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Aug09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杜甫一生,正值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代。他既经历了安史之乱前繁荣富强的「开元全盛日」,也经历了安、史之乱「流血川原丹」八年离乱的全部过程,并且看到了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败落景象。

一、先祖

1.杜甫十三世祖杜预,为西晋名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的作者,尊儒、赋诗,皆为杜氏家风。「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

2.杜甫祖父杜审言,以写诗闻名,武则天时为膳部员外郎。

五言律诗格律完成者:沉佺期、宋之问。七言律诗格律完成者:杜审言

3.父亲杜闲,为衮州司马,终于奉天(今陕西省干县)县令。

二、杜甫生平:杜甫的生活和创作,跟他所处的「万方多难」的动荡时代息息相关。其生平,约可画分四个时期:

(一)读书漫游时期(35岁以前):唐王朝的鼎盛时代,杜甫个人生活史上最惬意的阶段。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壮游〉)

第三次漫游结识李白、高适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唐〉)

(二)困守长安十年(35到44岁):

天宝六载,再度参加考试,但这次考试在奸相李林甫的把持下,竟无一人及第,全部落选。李林甫还上表称贺「野无遗贤」。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陷贼与为官时期(45到48岁)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几年,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叛乱发生,唐王朝岌岌可危。杜甫得知此事,便将家小安置在鄜州羌村,只身投奔灵武,不料途中为叛军所俘,押至长安,杜甫在叛军盘踞下的京城,亲眼看到许多国破家亡的惨痛景象。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

杜甫饱经战乱流亡生活的磨炼,其诗歌创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一时期,时间虽短,诗歌成就最高,是杜甫「诗史」中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 (48岁至生命结束)

这是唐王朝继续衰落的时期,杜甫于乾元二年岁末来到成都。翌年春,得友人资助,在成都西郊盖草堂,生活相对安定。

在夔州不足两年,写了四百三十多首诗,几占全集的十分之三,这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丰收时期。大历三年, 杜甫思念家乡,乘舟出峡,抵达湖北江陵,又转到公安,后到岳阳,一直在船上漂泊,「饥借家家米,愁征处处杯」,生活穷苦。大历五年(西元七七○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逃往衡州,原想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伟,但遇江水大涨,只好又折回潭州。暮秋,离潭州北归岳阳。这年冬天,杜甫病死在旅途中。

三、

1.〈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杜甫对诗歌创作的态度极其严肃。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杜甫自豪地说:「诗是吾家事」,把写诗看作杜家的世业,精益求精。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老去渐于诗律细」、「新诗改罢自长吟」

2.杜甫的诗歌语言凝重坚实,如精金百炼,字字有分量。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修,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梧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五)→风折绿笋垂,雨肥红梅绽

四、

1.现实主义的精神

2.细节描写,刻划入微

3.风格沉郁顿挫:所谓「沉郁」是指杜甫诗歌中思想感情的深沉郁积,「顿挫」则主要指语意的顿挫转折、气势的跌宕摇曳。

4.语言凝链、深沉、遒劲,又善用口语和方言:杜甫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和方言俚谚。他把一些「鄙俚」的字如「鹅儿」、「肥男」等都采入诗中,使诗歌显得格外生动、亲切。

5.诗歌韵律随内容而变化

6.善学传统,众体兼备

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沉、宋(沉佺期、宋之问),古傍苏、李(苏味道和李峤,),气吞曹、刘(曹操和刘备),掩颜、谢之孤高(谢灵运被钟嵘称为「元嘉之雄」,他与颜延之并称「颜谢」),杂徐、庾之流丽(徐庾,南朝陈文学家徐陵,北周文学家庾信,集六朝之大成),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尊矣。」

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

「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洁,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皆出公之奇偏尔。」

以上这两家的评论主要着眼于杜甫的哪一评价(A)诗史 (B)无一字无来历 (C)集大成 (D)一饭未尝忘君也

五、诗歌主题

1.表现儒家仁者情怀: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的家庭,崇奉儒家思想,以圣人为师

2.展现写实主义精神:

〈三吏〉、〈三别〉,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冲突。杜甫在洛阳路上,看见横暴的差吏把未成丁的男孩、孤苦的老人都强征入伍。他替这些人提出控诉,也对差吏加以谴责,但是一想到壮丁缺乏,而又大敌当前,便转变了口气,尽可能对被征调的人说几句慰解或鼓励的话。

3.书写现实人生体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4.抒发闲适怡然之情: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六、石豪吏

一、唐肃宗乾元二年(西元七五九年)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领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驻扎之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捉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此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实情描绘,来反映人民在安史之乱中的苦难。

二、「三吏」是写杜甫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事,每篇都有作者自己的身影和心声;「三别」则各有故事的主角,以其自白述说人生遭遇,杜甫本人则不出场,纯然成了一个「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