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Aug14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时间:2021/08/14 11:56 | 分类:文章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儒林外史一书成于清朝乾隆年间。确切成书年分目前仍无定论,现存最早的小说刻本,是刊刻于嘉庆八年(西元一八○三年)的卧闲草堂本,共五十五回。

儒林外史在文学上的贡献有三:首先,它澈底摆脱了说书对小说的影响,在文体和语言中,都具有文人独创的鲜明特色;其次,它以知识分子的活动为题材,以写实主义和富于创新的精神,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路;第三,以「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的批判精神和「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风格奠定了讽刺小说的地位。

(一)结构艺术

儒林外史以一条极为明确的思想线索,足以把全书复杂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统摄起来。由于含括十几个故事,在组织上像自成段落,所以在结构上,开端的楔子用王冕的故事,先阐明了作者爱憎的立场,达到了敷陈大义、隐括全文的目的,揭示主题「功名富贵」四字;最末又用四个市井的奇人(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来作结束,似乎暗示着两层意思:一是「儒林」中已没有足以入「外史」的,故取市井中之贤者;二是这些自食其力者的人格,已远较那一批「儒林」为高。这前后两回文章,好像两只手臂似的,拥抱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然后便将十几个故事镶嵌了进去。

全书没有中心事件和中心人物,但以反科举功名之思想贯串全书。,层次分明。书中人物和故事不是并列展现,而是有主有次,相互关联。整体而言,儒林外史于叙述上清楚的呈现出一套内部结构,在叙事上按一定的「顺时性」时间逻辑进行,约每二至三回即转换人物叙述重心,在前下半回至次回上半完成一情节转折或事件起迄。由事件之间的转移,到人物描述的接替方式上,故事依循着固定的起伏频率推展进行(例如:周进—范进—张静斋—王惠……),组成一个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

作者同时刻意利用地名、人物集团所属的地域,在某个层次对小说担负起了聚焦的作用,使得叙述上的空间层次运用更趋明确,人物有了具体的行动范围。而小说整体的时空连贯,也随着情境上具体化的运用,呈现出严整的结构性叙事特质。这种结构方式虽不敢说是精美的,但在叙事的表现方式上,儒林外史将原本长篇白话小说情节发展的一贯型态,改为以「各种人物,行列而来」的人物衔接方式,而造成某种叙事手法上的转变。这也使儒林外史在长篇白话小说的创作发展上显得十分特殊,对晚清谴责小说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讽刺手法

1.善于结合讽刺对象的多面性与真实性

首先,作者尖锐的讽刺并非出于个人恩怨,是用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加任何主观评论。他不是借用故事,便是借用别人的口,让读者自然发现作者的意向与爱憎。譬如他写胡屠户的势利,并不作主观的分析,说此人如何如何,他只需勾画胡屠户前倨后恭的神态,那一派势利小人的性格也就昭然若揭。

其次,作者既写出人物可笑可鄙的一面,又写出他们性格中的正面因素,做到了多面性和真实性的高度统一。在作者的笔下,讽刺对象的性格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不少人物有逐渐变坏的过程。

2.善于结合讽刺对象的喜剧性和悲剧性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儒林丑史,而且是一部儒林痛史。作者笔下绝大多数讽刺对象皆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因此,在尖刻的讽刺和嘲笑之中,渗透着对他们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

周进的哭昏,范进的笑疯,极富有喜剧性。然而,周进在贡院的大哭,其实是他半世坎坷中的一切羞辱的倾泻;范进的笑疯,则是他那被失败和屈辱所窒息了的一切欲望和自尊心,以及多年来郁结的怨愤和悲哀的总爆发。这些人物使我们觉得可笑、可鄙,同时又觉得他们的处境凄惨,十分可怜。我们忍不住要笑,但笑声随即淹没在深切的悲哀里。从而使我们认识到,是罪恶的科举制度扭曲了士人的人性,使他们心志疯狂,因而制造了一个人性被扭曲的社会大悲剧。

3.善于运用对照手法

作者有时让人物不自觉地用自己的行动去否定自己的谎言,使言辞与行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将深藏于心灵深处的卑污揭示出来,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如严贡生强圈别人的猪,戳破了他自己「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的谎言。有时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或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的对照,从而产生喜剧效果。如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倨后恭,前后对照,神情如画,而讽刺的笔锋也就隐藏在里面了。

4.善于运用夸张手法

作者善于对人物最富有特征的细节进行夸张的描写,以揭示出这个人的真实面目。如鄙吝的严监生将死时,伸出两根指头不肯断气;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时,打了范进一下,便觉得巴掌隐隐作痛,再也弯不过来。这些细节的描写,都突出了人物本质的某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