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道人生.生死两相安

Aug24

四道人生.生死两相安

时间:2020/08/24 23:29 | 分类:养生知识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道谢、道爱、道歉、道别,四道人生的习题,并非临终时才做;鼓励长者趁意识清楚、回顾一生时,学会化解恩怨情仇,唯有放下遗憾,才能充满感恩地离开。」
医疗科技进步,延长了人类寿命,但长寿未必健康;据统计,九成以上的老人至少罹患一种疾病。依国人平均寿命和疾病形态等变数推估,国人一生中需接受长期照护的时间为7.3年;换言之,国人因失能、罹病以致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仰赖他人照护的时间平均达七年以上。
一旦生活不能自理、处处需要他人协助时,老人家内心的挫折可想而知;再加上患有各种慢性病,每天与药为伍,时时得进出医院,内心对死亡的忧虑势将加深。可以说,在寿命延长的岁月里,漫长的疾病末期也随之延长,将让老者长期处于弥漫的哀伤中;与其如此,应引导老人家做好面对人生终点的准备;而且,老人临终准备不是临终那一刻,而是一段漫长的过程。
老人在回顾一生过程中,若对所经历的事件及成就感到满足,认为自己做得很好,多半能肯定自己与他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因而较能自我统整,也较能接受生命即将结束的事实。反之,在回首过往时,仍对当年所发生的事懊悔、自责,埋怨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通常也较难坦然接受生命即将终结的事实,而对生命感到绝望。
我的工作便是在老吾老院服务老人,终日与长者为伍,为了协助他们有个圆满的人生终点,我组成了一个四道人生团体,希望协助长者道谢、道歉、道爱、道别。出乎我意料的,长辈反应踊跃,共有三男七女、十位长者参加;借由引导老人家回顾生命的历程,思考、评价过去人生事件,能够学会欣赏、赞赏、感谢、放下,达到生死两相安目的。
第一次团体活动,我问阿公、阿嬷:在他们这一生中,最感谢的人是谁?没想到,这些长者争相发言,阿益阿嬷终身未嫁,她回想起三、四岁时父亲过世,母亲带她们姊弟去依附外婆家,母亲帮人洗衣服、做工养育他们,困苦的家境让她没有机会读书,十多岁就到工厂做女工、补贴家计;她说,她最感谢的是辛劳的母亲,拉拔她长大的养育之恩。
阿益阿嬷还没说完,阿笑阿嬷即迫不及待地抢发言;她说,自己要感谢的是养祖母。回忆遥远的儿时,她仍止不住伤心,说起自己一出生就被送人收养,到了养父母家,养父母即生育了儿子,养祖母认为是她带来的福气,因而特别疼她,还会带她出门看庙会。记得庙会满是人头,她个头小、看不到,阿公一把就把她扛在肩膀上,让她看热闹看个过瘾。尽管人生中曾有许多哀愁,但是,沈淀在她记忆深处的,却是这些温暖的片刻,让她至今心存感恩。
有了这次畅所欲言的经验,我对这类团体活动的带领更加有自信了。在接下来团体活动中,再度询问长者的生命故事;这次我问的是:在这一生中,感到最遗憾、难过的事是什么?中风后的阿龙阿公说起话来有些迟缓,他缓慢的腔调透露著几许感伤,说他年幼时也被人收养,九岁时想念家人,便回到原生家庭探望;见到哥哥很兴奋,但他不及开口,哥哥即冷冷地说:「你已经改姓了,还回来做什么?」年近八十岁的阿公说到这里,还是忍不住哽咽了。
阿珍阿嬷述说和其它长者不同的遭遇。家里做生意,她年幼时家境很好,虽然没唸很多书,却嫁给了大学毕业生,先生也对她很好,可是,她却无法生育。数年后,她为公婆所迫而离婚,只好回到娘家,父母对待她虽然很好,弟弟却说:「家里多一个人吃饭!」让她十分心寒。
这些陈年伤痛经验,深埋在长辈心中,并未随时间流逝而淡然;在与同伴互相倾吐后,大家纷纷以同理心互相安慰,抒怀后,深埋心中的遗憾与情结也渐渐放下了。
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团体活动, 我们谈的主题是道别。我试探性地或询问:「如果有一天,你病得很严重,可能不久于人世,您最想见谁?」阿桑阿嬷一向都是要再三邀请、一再哄骗才发言的,这次却主动出来分享。她说:「我的二儿子早年过世,留下两个孩子,二媳妇出家, 由大儿子将这两个小孩抚养成人。我很感谢大儿子,希望离世时能见到他。」
一生未娶的阿祥阿公面带笑容, 他说自己单身, 没什么人会来探望他, 我再鼓励他想想:是否有哪位亲人他最想见他最后一面?阿祥阿公表示最想见到妹妹,「我和妹妹相差17岁,从小妈妈就交代我要好好照顾妹妹,我还曾揹著妹妹、喂妹妹喝牛奶。」一般长辈多希望与儿女道别,但那些孤家寡人的长者,多已跟亲人失联多年,相对下较少依恋,也没什么舍不得或放不下的。
在老吾老院服务的长者,大多来自独居或穷困家庭,他们的一生可能经历了贫苦或悲苦的事件,但是他们从中也感受到他人的爱心,令他们感恩,他们曾有受伤、遗憾的经历,需要被了解与接纳,最后得以释怀。
道谢、道爱、道歉、道别, 四道人生的习题并非临终时才做; 由于面对死亡是相对漫长的过程,可以鼓励长者趁自己意识清楚时就谈, 就像前述带领的四道人生团体经验,长辈在回顾自己一生经历同时,也学会了化解恩怨情仇, 放下遗憾, 最后才能充满感恩地离开。
(本文作者为台南市天主教老吾老养护中心主任:谢菊英)
(*本文原文《四道人生.生死两相安》刊登于安宁照顾基金会,授权杂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