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上学的私生子,如何成为世纪传奇?达文西惊艳世界600年的秘密,藏在蒙娜丽莎里

Apr27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莱昂纳多·迪·赛尔·皮耶罗·达·芬奇是公证人瑟.皮耶罗.达芬奇的私生子,基本上不能受教育、不能从事传统的专业工作(医生、律师等),与高等教育注定是绝缘的。他在佛罗伦斯附近的文西度过童年时光,没受过什么正式教育,多半时间都在乡间闲逛,到城镇外头的森林里探险。他在森林里流连忘返,那里有种类繁多的生物,还有巧夺天工的岩层及瀑布等地貌。父亲是公证人,所以家里有很多纸张(在当代很稀罕),他极渴望把散步时看见的一切景象画下来,于是便偷取了纸张随身携带着。

01.jpeg

他坐在岩石上描绘令他着迷的昆虫、鸟类及花朵,但他从未学过绘画,只是纯粹画着自己看见的东西。他察觉到,想在纸张上重现眼前景象,就必须深入思考,聚焦在眼睛通常会忽略的细节上。例如他在描绘植物时,注意到各种花卉的雄蕊样貌不尽相同,而且各有千秋。他留意到植物开花前的转变历程,并呈现在一系列的绘画中。就在深入钻研细节时,他短暂见证了植物内在的生命力,接触到令植物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鲜活力量。不久,思考与绘画融入他的心灵之中,就在描绘周遭事物的过程中,他渐渐认识了万物。

进画室当学徒,天赋让名画家都惊艳

父亲见他的绘画功力进步神速,有心替他在佛罗伦斯物色一间画室,送他去那当学徒。艺术工作是当时代的私生子可以从事的少数几种职业。1466年,他凭着自己是佛罗伦斯备受敬重的公证人,帮当时14岁的儿子在知名画家维罗基奥(Verrocchio)的画室觅得一职。这简直是为达芬奇量身打造的工作。当代的开明风气深深影响了维罗基奥,他教导学徒以有如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工作。例如,画室里摆放了几尊披挂各式布料的石膏人像,学徒必须修练专心一意的功夫,辨识各种布料特有的皱折和阴影,并忠实地呈现出来。达芬奇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维罗基奥也很快看出这名年轻学徒已锻炼出掌握细节的超凡眼力。

到了1472年,李奥纳多成为维罗基奥的主要助手,协助他绘制大型画作,分摊了不少责任。在维罗基奥的《基督受洗》(The Bapti ... of Christ) 作品中,位在侧边的一名天使便是出自达芬奇之手,这成了他留给后世最早的画作。当维罗基奥看到达芬奇的成品时,感到非常惊异,天使脸庞有一种他不曾见识过的特质,仿佛真的有亮光从他内部透了出来。天使的神韵栩栩如生,表情极为丰富。

维罗基奥可能认为那是魔法,但近代的X光技术披露了达芬奇早期的绘画秘密。他使用一层又一层极为稀薄的颜料,以致肉眼无法辨识出笔触。他层层地堆叠颜料,每层都比上一层更深一点。他以这种画法试验过不同的颜料,摸索出如何捕捉人类筋肉的细腻轮廓。由于每一层都很稀薄,洒落在画作上的光线便仿佛穿透天使脸庞,从内部绽出光芒。

从这幅他在画室工作6年后的绘画作品来判断,他绝对潜心钻研过各种颜料的特质,并能娴熟地以堆叠手法建构纹理与深度,将一切画得细腻鲜活;他必然也耗费大量时间研究人类肌理的结构。这披露了达芬奇惊人的耐性,他一定对如此细腻的观察抱持热情。

着重表情与肌肉细节,造就无人能比的特色

多年后,当他离开维罗基奥的画室,成了知名画家,达芬奇建立了自己的首要原则,不但用在绘画上,后来也应用于科学研究之中。他发觉其他画家工作的第一步是构思画作的整体构图,讲究画面的震撼效果或灵性表现。但他从不同角度思考,密切关注着细节:各种鼻型、突显不同情绪的嘴部曲线、手部血管、树木纠结出的树瘤等。

他沉浸在细节中不可自拔。他后来也相信,若聚焦于细节,并钻研到了然于心,有助于贴近生命的奥秘,遇见蕴藏在所有生物及物质当中的造物主。他发觉手部骨骼或人类唇形也能有启迪人心的效果,效果不亚于任何宗教的绘画。对他来说,绘画是在追寻驱动万物的生命力。他相信如此一来,作品的动人、真实程度将可大幅提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发想出一连串的练习并以惊人的认真态度彻底执行。

白天,他在市区及乡间无止尽地散步着,细究肉眼所见的一切细节。他刻意在每一件熟悉的物品中发掘新东西。夜晚,他在睡前钜细靡遗地回顾所有事物,烙印在记忆中。他狂热地捕捉千变万化的人脸神韵。为了观察形形 ... 的人,任何想得到的场合他都造访过,像是妓院、酒馆、监狱、医院、教堂祈祷区、乡间庆典等。他随身携带笔记本,把所见到数量惊人的脸庞素描下来,皱眉、大笑、痛苦、安详、色迷迷等各种表情皆有之。

假如他看到某个路人有一张自己从没见过的脸形,或是某种畸形,他就会尾随对方,边走边素描。他会在同一张纸上画出几十种不同鼻型;他对嘴唇似乎特别着迷,认为嘴唇和眼睛一样富有表情。他在不同时段反覆进行相同练习,确保自己捕捉到不同光线对人脸造成的不同效果。

他在绘制旷世杰作《最后晚餐》(The Last Supper) 期间,赞助人米兰公爵愈来愈不满达芬奇拖拖拉拉着无法完工。整幅画作看来独缺犹大人的脸孔,但达芬奇遍寻不着适合的模特儿。他前往米兰最堕落的地区为犹太人脸庞物色最传神的邪恶表情,可惜运气不太好。公爵接受他的解释,不久之后,达芬奇如愿找到心目中的理想模特儿。

他以同样的热忱捕捉着肢体动作。他抱持的另一个理念是,连续动作及不间断的变动定义了生命,画家必须在静止的画面里呈现出动感。他从青少年开始就为流水痴迷,磨练出描绘大小瀑布及汹涌水流的扎实功夫。对人,他坐在街边几个钟头观察过往行人,快速画出他们的轮廓,并以停格的一系列画面捕捉各种动作(他能以惊人速度素描),待回家后再补上轮廓的细节。为了加强捕捉动作的眼力,他设计了另一套练习。

他有天在笔记本写道:“明天要用纸板做出各种形状轮廓,然后从阳台往下扔,然后画下它们在坠落各个阶段的样貌。”

他殷切地探索细节,想从中寻找生命精髓,于是精心研究起人类及动物的解剖构造。他想从内而外描绘人类或猫。他亲自解剖尸骸,锯开骨骼和颅骨,也定期去观摩别人解剖尸体,以便仔细研究肌肉和神经结构。他画的解剖图既逼真又精确,远比当时的解剖图来得先进。

肌肉描绘的极致表现:名作《蒙娜丽莎》

在其他画家眼中,达芬奇对细节的讲究近乎疯狂,但从他完成的少数绘画作品中,即可目睹并感受到如此勤奋练 ... 成果。他画作背景中的风景,比同时期画家的作品更具生命力。每一朵花、每一根树枝、每一片叶或每一颗石头都蕴含精密的细节,绝对不是充当装饰而已。晕染是他绘画的独特技法,他将一部分背景画得很柔和,与前景的人物相互融合,营造如梦似幻的感觉。这表现出他认为所有生命都密切关连、在某些层次上相互融合的理念。

他画笔下的女性容貌极能令人怦然心动,男人经常对他在宗教场景所描绘的女性产生爱慕之情。这些女人的表情并没有流露出任何性暗示,但她们蒙眬的微笑、柔美的肌肤在男人眼中都极为诱人。达芬奇经常听说,有男子潜进收藏他画作的人家,偷偷抚摸画中女郎并亲吻她们的嘴唇。

前人试图清洁及修复达芬奇的《蒙娜丽莎》(Mona Lisa)画作,以致画作严重受损,如今已很难想像它的原有风貌,更无法感受到当年观画的人如何赞叹不已。所幸,画评家瓦萨利(Vasari)在它被修整到面目全非前留下了文字记录:“眉毛浓稀有致,皮肤上的毛孔逼真到无以复加。鼻子上有漂亮细致的粉红色鼻孔,栩栩如生。唇色的红自然融入脸部肌肤的肤色,建构出唇形,完全不像是颜料,仿佛是活生生的肌肉。喉咙下方有一处凹陷,眼尖的人还能瞧见血管的脉动。”

仅管达芬奇早已与世长辞,但他的画作依然持续撼动、撩拨所有赏画的人。世界各地有许多博物馆警卫因为过分沉迷他的画作遭到开除,达芬奇的作品是艺术史上遭到最多破坏的画作,其撩拨肺腑感受的程度可见一斑。

在达芬奇的年代,画家主要的困扰是随时都承受着得多产的压力。他们必须维持相对较高的产能,才能持续获得赞助金,保持作品的能见度,但这大大戕害了画作品质。他们因而开创出迅速带给观画者感官 ... 的画风,缔造这种效果的手法是运用明亮色彩、不寻常的并置与构图、具有戏剧张力的场景。

在过程中,免不了忽略背景细节,甚至描绘的主要人物。他们没有在花草树木或前景人物的手臂上下点工夫,他们的画作必须金玉其外才能取悦观画者。达芬奇在作画生涯初期就已察觉这样的潮流,并甚感苦闷。这有违他的个性,原因有二:他讨厌仓促完成事情,而喜欢琢磨细节并乐在其中,对于只是营造出一些肤浅的效果敬谢不敏;他的主要动力来自想要彻底了解生命本身。他想要掌握令万物如此活跃着的力量,并且试图想在纸面上展现这一切。于是,跟大环境格格不入的他开创了自己的独特路线:融合着科学与艺术。

看得够深,才能找到最重要的东西

为了成就自己的追寻,达芬奇必须做到他所谓的“面面俱到”(universal),他要能展现物品当中的所有细节,也要竭力把这样的知识拓展到他想研究的世间万物上。仅仅是如此累积着对细节的观察,他便能辨识生命的本质。他对这股生命能量的了解完全展现在画作当中。

人在职涯的发展上应该要以达芬奇为师。多数人耐不住性子,没有潜心学习工作领域特有的细腻处。便急着想讨好别人、想爆红,大笔一挥之下急就章,最后不免在成果上露出马脚,让人看出你对细节的敷衍,作品不但无法撼动人心,还会令人觉得是草率之作。

不论你的最终呈现给世人看的成品为何,都要将之视为有生命、具独立存在感的东西。但存在感可以是鲜活而刻画深邃的,也可能是微弱而无甚生气的。以小说人物的塑造来说,唯有作家用心揣摩过该角色的人生细节,才能让该人物在读者眼中活灵活现似的。作家不必实际交代所有细节,读者就能从小说内容感受到够多的细节,凭直觉就知道作家为了塑造这些角色下了多大的功夫。一切生物都是繁复细节的综合体,由那股连结万物的动能所驱动。把作品视为活生生的东西,在你登上大师境界的必经道路上,全面地研究、消化着细节,直到你能感受到当中的生命力,并神乎其技地展现在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