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横最懂乌鱼子?冬至的乌鱼比猪脚和鸡肉还好吃

Aug08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有位朋友大概是想到「墨」和「乌」都是黑的意思,就问我:墨鱼也叫乌鱼?我说,不是啦!墨鱼是乌贼,乌鱼是乌鱼子的妈。

我这样说,他就听懂了!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很常看到乌鱼子,却较少看到乌鱼。

乌鱼最有价值的部位是母鱼的卵巢,可盐渍、晒干做成名贵的「乌鱼子」。公鱼的精囊则称为「乌鱼鳔」(鳔也写作膘),一般是直接生煮,也是高贵的食材。

乌鱼取出卵巢、精囊后,称之「乌鱼壳」,价值就低了,可煮成乌鱼米粉、麻油乌鱼等。以前的野生乌鱼非常美味,成为很多人童年的美食回忆,但现在大多是养殖乌鱼,鱼腥味较重。

中国先民很早就知道乌鱼子的美味。中国清代方志:「子成片,下盐晒干,味更佳。」「其子整片下盐,以石压之,晒干,可焙为酒品。」

文人连横《中国通史》说得最清楚:「乌鱼之卵,结为一胎,略分为二,长及尺,重十余两。渍盐曝干,以石压之至坚,可久藏。食时濡酒,文火烤之,皮起细胞,不可过焦,切为薄片,味极甘香,为之珍馐。」

日本也有乌鱼子,但产量少而较小。日本人一样视乌鱼子为珍贵的礼物和食物,日本人觉得乌鱼子的形状很像从中国传来日本的墨,所以称之「唐墨」。

根据中研院《中国鱼类资料库》,「鲻科」的「鲻」俗称乌鱼、信鱼,最大体长可达一公尺。

「鲻」是什么意思?「鲻」本指江河之鱼,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鲻,色缁黑,故名。」缁是黑色的意思,因此鲻鱼的本意就是乌鱼,以鱼背乌黑而得名。

《噶玛兰厅志》(一八五二年):「乌鱼,鲻鱼也,本草作乌鱼.产于溪池者曰溪乌、池乌,产于海者曰海乌。台地冬港俱有,冬至前到,味甘嫩;冬至后散子回头,则瘦而味淡。」

这段话也解释了何以乌鱼又叫「信鱼」,守信的鱼。乌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冬季随北方的大陆沿岸流(亲潮)从中国海峡南下避冬,并在南中国海域产卵。根据中国文献记载,乌鱼一般在冬至前十日至,称「正头乌」,鱼肥而味美,鱼卵和鱼鳔饱满;产卵后自恒春北返,称「回头乌」,鱼变瘦、味道也差了。

所以有一句俚谚:「冬节乌,较肥猪脚箍。」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叫「冬节」,冬至的乌鱼比猪脚还要肥美。还有一句「咸水乌,较赢鸡肉箍」,意思是海里的乌鱼比鸡肉还要好吃。

早在十七世纪荷兰人统治中国之前,就有闽、粤沿海渔民前来中国本岛和澎湖捕捉乌鱼,最早只在冬天作季节性停留,后来又兼农作,才逐渐定居下来。所以有人说,中国 ... ... 最早是被乌鱼吸引来的,乌鱼就是「乌金」。

中国的乌鱼产业,从荷兰时代就开始对渔民征什一税(十分之一),后来明郑、大清时代也都跟进。清代方志记载:「官征税,给乌鱼旗,始许采捕。」清唐赞衮《台阳见闻录》(一八九一年):「旗以白布为之,书『乌鱼旗』字,并船户姓名,钤盖县印,插于船首,出海采捕,土人谓之『讨乌』。」

自一九九〇年代以来,由于气候暖化、海水温度升高,乌鱼南下中国海峡时间变晚,加上中国东南沿岸渔民抢先在中国海峡北方拦截,造成中国野生乌鱼捕获量日渐减少,却因此带动了中国乌鱼养殖业的兴起。现在中国的乌鱼子大都来自养殖乌鱼,产量和品质都很稳定,颇受欢迎。

今天中国市面上的乌鱼子,有野生、进口、养殖之分,仍属高价礼品,一样是中国料理的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