跃进、痛诋彭德怀
一九五九年,大饥馑第一年。二月四日,郭作《春暖花开》诗,调子明快,歌唱春天,如痴人说梦:“在 ... 的东风中,又看到春暖花开,敌人一天天的在烂下去,我们在好起来。一九五九年一定要胜过一九五八年呵,胜利的东风一定要逐步地吹遍全世界!一九五九年的春天应该是十倍的春天,今年我们要迎接到祖国建设的十周年。请看呵,每一个人都在十倍地鼓足干劲,每行每业都希望能够有献礼火箭上天。”“我们要使工业和农业的指标超额完成,我们要使科学和文艺尽可能放出卫星。六亿五千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要保证:一九五九年要作出更大的更快的跃进!”(《长春集》)
郭继续吹牛鼓气,“十倍地鼓足干劲”,要人们“有献礼火箭上天”“放出卫星”(当时“卫星”特指惊人数字、产量),一九五九年要有“更大的更快的跃进”。他要人民保证,自问自答:“办得到吗?我们肯定地回答:一定办得到!”他甜蜜颂扬:“党的关心更和春风一样十倍地温暖呵,它叫人们要能够保证到睡好觉,吃饱饭”。残酷现实粉碎了他的谎言。大饥馑浓重阴影笼罩着中国大地。郭却在歌颂党的英明、 ... 的干劲、五九年继续放卫星。
一九五九年七月二日,中央 ... 扩大会议在庐山召开,准备吸取一九五八年 ... 教训,纠正左倾错误。二十三日,彭德怀依据民众对“总路线”“ ... ”“人民公社”运动的愤怒怨言和强烈呼声而给 ... 的一封私人信件被毛印发,受到无理批判,会议转为反“右倾”,对彭德怀、张闻天、黄克诚、周小舟等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揭发批判。这实际是对全国民意的严厉打击和压制,再次显示M氏倒行逆施行为。
在这场正确与错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郭沫若完全站在错误的M一边。这年九月,大饥馑遍及全国(据韦君宜《思痛录》第八十二页说,“一九五九年,北京郊区已不断传来饿死人的消息”)。郭歌颂“大广场”“大会堂”“博物馆”“民族宫”“ ... 馆”“北京站”等所谓“十大建筑”,诗中飘着“满苑松风天地香”,诗中响着“山呼万岁廿垓声”(意思是六亿五千万人各呼三声万岁),诗中狡辩:“谁云跃进非真实?轮奂首先看北京!”(见九月十四日作《十年建国增徽识》)这首诗,对彭德怀等人在庐山上对M的批评作出表态。郭颂扬M,反驳彭对“ ... ”运动的批评。
九月十五日,郭参加M主持的文化界关于反右倾、鼓干劲、坚持总路线座谈会(见十六日《人民日报》);十九日作七律《三呼万岁》三首(三十日《人民日报》),拥护M祸国殃民路线、痛斥彭等正义之士,歌颂“总路线万岁”“ ... 万岁”“人民公社万岁”。颂“总路线”曰: “万岁高呼三举手,两番跃进再加鞭。崖崖狂犬吠红日,…鸾凤颂碧天。灿烂百花齐放蕊,十年建设胜千年”;颂“ ... ”曰:“万千公社翻禾浪,大小高炉涌铁泉。化尽昆仑巅上雪,要将戈壁变良田”;颂“人民公社”曰:“一大二公岂可忘?创新宇宙控玄黄。按劳分配权三级,乐业欢虞颂万章”(《诗词选》)。他知道去年这“三面红旗”给中国带来怎样的灾难,知道中国出现怎样的大饥荒,知道国内众多反对和批评意见与呼声,却依然歌舞升平、高呼万岁,痛 ... 有政治勇气、为人民“鼓与呼”的人“狂犬吠红日”。在此全国大饥馑之时,他高喊“跃进再加鞭”(欲置人民于死命么?),“百花齐放蕊”(五七年绞 ... ,何来百花?),“万千公社翻禾浪”(不见饿殍遍野?),“一大二公”(分光吃净、坐以待毙)。
九月二十一日,作《庆祝建国十周年》道:“破浪乘风齐跃进,排山倒海敢争先”(《诗词选》)。九月二十五日,作《读好书》:“人间成乐园,生产水平高;务使生活资,按需不按劳”(《东风集》),在此大灾难之年,还在为国人画饼充饥,鼓吹“乐园”图景和不劳而获观念。十月二十四日,写《歌颂群英大会》,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大会将开幕而“献出衷心的歌颂”:“向亲爱的党和毛主席捧献出心肝”“骀宕的东风把九天四海一律吹遍,请看呵,百花齐放的盛况真是空前!”“国内和国外尽管有一些吠尧桀犬,它们的狂吠只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帝国主义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右倾保守的霜雪怎敌得大火燎原?”“谁要否认 ... ,那是它瞎了两眼,太阳,不因盲人不见,而非灿烂在天!”(《东风集》)其诗低劣不用说,其人媚骨亦不必说,其对苦难现实的美化(“百花齐放的盛况真是空前”)以及对敢于为民 ... 、仗义直言的彭德怀等正义之士作的诬蔑,凸现郭的品质和为人。
二、一九六零年:民族大死难中欢唱“千秋庆岁丰”
一九六零年,大饥馑第二年,哀鸿遍野,死亡剧增,百姓持续逃荒乞讨。到这年七月,全国已经饿死二千万人。其中,仅河南信阳地区饿死人数高达一百万人。这个地区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人民公社”,两年后这个地区饿死人最多,发人深思(官吏谄上压下,为保第一之名而掠夺、压榨乃至批斗拷打百姓等等残暴行为愈发厉害)。这一事实有力说明“ ... ”和“人民公社”充满着怎样的血腥和 ... 、暴力与欺骗。在这大灾之年,各地官员不救灾救民,却以阶级斗争为名,大搞各种“斗争大会”,逼农民上交粮食(地方官员吹牛虚报,上面要粮交不出,便转嫁农民身上),到农民家里搜刮粮食财物,用各种灭绝人性的刑罚折磨农民,甚至将妇女剥光衣服游街,多人被折磨死。与此同时,耗资巨大的 ... 庐山豪华别墅以及在湖南老家韶山的大型别墅“滴水洞”开始动工。
这大苦难之年,郭歌唱 ... 、人民公社,调门高昂。六零年一月二十六日,旧历春节前二日,他作《迎春》诗,一派喜气洋洋,春随人意,唱起“千秋庆岁丰”来:“开门迎春节,旭日满堂红。四海颂歌乐,连年跃进雄。陇头照瑞雪,天下扇东风。公社诚哉好,千秋庆岁丰。”(《东风集》)瞧瞧诗中用的意象:“旭日”“颂歌”“瑞雪”“东风”;看看诗中的吉祥如意:“满堂红”“四海颂歌乐”“千秋庆岁丰”;再瞧瞧诗中歌颂的关键词: “跃进雄”“公社好”,你就知道他在干什么。当此大饥馑,哪里有“连年跃进雄”“公社诚哉好”?哪里有“瑞雪”、“东风”、“岁丰”?在这饿殍遍及全国之际,唱出这种昧良心的颂歌,与“人血馒头”何异?
同日,他又作《〈淮海报〉创刊二十周年题寄》:“上游无上须争取,路线光芒照大千”,歌颂“总路线”(《东风集》)。二月六日作《重庆行十六首》,重复陈词滥调:“民意乐洋洋”“今日东风遍九垓”(“东风”“九垓”已用滥)。诗有“微闻春闹旱,仍见菜蔬丰”句, “微闻”二字,可见他明知时有大灾,却极力缩小灾情。仍不忘歌颂毛、同时虚造形势:“领袖诗词好,工农气象雄”(《东风集》)。三月二十二日作《颂延安》:“秧歌舞罢笑盈腮”;作《访杨家岭毛主席所住窑洞》:“于今跃进着先鞭”“风卷红旗分外鲜”(《东风集》)。三月二十四日作《在西安参观工厂》: “东风吹放百花枝,机械高歌跃进诗”(《东风集》)。四月三十日作《“五一”颂》:“寰宇八方传捷报,周年四季颂东风”“公社欢虞五月红”“路线光辉昭跃进,万条火箭一条龙”(《东风集》)。
五月作《六亿神州尽舜尧》,第一次在诗中露出“天灾人祸”四字。不过,他只提抢救上海钢铁工人、抢救平陆六十一个人以及京沈铁路遇洪水的第十二次列车这三件当时报刊大肆宣扬的消息(宣扬 ... 好、转移人们对大饥馑、对 ... 的怨言),丝毫不提遍及全国城乡的大饥馑。诗中“天灾人祸”四字,虽隐含此意,却依然吹牛:“我们敢同任何特大的天灾人祸搏斗,我们要使它们在我们的目前低头”“死神、洪水、特大的天灾人祸,在英雄们的眼中应该是根本没有!”(《东风集》)郭说,人人都可成为英雄,条件是“但就要你政治挂帅,首先把你自己忘掉”,“真可以使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宇宙缩小!”让人民忘掉自己,无视饥饿,没有思索,没有 ... 。这显然是愚民。这些话的狂妄之气,亦是那个时代特产。郭以毛诗句歌颂“今朝”:“十年来的英雄事迹可以写成二十五史,真正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六月八日一大早,郭沫若轻松地观鱼去了。其《紫竹院观鱼》道:“晨来紫竹院,拔草饲草鱼”“小鱼问大鱼,其乐复何如?”(《东风集》)你瞧他在大灾难时期雅兴如何?“天灾人祸”在他眼中“根本没有”,“敢同任何特大的天灾人祸搏斗”的战斗精神,那是别人的事。何妨他观鱼的闲情逸致?
九月六日作《十六字令三首》:“花,歌颂东风遍海涯。春永在,亿载斗芳华”。九月七日作《劈山大渠歌》:“第一条,颂东风,人民公社大而公”,称赞贻害无穷的“一大二公”。九月三十日,作七律赠日本话剧团团长曰:“纵有波澜横海岳,要将喉舌替人民”(《东风集》)。要别人大无畏,替人民说话。返躬自问,何如?倘有后世浅见之辈,取出此语为之辩护,恐不是不可能。研究历史与人物者,此辈多见。
这年秋天,作《金田新貌》,高歌“领导正确”“乐无边”:“工农联盟基础固,领导正确政权专。殖民锁链已摧毁,封建死灰不复燃。红旗三面舞东风,东风骀宕红旗鲜。神州齐唱《东方红》,人民亿代乐无边。”(《东风集》)全国六亿五千万人民处于大饥饿大死难哀恸中,郭却写出这种毫无心肝文字。注意,这里他歌颂“封建死灰不复燃”,同年十二月三日郭在信中却别有腹诽这么说:“在目前的 ... 制度之下,虽然‘帝王本位’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然而‘官僚本位’恶性势力还有所抬头,应该说,这正是一股封建残余。因此,对于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官僚本位’之形成、发展,作出彻底的解剖与批判,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要实行真正的 ... 民主,必定要持续开展反对 ... 的斗争,彻底埋葬‘官僚本位’的封建残余。” (《书信集》第一一五页)这两种话相隔仅一个月,其奸伪面目暴露无遗。九月三十日《题日本话剧团》诗“沉酣未醒有◎◎”句,似是自嘲。十二月九日作《题〈向农村大进军〉》:“跃进歌声漾遐迩,拿云直上九重巅”(《东风集》)。可怜天下农民心,中国农村在郭笔下依然一副热火朝天跃进图景。
这些诗,是郭在全国一片苦难悲恸中涂抹的虚假欢乐。其中很多收入《沫若诗词选》,是他一九七七年三月挑选出来、重新校阅、认为值得留下来的诗。诗中皆是“东风”“跃进”“公社”“路线”“红旗”滥调,不是“秧歌”“捷报”“火箭”,就是“满堂红”“颂歌乐”,没有丝毫民生苦难,没有一点人间烟火,没有一星社会思考,不倦做着泯灭良知、推波助澜的拼字游戏。这大饥馑大沉痛时期,他没有一首诗透露民族哀伤、长歌当哭之音。在他轻飘飘哼写这些无聊诗句时,中国大地上多少可怜弟兄姐妹和孩子死于大饥馑中,甚至出现人相食、父母 ... 子卖女充饥、彼此换 ... 亲子以食的惨痛不忍闻之事。唐代诗人杜甫有“千家今有百家存”“恸哭秋原何处村”句(《白帝》),痛写内乱中人民死亡十分之九、深秋大地一片哀哭之声,竟不辨村墟。这惨景正是三年大饥馑大死难的当代中国写照。诗人郭沫若给人们留下的是些什么呢?
三、一九六一年:饿殍遍野中高颂河山美、领袖好
一九六一年,全国大饥馑第三年。饿殍遍野,家庭绝户,村民死亡十之七八、余者离乡乞讨之事屡屡可闻。草根树皮,皆已挖净、剥光,乃至人相食之事多有所闻。
这是七十岁郭沫若兴致大发、游山玩水的一年。他一路乐陶陶,玩了云南游海南,访了泰山进四川,逛了上海奔广州,一路喜洋洋,颂歌一首接一首,舞文弄墨喜欲狂。
一月下旬,到昆明游览名胜古迹,正是“茶花盛开,景物宜人”。他作《昆明杂咏》九首,诗中只见“景物宜人”,不见民生痛苦;依然歌颂“跃进”。如此灾年,忒深苦难,却口不停歌。
其《游黑龙潭》:“黑水池中三异木,千年万代颂东风”。还是“东风”之类陈词滥调。其《游安宁温泉》:“劳农今幸成真宰”“跃进楼台满院春”。劳农是否成真宰,郭未敢扪心自问。当此大难之年,他能唱出“跃进楼台满院春”。
其《题翠湖宾馆》全诗如下:“六年之后我重来,映日茶花次第开。水月风光欣遇旧,翠湖春晓乐登台。豪游踪迹经三海,跃进歌声遍九垓。地上乐园真个有,万方宾至幸如旧。”(以上均见《东风集》)春光美好,游兴勃勃,又是“跃进歌声遍九垓”,把农民背井离乡、四处逃亡、饿殍遍乡遍野的苦难中国称为“地上乐园”。
二月十一日作《颂湛江》五首:“苍波红日颂无疆”,歌颂毛万寿无疆。三月十五日,作《浴从化温泉》:“跃进楼台拥秀峰”,歌颂跃进。临走时颇恋恋:“勾留一日雨中别,寄语云山约再逢”。这是郭的温泉、乐园,却是中国百姓流离逃难的饥困之乡、饿殍之野、洒满人间仇恨之地。
三月十八日作《回京途中》:“湖南桃李甚芬菲,湖北玉兰花正肥。满望农耕春水足,沿途绿化惠风吹。辉煌路线飞金箭,大好河山换锦衣。游罢琼崖来武汉,域中无处不新奇。”歌颂“路线”好、“山河”锦绣,遍地“新奇”,无一丝民生怨苦。一九五九年彭德怀以湖南家乡民众贫苦无告、深受“ ... ”之苦为内容上书 ... ,惹毛大怒。郭此诗中“湖南”句,就“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言论着笔,说明“辉煌路线”引来“大好河山”,为一九五八年那场给全国人民带来大饥饿、大死亡、使自然生态严重破坏的“ ... ”辩护。
四月二十五日,作《游览北京植物园》,满纸“牡丹开”“春烂漫”“香韵低回”之类粉泽香态,最后以陈词作结:“跃进上天阶”。五月游泰山,六月十六日写《颂党庆》,满纸浮辞滥句“旭日”“东风”“红旗”,粉饰现实、歌颂毛:“六亿神州乐,讴歌实践篇”(指毛的《实践论》);末句亦陈辞,是一篇本意:“巍巍大哉党,领袖颂无疆”。
九月三日由仰光回昆明,作《昆明七首》,留连一片美景中:“大观楼下低回久,喜见茶花上海棠”“山有美人云里卧,池开明镜月中陈。农田处处翻金浪,民族家家碾玉尘。”山如美人,池如明镜,农田丰沃,又是天堂:“昆明仿佛是天堂”。不见诗人悲天悯人之叹,却见小匠津津自得之态,将俗句抄来抄去(诗有“岁首茶花开满苑,秋来又上海棠身”句,实为上面“喜见茶花上海棠”句之演绎)。
九月十八日作《蜀道奇》,大话满嘴、高呼万岁:“眼前险阻何足道?战略视之如纸虎!”“人人齐唱《东方红》,意气风发心情舒,万岁万岁长欢呼!”三年大灾难,他有吃有喝有地位、游山玩水颂万岁,那些“险阻”当然不足道。
十月三十日写《游闵行》,满桌美餐佳肴:“蟹饱鱼肥红米熟,日高风定白云绵。谁能不信工程速?跃进红旗在眼前”。满纸肥蟹、肥鱼、大米,大约受到款待,以为天下人都食“肉糜”了。“跃进”不离嘴,“红旗”不离手。好一个“路线”捍卫者。
十一月十三日写《从化温泉》:“远处山山开画卷,浮沉叶叶荡凫舟”。郭氏所到之处,都是良辰美景。
十二月一日写《流溪河水库观鱼》:“红旗风漫卷,奇迹满神州”。又是“红旗”“奇迹”“神州”,他的词汇已用光。十二月二十二日作《题桂花轩》:“果然风景这边好,如此江山何处来?”(《诗词选》)玩弄文字游戏,粉饰苦难现实。
一九六一年五月二十六日,在民族大死亡中,北京召开 ... 中央工作会议,M说一九五九年反右倾扩大化了,要为处分错了的干部甄别 ... 云云,却对眼下这场民族大悲剧不置一辞,似乎中国大地安然无事。郭依然走“歌颂”道路,他知道毛听不得真话和批评,便一路是假话和歌颂。
这些诗表现出,游山玩水的郭沫若对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不仅极力逃避,而且积极美化。倘若说,鉴于M强权专横之威,一个元帅都被牺牲掉,一个文人不敢怒亦不敢言,只好有所不为,保持沉默态度,那还可以理解。但是,象郭沫若这样丧失良知,极力美化苦难现实,不能不说品德有亏。这样的人,不是人民的诗人,而是权势的食客与吹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