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5男童之死:天堂里没有流放

Aug15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1月19日夜,5名少年垃圾箱死后的第三天,媒体报道后的第二天,贵州毕节市宣传部门公布了5个孩子的姓名住址,同时表示对相关负责人“严肃处理”。毕节方面公布了5名死者的身份信息——陶中林,男,13岁;陶中井,男,12岁;陶中红,男,11岁;陶冲,男13岁;陶波,9岁。5个孩子都住在临近的七星关区海子街镇擦枪巖村,他们的父亲是三兄弟。经警方查证是当地的留守儿童。

本应上学的孩子却流浪街头,这件案子令人深思的地方有很多,为什么他们不去上学?怎么跑出来流浪的?家长在干什么?在密闭空间焚烧垃圾很可能一氧化碳中毒是常识,他们怎么连基本的保护自己的意识都没有?我们心中打上许许多多问好,也许,“留守儿童”四个字足以为我们解答。

何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留守儿童2200万。

随着劳动人口的大量流动,但又由于一切民生政策建立在户籍制度之上,城市里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只能被留在老家。这些孩子孤单地留守,少有依靠。内心的寂寞与忧伤,生活上的不便与环境的歧视,意外的人身伤害,无一不在困扰著这些孩子。由于缺乏亲情滋养,这些幼小心灵,有的走向消极、孤僻,有的变得任性、暴躁。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这些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据调查,三成留守儿童有自我封闭、抑郁等倾向,一半以上的孩子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005年,在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的“5·31”特大洪灾中,有12名儿童死亡,其中的11个都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对突发性事件几乎没有应变和自救的能力。突发性事件中,“留守儿童”几乎没有自救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他们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1、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的制度拖延


城镇化在不断扩大,但城市中的孩子也遇到些问题,比如双职工的孩子就只能让老人来带,碰到加班情况就没法去幼稚园接孩子。因为工作繁忙,甚至经常性出差,偶有休息日,孩子与父母能够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不是在学校等待天黑就是长时间与老人在一块。殊不知隔代喂养的问题重重,恰恰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身上。

首先,隔代喂养的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他们来说,极有可能加速行为的成人化,更严重的是,易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由于一些老年人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与外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应有的活力,不利于培养孩子开阔的胸怀和活泼、宽容的性格。

由老年人抚养孩子,常常是过分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长期下去,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果断力,产生依赖心理和受挫力差的毛病。长此以往,孩子在成长中,稍微受挫,就一蹶不振,产生心理与行为的障碍。

青少年一代的问题,恰恰体现的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问题。不想要隔代喂养,可是进凭一人之力,大多数工薪层还养不活一家上下老小,这样,有些父母就不得不出去上班工作,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而老人不得自由要看守孩子,城市里老人娇惯孩子的多,农村中老人管教不住孩子的多。那么多的无奈之下,一代代年轻人带着被错误 ... 教养的弊病踏上社会,阴暗心理,边缘人格,偏激个性等等,这是社会中频频出现状况的因素之一,比如 ... 、反社会、反人类的犯罪案件增多,公民道德低下,公共秩序得不到维护。

为留守儿童留守心灵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 ... ”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

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 ... ,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 ... 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亲子间保持 ... 联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 ... ,让家长对孩子进行“ ... 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我与村上的“留守儿童”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

总之,一个孩子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不了家长的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起,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留守儿童吧!

心灵咖啡网原创,转载请注明。