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宋朝之七----杨家将的枪

Mar31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梦回宋朝之七----杨家将的枪

  小时候常跟不良少年打架。丫力不可支了,拔腿就逃,我也锲而不舍的追;追到某处,丫突然回头猛出招,嘴里还念念有词:“吃我一招回马枪!”我却完全不吃这一套,脚下轻轻一绊,就把丫放在当地。

  这一屡试屡不爽的招数有个学名,叫“回马枪”,据说,是杨家将的家传秘诀,传里不传外,传子不传女的。

  杨家将在北宋的派头可大了。他们住的别墅,文官路过要下轿,武官路过要下马。他们家还有一块皇帝恩赐的免死金牌,犯了多大的罪行也可免于死罪??这块免死金牌周星驰在《九品芝麻官》里使用过,是一块硬邦邦的咸鱼。

  杨家将的英雄事迹更是通过天桥说书一人流传至今。欧阳修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狠狠的表扬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欧阳修是个老实人,他说的话,我们要相信。

  杨业开始不是宋朝人,他其实是一个起义将领??按照对方的立场,应该就是汉(北汉)奸了。

  杨业,原名杨重贵。家庭成分是地主。五代十国天下混乱,他父亲杨信也浑水摸鱼弄了一个刺史做。杨信本事有限,只能投靠别人过日子,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后来杨信结交了河东节度使刘崇。刘崇拥兵太原自立皇帝,是为北汉。杨信顺理成章的成为开国功臣,杨家在当时的北汉也是声名显赫。

  读了杨业的事迹我才知道,原来一个人可以如此优秀。作为 ... 的杨业聪明、好学,不但练得一身好武艺,为人还相当的低调。如果搁到现在,十佳青年之类的称号肯定是他囊中之物。因此,他也得到了皇帝的宠爱,被收为养孙,跟着皇帝一个姓,叫“刘继业”。

  刘继业率军驻守代州,防御契丹南下骚扰。这一时期杨业常带军与契丹作战,每战必胜,屡立战功,当时被称“无敌将军”。

  刘继业虽然年轻,但对天下大势看得分明。他知道宋朝统一之势不可避免,于是劝北汉皇帝说:“契丹人贪利忘义,不能依靠他们,应该归顺宋朝。”北汉皇帝没有理他。

  公元968,宋军在赵匡胤的带领下,试探性的进攻北汉。刘继业奉令据守潞州。这两位世不二出的大英雄第一次遭遇了。他们之间没有握手,没有客套,当然更没有递名片,挽起衣袖就开打。

  开打的结果是,表面上刘继业赢了,赵匡胤输了:宋军死伤二千余人,辽军仅阵亡三百余人;实质上刘继业输了,赵匡胤赢了:赵匡胤的主力部队已经攻入到北汉的核心城市太原了。

  原来,攻打潞州不过是宋军设下的一个陷阱,太原才是他们的主攻目标。

  现在,一切真相大白,但问题却相当严重。潞州离太原有上百里,刘继业收到太原求救信时宋军已经兵临城下,留给他的时间只有一个晚上。

  刘继业下达 ... 命令:全军连夜奔袭,赶回太原城。这时,宋军离太原还有两里。

  等到宋军赶到太原城,两军二话没说,又是开打。

  从数量上来说,宋军是北汉的数倍,从质量上来说,宋军已经拥有了训练有素的骑兵和火枪。虽然当时的火枪不能造成太大的 ... 伤力,但足以给北汉形成相当大的心理阴影。

  无奈,在刘继业的英明指导下,宋军硬是拿这块硬骨头没辙。

  怎么办?撤回去?那多没面子。就这样死撑?一来几十万军队吃饭不好解决,二来士兵离家太久,难免想老婆,严重影响战斗力。就在这个进退维艰的时刻,一个叫陈承昭的下级官吏想了一个办法??从 ... 角度上来看,这是一个绝对理论上的绝 ... (来自黄健翔语录,谢谢)!

  太原是一个好地方,依山伴水。水就是汾河。从位置上看,太原要低于汾河的高度??读到这里聪明的读者想必已经恍然大悟了。没错,水攻。

  接下来,宋军干的事情就是一样,挖沟。具体做法就是从汾河开挖,目的地是太原城。这事儿关羽当年干过,有师父带头,赵匡胤干起来也是轻车熟路。

  很快,汾河之水就引到了太原城下。说时迟那时快,汾河如万马奔腾般涌向城墙,越涨越高,太原变成一座孤岛,危在旦夕。这下麻烦了,看着城外不断高涨的水位,以及墙根处不断的裂缝管涌,城内一片大乱。

  刘继业也无计可施。就在他们开始商量投降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转折??契丹派来的援兵到了。对于宋军这面来说,这可不是好消息。最终可以用四个字来描述:功亏一篑。

  权衡再三,赵匡胤终于撤军了。

  真正的坏消息是赵匡胤回到京城后等来的。

  原来,宋军撤走以后,北汉把太原城内外的积水排出,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大段大段的城墙在逐渐干燥后轰然倒塌。见此情景,不仅北汉君臣倒吸一口凉气,就连辽国使者也感慨:“要是宋军先淹城,紧接着排水,太原城早就完了。”

  听到这个消息后,据说赵匡胤气得三天没吃饭。

  赵匡胤终其一生都没啃下北汉。这个任务只能交给赵光义了。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经过充分准备,再次北伐。

  这次赵光义是下了血本,砸锅卖铁,亲自率领举国之精锐,进攻太原,目的只有一个:彻底把北汉从地图上抹去。

  宋军到达太原,跟北汉玩持久战,日日攻打,时时不息,同时派兵夺取唐明镇,盘踞在石岭关,先是打败契丹援军,再逼降北汉主要 ... 统帅范超、郭万超等。北汉皇帝刘继元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窘况下,只好举起了白旗。

  此时,刘继业还在率军苦战不已。宋太宗也很佩服这个牛人,让刘继元派亲信前往劝降,现身说法。杨业听说连老大都投降了,才“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见”。

  这样,刘继业(杨业)从此就是大宋的人了。

  (下)

  我一直认为,宋朝对老杨一家是有所亏欠的。

  杨业会打仗,这不假。因此宋太宗赵光义也对杨业充满期待。他把杨业和潘美派到山西边境防御契丹。在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糊涂到顶的安排。潘美也是宋朝的一位名将,赵匡胤打江山的时候就跟着赵家兄弟混了。我理解边关对于宋朝的重要性,赵光义的原意也是期待强强联合。可惜1+1未必就会得出大于或者等于2的结果,在一个蹩脚的学生哪里,得到负数而已大有可能。

  原因是:杨业是个倔老头子,潘美也是一个不怕人的狠角色。当这两个人凑一块儿的时候,是很难有和谐之音的。打个比方,一个罗纳尔多可以让巴塞罗那绚烂璀璨,可惜,如果11个人都是罗纳尔多这样的大牌,巴塞罗那离堕落也就不远了。

  当然,如果仅仅是主将不合,也就罢了。偏偏这场戏里还**一个小三:监军王先。

  监军制度不是宋朝的发明,从春秋时期开始,对于担任将军的战地指挥官的种种监督、防范制度也就开始形成,到宋朝发扬光大。我们知道,宋朝是一个讲究权力制衡的朝代。而且,他们的权力制衡很有特色??不是大官管小官,而是小官管大官,换成文绉绉的书面语就是: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这种机制的先进之处就在于,连九五之尊的皇帝也不是想干嘛就干嘛,他也要受到丞相、台谏官等的牵制。因此,终宋朝一代,没有出现什么大的 ... 分子??如你所知,这并不是因为宋朝的官员道德素质特别高的原因。

  对于掌握 ... 权力的将帅,宋朝以监军进行牵制。这种制度的好处是避免将帅权力过大,成为心腹之患;坏处呢?下面会慢慢讲到。

  杨业接受任务后就在边关大兴土木了。他修的不是别墅,而是在契丹军出入的各个要道口,连续修建了阳武寨、崞寨、西陉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6个兵寨。这6个兵寨将杨业的 ... 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事实证明也非常有效:在大多数都是以寡敌众的情况下,杨业驻守雁门关八年之久,契丹军始终不敢侵入一步。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战功显赫的杨业让一些同僚很不高兴。在今天,你要是做出了了不起的业绩,比如给公司接了一张大单,多半会有同事到领导那儿去打小报告。这就是所谓的“办公室政治”。此事古今同。因此,这些心胸的同僚把小报告打到皇帝那儿去了。宋太宗很聪明,他没说什么,而是把这些匿名信交给杨业,表示了对他的信任。

  但是,宋太宗再信任杨业,也无法或者无意减少监军王先对杨业的牵制。

  山西省怀仁县城南30公里处有一个叫黄花梁的地方,这儿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春暖花开的时节,田野里满山遍野的开满了油菜花。什么?没听说过这地方?你总听说过“金沙滩”这个古战场吧?

  没错,黄花梁就是金沙滩,金沙滩就是黄花梁。

  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为了彻底解决契丹这个经常对边境进行骚扰的流氓国家,出动大军北伐。这次北伐的排场很大,分成了三路。武侠小说里常有这样的描写:“只见女侠杏眼圆瞪,直攻淫贼上中下三路。”说的就是这种情形。不过这种排场往往是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很快,东路遭遇了契丹的毁灭性打击,大败;而中路听道此消息后,不战而溃。只有杨业和潘美带领的西路军势如破竹,直捣敌人腹部地带。按照原计划,三路大军应该会师于幽州,可当有两路都半途而废的时候,剩下的这一路就不应该叫“直捣黄龙”,而是叫“孤军深入”。

  身经百战的杨业当然嗅到了空气中血腥的肃 ... 之味。这时候,就算我这个 ... ... 的第一反应也是赶紧想法撤出这块是非之地。但王先不这样想,他要杨业率兵去打精兵强将云集的寰州。他这样想,可以理解为争功,可老辣的潘美也持这种意见,就让人想不通了。有人认为潘美嫉妒杨业,想趁此机会将之除掉??老实说,我不太赞同这种观点。但我也想不到更符合情理的理由。

  总之,杨业这个孤独的鸡蛋到幽州碰了两下,果然没碰赢。狼狈的撤回来,退到陈家谷。按照计划,此时潘美和王先的援军应该埋伏在当地,搞好了还能咬辽军一口。可惜计划跟不上变化。杨业眼睛都望绿了,都没等到一兵一卒的援军??如大家已经猜到了那样,潘美和王先两人已经脚底抹油,先溜了。

  援军没来,敌军倒是如期而至。这场发生在金沙滩的恶战极为惨烈。有多惨烈?雁门关附近有一个以杨家祠堂而闻名的鹿蹄涧村,村里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杨家后代。,他们年年都举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戏,唱戏必唱杨家将戏。但鹿跨涧村民什么戏都看,唯独不看《金沙滩》这出戏。

  太惨了。

  据说有一年的春天,村里正唱戏,一个不知情的人顺手点了一出《金沙滩》。开戏前,风和日丽。戏开后,契丹兵向杨家将猛烈进攻,这时候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黄尘滚滚,搅得天昏地暗。台上台下,顿时乱作一团,台上的“契丹兵”也只好鸣金收兵。

  风沙过后,观众的情绪稍微稳定,台上又紧锣密鼓敲打起来:杨老令公披挂上阵,领兵迎敌。演到二郎、三郎惨死疆场时,突然从西北方向滚过一团乌云,刹那间,风云过后,就是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铺天盖地从天而降,整个场子里都成了风雨世界……

  风雨过后,村民说:“这是祖宗对咱们的报应,老祖宗不想让咱们再提那些伤心的事。咱们就演别的戏,别让他们不高兴。”

  在这场恶战里,杨业儿子七郎战死,杨业自己被俘,绝食而亡。

  杨业曾经表扬六郎杨延昭,说:“这孩子最像我。”六郎果然像他,继承了父亲的雄心壮志和爱国主义情怀,为宋朝顶起了半边天。

  到了第三代,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也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不过他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基本上处于防御状态。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奋斗了三代的目标努力。

 

  杨家三代人对宋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宋史》对杨家的事迹着墨了了,反而还不如《辽史》中写到杨家的地方多。比如,宋朝方面将夺取山西四州的功绩,全算在潘美头上。而在《辽史》中却记载是杨业夺取了这些城池。辽国与杨业交锋多年,确实知道他的战绩,应该说更接近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