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陆贽(国学治要五-古文治要卷二)

Aug18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

朝隐奉宣圣旨:「频览卿表状,劝朕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辞理恳切,深表尽忠。朕本心甚好推诚,亦能纳谏,但缘上封事及奏对者,少有忠良,多是论人长短,或探朕意旨。朕虽不受谗谮(ㄔㄢˊ孱 ㄗㄣˋ赈)[1],出外即谩生是非,以为威福。朕往日将谓君臣一体,都不隄防[2],缘推诚信不疑,多被奸人卖弄。今所致患害,朕思亦无他故,却是失在推诚。又谏官论事,少能慎密,例自矜衒(ㄐㄧㄣ今 ㄒㄩㄢˋ炫)[3],归过于朕,以自取名。朕从即位以来,见奏对论事者甚多,大抵皆是雷同,道听涂说,试加质问,即便辞穷。若有奇才异能,在朕岂惜拔擢。朕见从前已来,事祇如此,所以近来不多取次对人,亦不是倦于接纳,卿宜深悉此意者。」

【注释】

[1]谗谮:恶言中伤。

[2]不隄防:即「不提防」,不小心戒备。

[3]矜衒:夸耀;炫耀。

【原文】

圣德广大,如天包容,俯矜狂愚,仍赐奖谕(ㄩˋ玉),嘉臣以恳切,目臣以尽忠,虽甚庸驽,实怀感励。夫知无不言之谓尽,事君以义之谓忠,臣之夙心,久以自誓,以此为奉上之道,以此为报主之资。幸逢休明,获展诚愿,既免罪戾,又蒙裦称,庶奉周旋,不敢失坠。傥陛下广推此道,旋及万方,咸奖直以矜愚,各录长而捨短,人之欲善,谁不如臣。自然圣德益彰,群心尽达,愚衷恳恳,实在于斯。睿(ㄖㄨㄟˋ锐)眷特深[4],缕宣密旨,备该物理,曲尽人情,其于虑远防微,固非常识所逮。然臣窃谓天子之道,与天同方,天不以地有恶木而废发生,天子不以时有小人而废听纳。帝王之盛,莫盛于尧,虽四凶在朝,而佥(ㄑㄧㄢ千)议靡辍[5]。故曰「惟天为大,惟尧则之。」[6]是知人有邪直贤愚,在处之各得其所而已,必不可以忠良者少,而阙于询谋献纳之道也。昔人有因噎(ㄧㄝyē)而废食者[7],又有惧溺而自沉者,其为矫枉防患之虑,岂不过哉。愿陛下取鉴于兹,勿以小虞而妨大道也。臣闻人之所助在乎信,信之所立由乎诚。守诚于中,然后俾众无惑;存信于已,可以教人不欺。唯信与诚,有失无补[8]。一不诚则心莫之保,一不信则言莫之行。故圣人重焉,以为食可去而信不可失也。又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9]物者事也,言不诚则无复有事矣。匹夫不诚无复有事,况王者赖人之诚以自固,而可不诚于人乎?陛下所谓失于诚信,以致患害者,臣窃以斯言为过矣。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0]由此论之,陛下可审其所言,而不可不慎;信其所与,而不可不诚。海禽至微,犹识情伪,含灵之类,固必难诬。前志所谓众庶者至愚而神,盖以蚩(ㄔ吃)蚩之徒[11],或昏或鄙,此其似于愚也。然而上之得失靡不辨,上之好恶靡不知,上之所祕靡不传,上之所为靡不效,此其类于神也。故驭之以智则人诈,示之以疑则人偷,接不以礼,则徇义之意轻,抚不以恩,则效忠之情薄。上行之则下从之,上施之则下报之,若响应声,若影从表。表枉则影曲,声淫则响邪,怀鄙诈而求颜色之不形,颜色形而求观者之不辨,观者辨而求众庶之不惑,众庶惑而求叛乱之不生,自古及今,未之得也。故「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若不尽于已而望尽于人,众必绐(ㄉㄞˋ待)[12]而不从矣;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今方岳[13]有不诚于国者,陛下则兴师以伐之,臣庶有亏信于上者,陛下则出令以诛之。有司顺命诛伐,而不敢纵捨者,盖以陛下之所有,责彼之所无故也。向若陛下不诚于物,不信于人,人将有辞,何以致讨?是知诚信之道,不可斯须[14]去身,愿陛下慎守而行之有加,恐非所以为悔者也。臣闻《春秋传》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易》曰:「日新之谓盛德。」《礼记》曰:「德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书》仲虺(ㄏㄨㄟˇ回)[15]述成汤之德曰:「用人惟己,改过不吝。」[16]《周诗》吉甫美宣王之功曰:「衮(ㄍㄨㄣˇ滚)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17]夫《礼》、《易》、《春秋》,百代不刊之典也,皆不以无过为美,而谓大善盛德,在于改过日新。成汤圣君也,仲虺圣辅也,以圣辅而讚扬圣君,不称其无过;而称其改过,周宣中兴之贤主也,吉甫文武之贤臣也,以贤臣而歌诵贤主,不美其无阙,而美其补阙。是则圣贤之意,较然著明,唯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盖为人之行己,必有过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智者改过而迁善,愚者耻过而遂非,迁善则其德日新,是为君子;遂非则其恶弥积,斯谓小人。故闻义能徙者,常情之所难,从谏勿咈(ㄈㄨˊ浮)者[18],圣人之所尚。至于讚扬君德,歌述主功,或以改过不吝为言,或以有阙能补为美。中古已降,淳风浸微[19],臣既尚谀,君亦自圣。掩盛德而行小道,于是有入则造膝[20],出则诡辞之态兴矣。奸由此滋,善由此沮,帝王之意由此惑,谮臣之罪由此生,媚道一行,为害斯甚。

【注释】

[4]睿眷:亦作「睿睠」。指皇帝的眷顾。

[5]佥议:众人的意见。多用于群臣百官。

[6]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则:相等或作效法。

[7]因噎废食:因吃饭噎住而索性不吃,引申为怕出麻烦而不敢去做。

[8]唯信与诚,有失无补:言人君所为,有失于诚信,则无补于治道。

[9]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出自《中庸二十五章》。

[10]子曰:「可与言……失言。」:语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11]蚩蚩:无知貌。

[12]绐:疑惑。

[13]方岳:亦作「方岳」,指州郡。

[14]斯须:一会儿的功夫;片刻。

[15]仲虺:又名莱朱、中垒。奚仲后裔,薛方国君主,生于薛(今枣庄市薛城北14公里薛国故城),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 家。春秋时人认为他是商汤的贤相,汤革夏命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与伊尹一起辅佐商王。

[16]用人惟己,改过不吝:用人惟己:用人唯其德性才能,不依自己好恶。改过不吝:改正错误态度坚决,不犹豫。吝:可惜。

[17]吉甫:周宣王贤臣尹吉甫。又称兮伯吉父。姓兮,名甲,字伯吉父(父一作甫),尹是官名,曾率师北伐玁狁至太原。衮职:君王的职责。衮:古代君王等的礼服。

[18]咈:古同「拂」,违逆,乖戾。

[19]淳风浸微:淳厚朴实的风土人情逐渐消失。

[20]造膝:犹促膝。

【原文】

太宗文皇帝挺秀[21]千古,清明在躬,再恢圣谟[22],一变流弊,以虚受为理本,以直言为国华。有面折廷争[23]者,必为霁(ㄐㄧˋ记)雷霆之威[24],而明言奖纳;有上封献议者,必为黜(ㄔㄨˋ促)[25]心意之欲,而手敕(ㄔˋ斥)裦扬。故得有过必知,知而必改,存致雍熙之化[26],没齐尧舜之名。向若太宗徇中主之常情,滞习俗之凡见,闻过则羞己之短,纳谏又畏人之知,虽有求得之心,必无济代[27]之效,虽有悔过之意,必无从谏之名。此则听纳之实不殊,隐见之情小异,其于损益之际,已有若此相悬,又况不及中才,师心自用[28],肆于人上[29],以遂非拒谏,孰有不危者乎!且以太宗有经纬天地之文,有底定祸乱之武,有躬行仁义之德,有致理太平之功,其为休烈耿光[30],可谓盛极矣。然而人到于今称咏,以为道冠前古,泽被无穷者,则从谏改过为其首焉。是知谏而能从,过而能改,帝王之美,莫大于斯。陛下所谓「谏官论事,少能慎密,例自矜衒,归过于朕」者,臣以为不密自矜,信非忠厚,其于圣德,固亦无亏。陛下若纳谏不违,则传之适足增美;陛下若违谏不纳,又安能禁之勿传。伏愿以贞观故事为楷模,使太宗风烈,重光于圣代,恐不可谓此为归过,而阻绝直言之路也。臣闻虞舜察迩(ㄦˇ耳)言[31],故能成圣化;晋文听舆诵[32],故能恢霸功。《大雅》有「询于刍荛(ㄔㄨˊ除 ㄖㄠˊ饶)」[33]之言,《洪范》有「谋及庶人」[34]之义。是则圣贤为理,务询众心,不敢忽细微,不敢侮鳏(ㄍㄨㄢ官)寡。侈言无验不必用,质言当(ㄉㄤˋ荡)理不必违,逊于志者不必然,逆于心者不必否,异于人者不必是,同于众者不必非,辞拙而效速者不必愚,言甘而利重者不必智[35]。是皆考之以实,虑之以终,其用无他,唯善所在,则可以尽天下之理,见天下之心。夫人之常情,罕能无惑,大抵蔽于所信,阻于所疑,忽于所轻,溺于所欲。信既偏则听言而不考其实,由是有过当之言;疑既甚则虽实而不听其言,于是有失实之听;轻其人则遗其可重之事,欲其事则存其可弃之人。斯并苟纵私怀,不稽皇极,于以亏天下之理,于以失天下之心。故常情之所轻,乃圣人之所重,图远者先验于近,务大者必慎于微,将在博採而审用其中,固不在慕高而好异也。

【注释】

[21]挺秀:秀异出众;挺拔秀丽。

[22]圣谟:犹圣训。

[23]面折廷争:在朝廷上直言谏诤,据理力争。面折:当面批评、指责。

[24]霁雷霆之威:霁:停止。霁威:息怒。

[25]黜:摈除﹑排除。

[26]雍熙:和乐的样子。

[27]济代:犹济世。

[28]师心自用:刚愎任性,自以为是。亦作「师心自是」。

[29]人上:众人之上。旧指最高统治地位。

[30]休烈耿光:休烈:彪炳的功业。耿光:光明;光辉;光荣。

[31]迩言:浅近之言;常人之语。《礼记·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朱熹集注:「迩言者,浅近之言。」

[32]舆诵:众人的议论。《晋书·郭璞传》:「方闢四门以亮采,访舆诵于羣心。」

[33]询于刍荛:刍荛,割草砍柴的人。询于刍荛指向割草砍柴的人询问请教。谓不耻下问。

[34]谋及庶人:问谋于一般百姓。语出《洪范》曰:「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35]侈言无验不必用:德宗之信裴延龄,以侈言也。质言当理不必违:德宗之罢柳浑,以质言也。辞拙而效速者不必愚:如萧复之谏幸凤翔是也。言甘而利重者不必智:赵赞、窦滂之苛征重敛是也。

【原文】

陛下所谓「比(ㄅㄧˋ毕)见奏对论事,皆是雷同道听涂说」者,臣窃以众多之议,足见人情,必有可行,亦有可畏,恐不宜一概轻侮,而莫之省纳也。陛下又谓「试加质问,即便辞穷」者,臣窃以陛下虽穷其辞,而未尽其理,能服其口而未服其心。何以知其然?臣每读史书,见乱多理少,因怀感歎,尝试思之。窃谓为下者莫不愿忠,为上者莫不求理,然而下每苦上之不理,上每苦下之不忠,若是者何?两情不通故也。下之情莫不愿达于上,上之情莫不求知于下。然而下恆苦上之难达,上恆苦下之难知,若是者何?九弊不去故也。所谓九弊者,上有其六,而下有其三。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彊愎(ㄐㄧㄤˋ降 ㄅㄧˋ壁)[36]: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谄谀(ㄔㄢˇ产 ㄩˊ鱼),顾望,畏愞(ㄋㄨㄛˋ懦)[37]:此三者,臣下之弊也。上好胜,必甘于佞(ㄋㄧㄥˋnìng)辞[38];上耻过,必忌于直谏。如是则下之谄谀者顺旨,而忠实之语不闻矣。上骋辩,必剿说(ㄔㄠ抄)[39]而折人以言;上眩明,必臆度(ㄧˋ意 ㄉㄨㄛˊ躲)[40]而虞人以诈。如是则下之顾望者自便,而切磨之辞不尽矣。上厉威,必不能降情以接物;上恣愎,必不能引咎以受规。如是则下之畏愞者避辜,而情理之说不申矣。夫以区域之广大,生灵之众多,宫阙之重深,高卑之限隔,自黎献[41]而上,获睹至尊之光景者,逾亿兆而无一焉。就获睹之中,得接言议者又千万无一;幸而得接者,犹有九弊居其间,则上下之情,所通鲜(ㄒㄧㄢˇ险)矣。上情不通于下则人惑,下情不通于上则君疑,疑则不纳其诚,惑则不从其令。诚而不见纳,则应之以悖;令而不见从,则加之以刑。下悖上刑,不败何待?是使乱多理少,从古以然。考其初心,不必淫暴,亦在乎两情相阻,驯致其失[42],以至于艰难者焉。昔龙逄诛而夏亡[43],比干剖而殷灭[44],宫奇去而虞败[45],屈原放而楚衰[46]。臣谓夏殷虞楚之君,若知四子之尽忠,必不剿弃,若知四子之可用,必不拒违。所以至于忍害而捨绝者,盖谓其言不足行,心不足保故也。四子既去,四君亦危,然则言之固难,听亦不易。赵武呐(ㄋㄜˋnè)呐而为晋贤臣[47],绦侯木讷(ㄋㄜˋnè)而为汉元辅[48]。公孙弘上书论事,帝使难弘以十策,弘不得其一[49],及为宰相,卒有能名。周昌进谏其君,病吃不能对诏[50],乃曰:「臣口虽不能言,心知其不可。」然则口给者事或非信;辞缺者理或未穷。人之难知,尧舜所病,胡可以一詶(ㄔㄡˊ酬)[51]一诘,而谓尽其能哉?以此察天下之情,固多失实;以此轻天下之士,必有遗才。臣是以窃虑陛下虽穷其辞,而未穷其理;能服其口,而未服其心。良有以也。

【注释】

[36]彊愎:彊:同「强」,强迫,使用强力。愎:固执任性。

[37]谄谀:奉承,巴结。顾望:犹豫观望。畏愞:亦作「畏偄」,亦作「畏懦」。胆怯软弱。

[38]佞辞:善于巧辩奉承的言辞。

[39]剿说:打断别人的言说。

[40]臆度:主观推测。

[41]黎献:黎民中的贤者。

[42]驯:顺从、服从。

[43]龙逄诛而夏亡:龙逄:即关龙逢。语出《盐铁论·相刺》:「夏桀、暴虐。灭德作威……关龙逢进谏曰:『古之人君。爱民节用。享国之日长。今王用财若无穷。 ... 人若弗胜。人心已去。天命不佑。亡无日矣。盍少悛乎。』不听。龙逢立而不去。桀怒。遂 ... 之。」

[44]比干剖而殷灭:比干忠心屡谏,却被纣王剖心而死。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徵暴敛,比干……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 ... 比干剖视其心。武王伐纣。封比乾之墓。

[45]宫奇去而虞败:宫奇:即宫之奇。晋献公曾向虞借道攻虢,虞君应允,宫之奇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为喻相谏,虞君终不听,因而率族奔曹。三月后,晋灭虢,虞亦被袭而灭。

[46]屈原放而楚衰: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47]赵武呐呐:晋赵文子名武,其言呐呐然如不出其口,为晋正卿,晋国以强,诸侯不叛。呐呐:古同「讷」,说话迟钝。

[48]绦侯木讷:绦侯事见《汉文帝纪》。木:质朴。讷:迟钝。

[49]「帝使……其一」:汉武帝使朱买臣向公孙弘提出十个关于置朔方利害的问题,公孙弘一个也答不上来。十策而不能得一。公孙弘非不能答辩,乃不敢逆上。

[50]「周昌……对诏」: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周昌)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51]詶:古同「酬」。詶诘:犹问答。

【原文】

古之王者,明四目,达四聪[52],盖欲幽抑之必通,且求闻己之过也。垂旒(ㄌㄧㄡˊ流)于前,黈纩(ㄊㄡˇ妥 ㄎㄨㄤˋ旷)于侧[53],盖恶视听之太察,惟恐彰人之非也。降及末代,则反于斯。聪明不务通物情,视听祇以伺罪衅,与众违欲,与道乖方,于是相尚以言,相示以智,相冒以诈,而君臣之义薄矣。以陛下性含仁圣,意务雍熙,而使至道未孚[54],臣窃为陛下怀愧于前哲也。古人所以有耻君不如尧舜者,故亦以是为心乎?夫欲理天下,而不务于得人心,则天下固不可理矣。务得人心,而不勤于接下,则人心固不可得矣。务勤接下,而不辨君子小人,则下固不可接矣。务辨君子小人,而恶其言过,悦其顺己,则君子小人固不可辨矣。趣和求媚,人之甚利存焉;犯颜取怨,人之甚害存焉。居上者易其害而以美利利之,犹惧忠告之不蔇(ㄐㄧˋ记)[55],况有疏隔而勿接,又有猜忌而加损者乎。天生蒸人[56],合以为国,人之有口,不能无言,人之有心,不能无欲。言不宣于上,则怨讟(ㄉㄨˊ读)[57]于下;欲不归于善,则凑集于邪。圣人知众之不可以力制也,故植谤木,陈谏鼓[58],列争臣之位,置采诗之官[59],以宣其言。尊礼义,安诚信,厚贤能之赏,广功利之途,以归其欲。使上不至于亢,下不至于穷,则人心安得而离,乱兆何从而起?古之无为而理者,其率由此欤!苟有理之之意,而不知其方,苟知其方而心守不壹,则得失相半,天下之理乱,未可知也。其又违道以师心,弃人而任己,谓欲可逞,谓众可诬,谓专断无伤,谓询谋无益,谓谀说为忠顺,谓献替为妄愚,谓进善为比(ㄅㄧˋ毕)周,谓嫉恶为嫌忌,谓多疑为御下之术,谓深察为照物之明,理道全乖,国家之颠危,可立待也。

【注释】

[52]明四目,达四聪:广开四方之视听。出自《书·舜典》。

[53]垂旒于前,黈纩于侧:旒: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黈纩:黄绵所制的小球。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

[54]孚:为人所信服。

[55]蔇:至、来。

[56]蒸人:犹「烝人」,民众;百姓。

[57]怨讟:怨恨。

[58]植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让人在上面写谏言,称「谤木」。见《史记·孝文本纪》。《后汉书·杨震传》:「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后世因于宫外立木以示纳谏,仍称「谤木」。陈谏鼓:设于朝廷供进谏者敲击以闻的鼓。《管子·桓公问》:「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讯唉。」

[59]列争臣之位,置采诗之官:争臣:就是谏诤之臣。采诗:采集民间歌谣。古代有专门机构采诗,为统治阶级观风俗、知得失的一项政治措施。《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原文】

理乱之戒,前哲备言之矣;安危之效,历代尝试之矣。旧典尽在,殷鉴足徵,其于措置施为,在陛下明识所择耳。伏愿广接下之道,开奖善之门,宏纳谏之怀,励推诚之美。其接下也,待之以礼,煦之以和,虚心以尽其言,端意以详其理,不御人以给,不自眩以明,不以先觉为能,不以臆度为智,不形好恶以招谄,不大声色以 ... 。如权衡之悬,不作其轻重,故轻重自辨,无从而诈也。如水镜之设,无意于妍蚩,而妍蚩自彰,莫得而怨也。有犯颜谠(ㄉㄤˇ党)直[60]者,奖而亲之;有利口谗佞者,疏而斥之。自然物无壅情,言不苟进,君子之道浸长,小人之态日消,何忧乎少忠良,何有乎作威福,何患乎妄说是非?如此,则接下之要备矣。其奖善也,求之若不及,用之惧不周,如梓人之任材[61],曲直当分;如沧海之归水,洪涓必容。能小事则处之以小官,立大劳则报之以大利,不忌怨,不避亲,不抉瑕[62],不求备,不以人废举,不以己格人。闻其才必试以事,能其事乃进以班,自然无不用之才,亦无不实之举。如此则奖善之道得矣。其纳谏也,以补过为心,以求过为急,以能改其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故谏者多,表我之能好;谏者直,示我之能贤;谏者之狂诬,明我之能恕;谏者之漏泄,彰我之能从。有一于斯,皆为盛德。是则人君之与谏者,交相益之道也。谏者有爵赏之利,君亦有理安之利;谏者得献替之名,君亦得採纳之名。然犹谏者有失中,而君无不美。唯恐谠言之不切,天下之不闻,如此,则纳谏之德光矣。其推诚也,在彰信,在任人。彰信不务于尽言,所贵乎出言则可复;任人不可以无择,所贵乎已择则不疑。言而必诚,然后可求人之听命;任而勿贰,然后可责人之成功。诚信一亏,则百事无不纰缪(ㄆㄧ批 ㄇㄧㄡˋ谬)[63];疑贰一起,则群下莫不忧虞。是故言或乖宜,可引过以改其言,而不可苟也;任或乖当,可求贤以代其任,而不可疑也。如此则推诚之义孚矣。微臣所以屡屡尘黩而不能自抑者,盖以陛下有拯乱之志,而多难未平;有务理之诚,而庶绩未乂(ㄧˋ意)[64];有尧舜聪明之德,而未光宅于天下;有覆载含宏之量,而未翕(ㄒㄧˋ夕)受[65]于众情。故臣每中夜静思,无不窃歎而深惜也。向若陛下有其位而无必行之志,有其志而无可致之资,则臣固已从俗浮沉,何苦而汲汲如是。惟陛下详省所阙,亟行所宜,归天下之心,济中兴之业,此臣之愿也,亿兆之福也,宗社无疆之休[66]也。谨奏。

【注释】

[60]谠直:正直的(言论)。直:直言敢谏。

[61]梓人:泛指木工、建筑工匠。

[62]抉瑕:揭发指摘小缺点。抉:揭发指摘。瑕:玉上面的斑点,喻小缺点或小过失。

[63]纰缪:亦作「纰谬」。错误、荒谬。

[64]庶绩未乂:庶绩:各种事业。乂:治理,安定。

[65]翕受:顺从接受;合受;吸收。

[66]无疆之休:无限美好;无穷幸福。《书·太甲中》:「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

【注】陆贽以骈文擅名。他的骈文,对偶齐整,音韵协调,语言流畅,气势极盛。所写诏书﹑奏议等,善于将诚挚的感情同精当的议论融合在一起,因而具有感人的力量。此篇即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地方士兵叛变,变军攻陷首都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陝西乾县)时陆贽依所宣圣旨上奏。

【作者】

陆贽(754~805),字敬舆,唐代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南)人。少年丧父,特立不群,好学上进。18岁考中进士,此后又中制擧博学宏词科。历任郑县尉、渭南县主簿、监察卸史、翰林学士、祠部员外郎、考功郎中、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子宾客、忠州别驾等职。陆贽品行端方,爲人刚正不阿,一生廉洁奉公,而且敢于 ... 、揭露权贵们行贿受贿的不法行爲。贞元八年(792年)出任宰相,但两年后即因与裴延龄有矛盾,被贬充忠州(今重庆忠县)别驾(州主管官的佐吏),永贞元年卒于任所,諡号宣。有《陆宣公翰苑集》24卷行世。《陆贽著作》

【译文】暂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