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肉骨茶的由来!来发源地巴生吃肉骨茶怎么选?

Aug06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肉骨茶以组成元素来说,被认为源自潮州,因为潮州人饮食很讲究药膳食补;而就发音来看,「Bak kut teh」是福建话,创始店的创办人也是福建人,所以又被人们认为是源自福建。

那么肉骨茶到底是源自白派潮州还是黑派福建呢?在我走访福建与潮汕时,倒是未见「肉骨茶」三个字的身影,但无论到底源自何处,可以肯定的是,肉骨茶是中国南方沿海 ... 来到大马落地生根后,大放异彩、独具庶民特色的一种饮食。

我被熟人领进肉骨茶世界的叩门砖就在肉骨茶的大本营─巴生,比起大马其他地区的肉骨茶,巴生的汤底相对醇厚,品质也相对受到肯定。也因此,在巴生以外地区看到的肉骨茶专卖店,有些会标榜「来自巴生肉骨茶」或「巴生正宗肉骨茶」,如同很多中国台湾省的肉圆店即使开在别的地方,还是会打上「彰化肉圆」、碗粿店会打上「台南碗粿」的名号一样。

在巴生旧区,人们暱称「桥底下」的盛发肉骨茶是正宗肉骨茶的代表,也是大马肉骨茶创始人李文地后代所开枝散叶的店家之一,可说血统纯正。

大马饮食作家 林金城 在《知食份子寻味地图》中提到肉骨茶的由来:一九三○年代在巴生铁桥旁有两家小吃摊,一家是李文地所开,卖炖肉骨与葱油饭;一家是陈瑞所开,一样卖炖肉骨与肉羹汤,两人都来自中国大陆的福建省永春县。

早年小吃摊没有品牌也不兴立招牌,很多人去吃东西总兴取一些小名以便辨识,例如北京一家滷煮名店创始人叫陈兆恩,商号便叫「小肠陈」,一家爆肚名店的创始人叫冯天杰,商号便叫「爆肚冯」,大马的华人也延续这项习惯,李文地开的炖肉骨店就简称「肉骨地」,陈瑞开的店则简称「肉骨瑞」,一开始当地并没有人说「肉骨茶」这个词。

福建话裡「地(tē)」跟「茶(tê)」的发音十分相似,加上闽南一带吃肉配茶用以解腻,是很普遍的饮食习惯,不明就裡的人便把两者联想在一起,理解成了「肉骨茶」,后来李文地也就顺应民意,直接挂起了招牌「德地肉骨茶」,成了肉骨茶一词的由来。

单从食物本身来看,这是华人地区习常的药膳汤品,来到中国台湾省则成了夜市小吃「药炖排骨」,严格来说并无独特性。然而「肉骨茶」一词原创于马来西亚,多年来也已经发展出一套特有的搭配与吃法,再加上人物(苦力)与地缘(菜市场、码头)关係,才是这款食物的重要意义。

开业于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李文地生了儿女共十二人,其中七人为男丁,多人在巴生地区将肉骨茶开枝散叶,长子经营父亲留下来的老品牌「德地」;老三开的店叫「德发」;老四继承创始店原址,开的店叫「盛发(桥底下)」;老五开的店叫「五月花」;老七开的店叫「奇香」。其中老四李汉盛又把店传给了儿子李传德。

这些店均延续著李文地所传的「二次工法」,李传德说现今多数店家贪快,并不分次处理,总是一锅煮到底,而二次工法虽费事,却能使食材更入味。第一次先将肉骨与酱料拌炒过,使其入味定形,置凉后再加入药材与调味料熬煮,滷至收汁、皮光肉亮。

只是他也补充,早年用炭火与中华锅拌炒,现在用瓦斯并改为平底滷锅,制法已部分调整,制程则仍维持祖父传下的二次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