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技术男的心理学副产品

Aug15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马克·扎克伯格从10岁开始编程,编程对他而言是直觉的一部分。也许是出于对计算机的自信,这位技术男在进入哈佛学习时干脆选择了心理学专业。他是这么说的,“我只是坚信,人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其实是人。”多年后,乐于臆想的人们得以重新理解扎克伯格当初投奔心理学的原因,认为他本人以至Face-book的一系列历史,无非都是这句话的注解。《暗时间》这本书为我们活脱脱地展现了一位就在身边的技术男,用的也是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code和语言。

眼下Smart is the New Sexy。当刘未鹏以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技术男身份出版《暗时间》——这本集心智模式、思维 ... 、学习途径和时间管理于一身的书,已经被贴上了最可能吸引眼球的极客、IT、心理学、How To。在读这本书之前,以为它是中国版,很可能是初级版的杰拉尔德·温伯格式的《程序开发心理学》——用心理学阐释程序、分析技术。可是,刘未鹏把他把玩的程序和技术变成了一种论据;心理学才是箭头直指的核心。

纯粹出于个人兴趣《暗时间》得以出版,他也没有想过自己的读者群会是哪些人。“我的读者应该绝大多数还是这个行业的,是写程序的。”然而,《暗时间》的读者中,的确有一部分与软体、编程完全不相关。“看一个人,只要看他读的书和见的人。”刘未鹏这句话很到位。于是,我终于见到了这位拥有很多互联网粉丝的年轻大牛,得以亲身探寻他读的书和见的人。仅28岁的他事业出色而且刚刚升格当父亲,完成了很多同龄人羨慕的事情。

他不仅把“暗时间”玩味得很好,“明时间”似乎也处理得异常出色。“有吗?其实挺普通的。”刘未鹏说,“我写这本书也不花时间。从2003年到现在,它们是我部落格的记录,在网上都是直接可见的。我有一些习惯和原则,确定一个感兴趣的方向就不会停,一有想法就赶紧记下来。我开玩笑说,要做中国更新最慢但一直不会倒下去的部落格,但我真的没有花额外的时间。这本书是我的副产品。”“与自己斗,其乐无穷”,这是极客们经常做的。

譬如说,刘未鹏曾经在公交车上看书来练习专注力。他似乎挺喜欢“极客”这个身份。“极客喜欢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进入一种全神贯注的战斗状态。你是极客吗?”面对我的问题,刘未鹏只是稍微想了下便说:“算是。分不分技术极客和科学极客呢?我不知道标准定义是什么。印象中,极客一来喜欢新的东西,对事物有超常的好奇心;二来喜欢追根究底。从这两个方面讲是。

(他们还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对,也许是不走寻常路的人。这也许跟从小树立的观念有关系。我从小看科普的东西比较多。这可能是一个原因。”心理学是个大难题,是所有智力活动、知识、创造力和逻辑的根本,当然,也极富挑战性。如果身为极客,想展示自身能力、挫败制造难题的上帝,研究心理学是不会让人失望的。

刘未鹏笔下的“暗时间”,指的是生活中难以察觉和掌控的时间。比如,犹豫不决浪费的时间,“跟着感觉走”无所事事的时间,乘车、吃饭、行走、睡觉等等零碎的时间。普通人往往坐视这些时间流逝,而追求卓越者则力求掌控它们、利用它们,获得心智成长和事业成功。

读这本书的时候,好像在和另一个自己对话,很容易找到共鸣,比如,书中提到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思维,或者说叫自我保护,“只要一种解释是对自己有利的,我们便不想去推敲和反驳”;再如“流体验”,沉浸于一件事情的时候,时间就无意识地快速流失,而且很让人有满足感。这对程式设计师、普通学生甚至白领都是有用的。

但,如果以为这就是一本教你如何管理时间的成功学的书,那么无疑低估了刘未鹏的智慧与野心。

他的确在书里给人们支了很多招,但是他更关心的其实并不是“招数”,而是背后的本质。用他的话说:“人类的大脑和思维是目前已知最为复杂的系统,对这个系统的研究是一件极其迷人的事情。”

对于普通读者,例如那些没有心理学背景或者对心理学存有兴趣的人来说,《暗时间》中罗列了很多书目,这可以称得上是十分管用的旗舰型“豆列”(豆瓣网的条目归纳与推荐功能)。

刘未鹏有一套选择书的 ... :“我有一个找书的原则:作者最好是50岁以上的科学家,诺奖得主当然更好(像Eric Kandel这类人,老科学家写科普不用担心他们把你带沟里)。我把书分成三类。第一类就是这种。作者在某个领域经营多年,非常靠谱。第二类书的作者是专攻某领域的科普作家。譬如《Sleights of Mind》、《Mapping the Mind》。他们以某个专业为核心指点,也有人做了很多调研,有很宽很广的refer-ence(参考和引用)。至于第三类就没必要提了,信息到了三手四手就是半垃圾了。”

“介意有人把这本书定义为成功学、工具书吗?”刘未鹏说:“成功学已经烂大街了,而且成功学最遭人诟病的就是宣扬单一价值观,从内容上来说,成功学的书籍往往用一些似是而非,没有严格证据支持的 ... 论。我并不关心How To,我只关心为什么,关心思维模式。”换句话说,他关注的是问题的本质,归根结底就是人类的思考方式这个本质、原理讲清楚后,How To也就自然而然的了。而且至于读者能得到什么,也是看个人的体会。

“有一个名词是self-help,跟成功学有异曲同工的意思。但是,新兴心理学导致了一批类似self-help的书。这些书一部分还停留在以前的形式;有一些则比较专业,甚至是拥有专业背景的、科学作家写的,于是有了新的定义——science help。如果非要这么定义的话,这本书可能算是science help。我没有针对读者的目的,就是把长期以来思考的东西写出来。”

《暗时间》的共鸣还在于:现在的很多人连“明时间”都没有,而且我们习惯了花时间来后悔。因此,读《暗时间》,你甚至会一边读一边拍大腿地感叹“是啊,我怎么早没意识到!”“总结得好!”

刘未鹏说,“我也是因为‘明时间’不够,才有‘暗时间’,尤其是工作和有了孩子以后。例如刚来公司第一年,我花了很多时间来打球,每天花在打球上的时间接近三个小时。我一直觉得,玩是要有整块时间,而学习和思考则反而可以用零碎的时间,用任何时间。如果你用整块时间去学习,就会觉得不满足,因为还没玩够呢;但如果反过来,用整块时间玩,其他时间学习,却好像什么时间也没花,但是效率可能更高,也更有成就感。专注也是可以练 ... ,我练过在公交车上看书。”

思维可以训练,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聪明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刘未鹏觉得“聪明”是个伪命题、无效命题。心理学家研究过,如果我们夸一个小孩“聪明”,那么他有可能不敢去冒险,因为一旦失败了,他会想,“我是不是不聪明了”;但如果夸他“努力”,那么我们评价与衡量的标准就会变了,变成“我是不是尽力了”。在他看来,“人们总是倾向于做不冒险的事。‘暗时间’重要,但不能帮你找到你真正喜欢的东西。如果你确定心里想做的事情,找到喜欢的,‘暗时间’、‘明时间’都不重要;如果不确定,有多少‘暗时间’都无法帮你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